佛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圓滿的狀態

2021-03-05 實證菩提

傳播中華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關,關注實證菩提,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對於宇宙、覺受、意識的起源,

佛家已給出了相當系統的闡述。

這篇文章可能有些艱澀難懂,

但若能體會其中微妙,

能幫您深刻地洞悉生命奧秘!


意識的緣起

不染一塵,不生一妄,沒有任何幻想的波動,這種狀態稱為「圓滿」「真性」是寂滅妄動的體現。真性無性,空性無生,真性因眾生妄想折射而起,本無自性。宇宙即是真性的體現,一切法性的根本源頭,就是眾生覺性折射空性而成。換個角度講,宇宙眾生體現著寂滅妄動的「幻想」,宇宙就是眾生的「妄想」(用詞僅是一種描述,不含褒貶)聚合而成。

「空性」真如,無法體現,假名空性。在原始空性未彰顯之時,是任何法性、任何覺受、任何認知、任何智慧都無法去觸及、理解、體驗祂。

而當眾生「覺明為咎」,將對於空性的認識當成了實有,就從無生寂滅處,誕生了覺性與空性

空性因眾生覺性起,覺性因認識空性,從而體現覺性。而空性與覺性的原始面目就是「妄想」——覺性認識空性的時候,這個「認識」就即刻掩蓋、扭曲、蒙蔽了寂滅自性。

寂滅無生,無住,無染,無漏,無空,亦無覺,遍隨諸法卻解脫諸法,隨順諸相而來去自如。在「覺悟」的那一刻開始,這個覺性就已經背離原始、掩蓋真性了,此乃「依空立世界」。

宇宙蒼穹、世界眾生都是覺性蒙蔽真性寂滅折射而成,宇宙萬有皆貫穿著「真性」的寂滅性空。

真性離空相,離眾生相,非空,非非空,以覺悟「空性」彰顯一切法性。當覺性綻放出法性光明、法性智慧和法性形態的時候,眾生以「覺性」為本,「覺性」就是宇宙形成的原因。

覺性認識「空性」,展現「法性」,不斷地派生出新的妄想,就是宇宙不同層次的法和不同層次法內綻放出來的華藏世界。

覺性空如體現法性形態,構成了層層的宇宙、眾生、宇宙一切結構和宇宙一切眾生生命力的表現,這就是「知覺乃眾生」

空性因覺性起,折射真性形成「空華妄想」。空性中,派生出覺性折射真性所蘊含的、折射寂滅自性的妄想空華,形成造就生命和宇宙萬有的「地水火風見識空」七大種性。

覺「空」而生的最初妄想,就是宇宙最原始的能量粒子

能量粒子產生之後,在微觀本質中,最基本的、不可見的、不可觸摸的、任何覺悟都不體現的原始粒子,從空性派生出來的瞬間,就已經因折射真性,形成了妄動空華之「幻」。

海水是無數水滴聚合構成,一滴水即可折射出整個海洋的性質,宇宙世界,就是眾生念頭而起。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歸一、一空萬法空真實的含義。

兩條線講宇宙緣起:

一條線從「真性妙體存在」來看,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空性」因覺性起,覺性認識空性派生萬法,萬法是覺性折射真性,成為自性幻想。

就好像做夢一樣:一個人做了個夢,這是他的第一層夢境,這個夢境稱為「覺性」;他在夢境裡面做了第二個夢,這夢就稱為「空性」;第三個夢就是覺性對於空性的認識,從而因空性純度不同,而體現出宇宙「萬法」;第四個夢就是萬法派生出來的世界眾生。但是任何一層境界夢想之中,都是「真性」通過覺性在折射彰顯

但是無論做多少層夢,一定有個「主體」在做夢。這個主體是誰?這個主體就是覺性折射真性,形成的「真性妙體」。所以無論任何一層法的境界,任何一層法派生出來的眾生世界,任何微觀下、無量世界中,任何微小的生命裡,都體現著真性妙體不動的真性寂滅。這就是覺性與空性無二、真如與萬有不二、眾生與宇宙不二、世界與真理不二、空性與萬法不二的根本實相。另一條線講宇宙,從現在人類所能理解到的物質結構來說,存在空性派生法性粒子的過程,也就是真性妙體體現覺性的過程。法性粒子蘊含「真性妙體」無量億劫、造就物質和生命宇宙的種性,能量粒子因覺性而體現生命,在空性不同純度境界的制約下,開始有序地組合、衍生、排列,產生宇宙不同結構、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世界眾生。

因為構成眾生生命的基礎是覺性,覺性與能量物質、世界、宇宙是一體一性的,是一個整體,所以眾生才會認為宇宙是真實存在的。因為眾生就是因覺性而生,眾生就是幻想之體現。

舉個例子,你們現在看到這個杯子放在桌子上,這是人類因果業障、習氣聚合所折射而成的「諸相」。人類為什麼能看到這個杯子、桌子呢?是因為有你的思想,有你的心靈,有你心靈當中的體驗,有你的眼睛,和你對這個杯子過去的認知「覺受」存在。所以你看到的相「只能」是個杯子,「只能」是個桌子。三界是眾生業力幻想聚合而成的宇宙世界,是累世習氣因果聚合而成。覺性對於三界諸法的「存在」認同,確定三界諸色諸法是「實有」,覺性瞬間因「確定感」,被三界眾生習氣、因果輪轉的業障所體現出來的諸法形態帶入幻想。真性被覺性蒙蔽,執著法性,法性偏離空性,形成塵勞,塵勞與三界諸色相應,被因果帶動,進入三界。真性在宇宙萬法中累積的所有智慧、所有的神通和一切萬有萬法境界,疊加而成的覺悟,進入到三界之後,瞬間會成為「存在感」,這就是阿賴耶識的前身,也稱為「如來藏心」。這種「存在感」類似於我們將幻想從頭腦變到了現實空間當中,接觸到它了。原本頭腦中有一個麵包的形態,通過麵粉、水、溫度、雞蛋、烤爐,把頭腦中的麵包變到現實空間當中來。當看到這個麵包的時候——哇塞,終於見到了頭腦中的麵包。那一瞬間,大腦中原始的幻想,原本無自性的妄想,被麵包的「實有」確定了存在。當「覺」被「法」的幻想確定下來之後,「覺」對於法的「存在」確定,第一層稱為「感」。可以感三界內一切無量眾生的感,只是沒有思維,「非想非非想」,卻能「感」包括三界內不同境界世界,地獄、天人、人、畜生、牛、馬等一切感,但是不隨所動。這裡依舊沒有自我意識的體現,對三界之前的法界還是有記憶的,但是這種記憶,已經被「存在感」限定在習氣業力聚合而成的「迷障」之中。

阿賴耶識累世劫積累的覺性智慧,通過三界存在確定感體現出來的時候,就是三界生命最原始的念頭。

因為存在確定感,能「感」眾生之「感」,被其他境界眾生之「感」所帶動,就形成了「感」的波動,派生「受」。受之體現,即是妄念緣起,攜帶因果習氣。

一切細微的妄念,本質皆是真性被覺性折射後,形成了阿賴耶識的種性派生——無量無盡細微的念頭聚合,相續而成幻境流轉波動,諸種幻境、體驗,波動聚合,形成心靈。心靈攝取六根,習氣妄想波動攀緣六根諸境,形成我執分別,這就是人類意識的緣起。



感受的緣起


雲彩飄浮在虛空中,聚合生滅,形成諸種形態。無論雲彩展現出來何種模樣,永遠無法觸及、帶動虛空。雲彩只能掩蓋虛空,卻無法改變虛空的性質。眾生自性空性,猶如雲彩,可以蒙蔽虛空,空性卻不可能被妄想觸及改變。

因覺性而體現的法性,被三界內眾生習氣、業障構成的諸法形態牽引,「確定存在感「,固定了三界諸法真實存在認識的瞬間,法性被業力習氣感召,與三界幻想結合成為一體。

於是,在三界妄想體現出來的第一層幻覺,就已經不是覺悟的法性了,而是「感」。在「感」的深層境界裡,依舊蘊含著形成宇宙世界的整個過程。像是湖泊映照宇宙蒼穹的鏡面一樣,倒映宇宙世界、無量眾生,可以感三界一切眾生之存在。

「阿賴耶識」在進入三界之前,稱為「如來藏心」,是法性光明蒙蔽空性覺悟,掩蓋真性寂滅的「妄念集中」,蘊含宇宙無量真如法性。

進入三界範圍後,「阿賴耶識」因「感」而「受」。「感」所蘊含的諸種法性粒子的特質,以三界妄念體現的瞬間,曾經的真性覺悟所體現的法性智慧,就穿上了妄想的衣服,成為了妄念——是由無始劫來,眾生妄想攀緣形成的習氣業障組合而成。

妄念蘊含著覺性折射真性後法性的特質,也就是眾生的生命力。若「感」之中不蘊含法性特質,業力習氣本身是無法構成獨立思維的生命體。眾生原始的意識,宇宙一切生命體,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源頭,皆是眾生原始真性。

「存在感」形成三界內第一層幻境,被三界諸法、習氣業障牽引帶動。「如來藏心」進入到三界,被「存在」妄想限制,被「感」掩蓋後,層層覺性疊加,構成最終幻想的聚合體,稱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裡,蘊藏著整個宇宙萬有萬法累積疊加而成的記憶。所以,阿賴耶識可以折射宇宙萬有萬法的「形態」,此刻已經是諸法虛假的形態。因為原始真性被覺性體現法性,法性無量境界折射出無量法性形態,阿賴耶識所記憶的僅僅是法性形態,而不是真性原始境界。空性非空,真性著相,已經從鏡子外面進入鏡像折射、幻滅的世界之中來了。

三界,好像陽光進到鏡子裡,鏡子本身的特質「感」折射了陽光的形態,原本無「自性」存在的光明在鏡子中反射出陽光形式。原始「空性」綻放出光明,固定成為了陽光具體存在的形態,被鏡子固定後的陽光形態「掩蓋」了陽光原始真性。攀緣這種陽光的形態,就徹底蒙蔽了陽光原始根本——空性的真性。光明不再是「空性」的體現,而成為獨立存在具體的生命。光明的形態徹底掩蓋了光明的源頭,蒙蔽了一切光明的本質。空性真性原始面目被光明形態替代,這就是阿賴耶識形成的原因。

有了固定「存在」,這就是《心經》中所描述的法理真相,在三界內的境界體現: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鏡子」能夠反射無量廣大的宇宙,但永遠是「鏡子」反射而成的假象,永遠不是宇宙真相。在三界內,阿賴耶識「存在感」派生出來的第一層具體幻想,是「感」。感三界無量眾生所感,感宇宙無量眾生所感。他瞬間可以洞知無量眾生的思想、一切無量世界眾生的感受、無量眾生思維的細微末節。同時,在「遍照洞知」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真性被眾生所帶動的開始。這是「感」,不是「覺」。修行到見證「阿賴耶識」本體這一步,還在「感」的境界,有「所感」就會有所相應,真性即會被相應束縛。當與感相應,再深入延伸,「感」更加細緻、微細後,「感」不斷地派生對於所感之相具體化「認識」的時候,就會有「受」的產生。「受」即「感」的念頭,受是感的延伸,感是受的基礎,所以「受」中有感,而「感」中卻無受,「受」因「感」波動而起。

「受」建立在「感」之上,因「感」無量眾生「所感」,「受」就會體現出因與眾生「感」相觸及後,而成的種種的「動」

這個「動」就是意識原始的面目,是意識最基本的形態。「意識」的波動,形成業力習氣的聚合,形成「念頭」生滅。意識蘊含「感受」折射真性後,投射在感受中的「存在、妄想」體現。

所以,將心靈「諸相諸境」分解後、將「思維分別」斷滅之後,可以「照」見「意」的覺知,是由無量無盡業力習氣聚合相續而成,是由億萬個無量億兆細微的、極盡微細、極盡細微的念頭,聚合成水流一樣的形態,自阿賴耶識「因受」覺知的境界噴湧而出。

無量細微念頭流注的匯合,不斷地累積,帶動感受更加具體、更加細緻、更加深入地「認識」三界諸色諸法,就形成了「無色界、色界、欲界」的三界六道眾生世界。

所以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眾生,宇宙世界,皆是「意」的波動聚合習氣業力投射而成的幻境。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在紅塵中修行,紅塵才是最大最難的修煉場,當你悟透了之後,不要心中殘留淤積,不要讓前人的某句話和某個理論束縛了你的心,否則你會意亂神迷犯迷惑。如果你斟懂了世間這盤珍瓏棋局,就馬上能破解開來,心無所住,萬法皆空,而後才能空生萬有。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速與本平臺聯繫,馬上刪除!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發一篇充滿智慧和正能量的文章就是在踐行法布施,它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讓更多人受益。

您的每一次轉發,都將點亮一盞心燈!

         修行人的公眾號

             窮理|無為|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為了感恩你 關注我的公眾號,特贈送(明心見性落地玄機)與(終極生命真相)高能量音頻!還可以感召你進入中華智慧官方群

今生相遇,皆是前緣;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解萬年愚。,關注「實證菩提用我的一點光,點亮你的萬丈光芒,與你一起綻放本屬於你的無量光,無量愛,無量覺!

相關焦點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2599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指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 【佛教常識】唯識就是唯心嗎
    比如培根、洛克、休謨等,算是主觀的唯心論,黑格爾算是客觀的唯心論,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算是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算是直覺的唯心論,羅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論(這一唯心論的分類法見於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文:續祥法師初略看去,唯識與唯心真的有一些傻傻分不清楚,以至於很多學佛人都認為唯識就是唯心,再加上那一句大名鼎鼎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們就更容易將二者搞混。但仔細看去,它們卻並不相同。01、前提假設不同唯識宗和唯心主義作為完備的思想體系,是由一些基本的「假設」所構建起來的。
  • 唯心為宗的淨土法門
    原因很簡單,萬法由心識顯現,心念無法顯像可見,沒有規律可尋,需要長時間的磨礪燻修,才能透出心光。如同我們見到水中的月亮。迷時,感覺月亮就在水裡;悟後,發現水中只是月亮的倒影而已。迷悟之間,只是離開了執著的念頭,而水中月與天上月,因緣和合而顯現,沒有任何的生滅增減。
  •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噁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
  • 唯識學概要 01:你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就容易融會貫通,它扮演著橋梁角色
    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大般涅槃的根本,這個「本」就是佛陀的大般涅槃,那麼「跡」就是佛陀那個大悲願力跟眾生的因緣成熟以後,他來到世間的這種八相成道的一期應化的示現,佛陀示現在娑婆世界出生,乃至於出家、轉法輪、入涅槃,這個四十九年當中,他在《解深密經》等諸大乘經中廣述法相唯識的妙義,我們看佛陀的緣起,緣起思想。大乘,小乘我們不談,大乘的緣起有兩塊:一個講三界唯心,一個講萬法唯識。
  • 佛教十宗之法相宗
    佛教法相宗法相宗(也名慈恩宗,近稱唯識宗):一名唯識宗,依楞伽,阿毗達摩、華嚴、解深密、菩薩藏等六經,及瑜伽,攝大乘,成唯識等十論而成立。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三界唯心,心外無法;吾人僅眾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變之影象,而非實有之景物,則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師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由窺基慧沼闡揚之。晚唐之後,此宗漸衰。撿來研究者頗多。
  • 萬法唯心造的真實內涵
    那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這個很正常的,平時佛經裡面講「萬法唯心造」就這個意思。這並不是說我想變什麼就變什麼,這當然不可能。我們不能把「萬法唯心造」理解為我把這棟樓可以變成一塊磚頭,又把這塊磚頭恢復為一棟樓,這當然不可能,不是這個意思。「萬法唯心造」就是說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自己的感官創造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的視覺創造出來的。
  • 什麼是唯識?
    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中觀見與瑜伽行的思想都傳承到了中國,並在中國本土生根發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宗派,中觀見派的祖師龍樹菩薩被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奉為「八宗共祖」,而由西行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師創建的唯識宗或稱法相唯識宗
  • 對辨唯識圓覺宗
    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則唯識僅為法相宗,進之乃為三論之破相宗,再進之乃為圓覺法性宗。教相宗體,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會以為一宗,其烏乎可? 辨曰:立名取義,判教分宗,意趣歧異,未應一割求齊。嘗觀天台之立藏通別圓四教,判三論為通別圓教,前攝藏教,後通別圓,而以通教為正;故今亦謂之大乘攝小宗,以其共般若猶為三乘之平等法也。判唯識則為別圓教,而以別教為正。
  • 唯識宗,其中的一個「心之用」,就包含這51種心理現象!
    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慈恩宗,由玄奘(公元602 -664年)開其先河,繼由其弟子窺基(公元632-682年)完成。唯識宗之根本經典是世親著的《唯識三十頌》、《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等。唯識學提出了「五位百法」的龐大概念體系以建立其唯心論。
  • 佛學釋疑:佛、法、僧佛家三寶的通俗解讀
    無論你是百度,還是看佛教文典,裡面關於佛家三寶的解釋,都不是十分通俗,仍然會繞進專業名詞中去,繞不出來。今天,我從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來通俗地解讀「佛家三寶」,以及為什麼要提「佛法三寶」這個概念,強調這個概念的意義何在?佛家三寶:佛、法、僧,又稱:覺、正、淨。首先解讀,什麼是佛?佛:覺者、覺悟者。
  • 南懷瑾唯識與中觀73下
    附錄:講稿唯識073(下)第二,研究佛學所謂的煩惱,這個特別注意,佛學所講的煩惱不是痛苦哦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臺中慈善寺佛學院法光法師則提供他翻譯藏文的《中觀莊嚴優波提舍》(中觀莊嚴口訣論)為中文,以作為學界參考與研究之用。青海尕木寺教師索南格西《淺談阿賴耶識與空性》一文,則通過了解阿賴耶識的定義和特點,進而闡述唯識宗所承許的空性思想及其修法的意義。
  • 人的格局決定事業成敗,八字格局有高低,萬法唯心不離行動
    但整體理論強調用「調候」之法來判斷,人生命運起伏的關鍵點,其實這也是格局的另一種解釋。大棚改變時令格局佛家有雲「萬法唯心造」,其實這是對想像力的肯定與對結果的堅信。
  • 「萬法唯心造」心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萬法唯心造」,我們的心靈是富足而和美的,有種種智慧。只要我們願意走進自己的心靈,走進別人的心靈,這世間一切的人與事都是簡單的,都是美好的。心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希望我們都能善用心靈的智慧,過著幸福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