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唯心造」心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2021-03-02 禪覺

文:鄒相

「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人的嗔心一旦生起,就會喪失自控能力,幹出些出格的事情,甚至毀掉往昔的所有功德。我們看到很多的犯罪事件,都是因為一時的嗔心造成的。有些人喜歡自吹自擂,你就由他去吧,不要去與其爭高論低,以免誘發他內心的無名火,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些人喜歡自以為是,把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你就由他去吧,別與他斤斤計較,以免引起他的忿恨,給自己造成傷害。「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發展和提升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與身世,而是我們的脾氣,特別是易怒的性格,以及控制不了的嗔心。想想佛陀吧,儘管他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幾次加害於他,但他卻從未心生嗔恨,每次都是勸導於他,最終使其有所醒悟。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嗔心生起之際,及時制止它,引導它,規避它。如是,我們在為人處事中才能心平氣和,沉穩自在。

寬容是一劑良藥,能斷除諸多煩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常言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們同樣有七情六慾,難免會做出些錯誤的事情。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很多人選擇了埋怨、呵斥、嘲諷、蔑視,等等。這種態度,讓人的心寒到冰點。但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寬容,包容他人的過錯,給別人改過的機會。顯然,後者的態度更讓人欣慰與歡喜。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懂得寬容的人,才更易取得成功。「官渡之戰」後,曹操的部隊繳獲了一批物資,其中有一些曹操手下與袁紹暗地往來的書信。曹操的親信得知後,建議曹操徹查,一定要懲罰那些手下。然而,曹操卻淡淡一笑,當眾燒毀了那些信件。那些手下知道後,非常感激曹操的恩德,誓死效忠於他。同樣,「將相和」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代後人,藺相如對廉頗的寬容,成就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學會寬容,用寬廣的胸懷與寬容的心,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信任。

微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或許,你發現,每次微笑著和別人講話時,人家就會很開心地聆聽;或許,你會發現,每次在你犯錯時,當別人微笑著教育你時,你的心裡就會像是吃了蜜糖一樣甜美。這,就是微笑的力量。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最好的名片,笑是人類的特權。」微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只要我們一笑了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微笑像是冬日裡的暖陽,沙漠中的甘泉,能讓破碎的心得到慰藉,能讓失落的心得到撫平。微笑是一種積極的暗示,能給人以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當一位流落街頭的乞丐看到我們施捨給他錢財時的微笑時,他會重燃起生活的勇氣;當一位身心俱疲的失敗者看到我們的微笑時,他會重拾起往日的信心。微笑不僅適合於他人,也適合於自己。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就會在一天的工作中精進不怠;每天中午給自己一個微笑,就能滋生出應對工作難題的信心;每天臨睡前給自己一個微笑,就能舒舒服服地安然入睡。只要願意微笑,懂得微笑,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絢麗多彩。

知足常樂才能寵辱不驚,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快樂相隨。古語曰:「布衣桑飯,可樂終身。」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紀曉嵐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常樂一直是文人雅士推崇的一種人生境界。「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知足常樂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平常心貴在「平常」二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三刀六洞不皺眉,泰山壓頂不彎腰」,生死不畏。平常心是理解,是寬容,是尊重,是支持,是心如止水,是隨緣任運。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才不會專注於權力、地位、富貴等容易讓我們犯錯誤、出問題的身外之物。「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當你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你就會發現,一切不過是眾緣和合的產物,沒必要去貪著與執取;當你用一顆平常心去應對身邊的人與事,你就會發現,真情無處不在,幸福就在身邊。你看看廟裡供奉的彌勒佛,始終是開懷大笑,笑對世間一切,這亦是平常心使然。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才能與快樂相擁,才能保持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盡享生命的曼妙與非凡。

感恩是一種品德,知恩報恩的人才會心安理得。「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等故事深入人心,無一不是勸導世人知恩報恩的典例。佛教中,尤為重視孝道,在佛經中記載有佛陀升到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為父淨飯王抬棺等感人的故事。佛教要求弟子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四重恩」即:報父母恩、報國土恩、報眾生恩、報三寶恩。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專門記載了父母對我們的十種恩德,提出「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饑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感恩是一種品德,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為成功打好基礎;懂得報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與支持,內心也會清淨歡喜。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是消除積怨與隔閡的重要方式,是營造和諧人際環境的不二法門。

「萬法唯心造」,我們的心靈是富足而和美的,有種種智慧。只要我們願意走進自己的心靈,走進別人的心靈,這世間一切的人與事都是簡單的,都是美好的。心靈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希望我們都能善用心靈的智慧,過著幸福自在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萬法唯心造的真實內涵
    那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這個很正常的,平時佛經裡面講「萬法唯心造」就這個意思。這並不是說我想變什麼就變什麼,這當然不可能。我們不能把「萬法唯心造」理解為我把這棟樓可以變成一塊磚頭,又把這塊磚頭恢復為一棟樓,這當然不可能,不是這個意思。「萬法唯心造」就是說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自己的感官創造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的視覺創造出來的。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2599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指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 佛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圓滿的狀態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對於宇宙、覺受、意識的起源,佛家已給出了相當系統的闡述。這篇文章可能有些艱澀難懂,但若能體會其中微妙,能幫您深刻地洞悉生命奧秘!當覺性綻放出法性光明、法性智慧和法性形態的時候,眾生以「覺性」為本,「覺性」就是宇宙形成的原因。覺性認識「空性」,展現「法性」,不斷地派生出新的妄想,就是宇宙不同層次的法和不同層次法內綻放出來的華藏世界。覺性空如體現法性形態,構成了層層的宇宙、眾生、宇宙一切結構和宇宙一切眾生生命力的表現,這就是「知覺乃眾生」。
  •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可以讓廢墟變成綠洲,可以讓一滴水變成大海。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心存善念,勇往直前,無論走到哪,都帶著陽光,你就能感受到心靈的富足。有惻隱之心,內心善良的人,不僅是一種正能量,而且是一處磁場。他們不僅能抵消這個世界的負能量,而且可以拯救很多沉淪的心靈。
  •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噁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
  • 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
    俗語云:「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 以一顆純粹清澈的內心生活,便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些紛擾;多了一分清閒,少了一分爭鬥。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不染塵埃,清風自來。
  • 佛學問答:一切唯心造和因果輪迴有矛盾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佛教講,一切唯心造,和因果輪迴有沒有矛盾?沒有矛盾。輪迴生死是因果。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都是因果,造下什麼樣的因,就感什麼樣的果,這個因遇緣以後,就感果。那麼,這個因從哪裡來?從心造的。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舉心動念都在造業。造下這個業了,就是因。因過去了,但是將來遇緣以後,就要感果。
  • 一切唯心造,性格的背後有因果,你知道嗎?
    佛經上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學佛人要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間的萬法都是由心念所產生的,心若不動,風又奈何。想要淨化自己的內心,在生活中就不要去抱怨。學會心存感恩,即是消業障的最佳方法。
  • 唯心為宗的淨土法門
    原因很簡單,萬法由心識顯現,心念無法顯像可見,沒有規律可尋,需要長時間的磨礪燻修,才能透出心光。如同我們見到水中的月亮。迷時,感覺月亮就在水裡;悟後,發現水中只是月亮的倒影而已。迷悟之間,只是離開了執著的念頭,而水中月與天上月,因緣和合而顯現,沒有任何的生滅增減。
  • 人的格局決定事業成敗,八字格局有高低,萬法唯心不離行動
    近來閒暇翻閱古籍,古代先賢的智慧通過文字,洞穿內心深處的蟄伏,讓我深切體會到人的格局與八字格局乃至萬物格局,對生命本源的影響作用。但整體理論強調用「調候」之法來判斷,人生命運起伏的關鍵點,其實這也是格局的另一種解釋。
  • 開發智慧的訣竅:注重「心靈環保」
    佛法告訴我們,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儲藏著無窮無盡的種子。其中有善的種子,也有不善的種子;有無漏的種子,也有有漏的種子。 心靈環保就是從改變這些種子開始。 在我們的內心,善和惡就像是交戰的雙方,而我們自己就是提供給養的那個人。 我們每天所起的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和嫉妒心,都在滋養著我們的煩惱心理,都在給那些有漏的種子澆水,使它們不斷增長,使它們的力量不斷壯大。
  • 通過不淨觀證得一切皆是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唯心所作。還見自心。】「複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比丘呢,新修很多觀。這個觀呢,就是一種觀,叫做不淨觀。一種觀,叫慈悲觀。一種觀,叫因緣觀。一種觀,叫戒分別觀。一種觀,叫數息觀。那個不淨觀是其中修行的一種方法。「見新死屍形色始變。」
  • 《華嚴經》四大名句,句句啟悟你的智慧!
    一個人的智慧,本來天生具有。只不過由於人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薰染了一些不好的知識與習慣,致使人的智慧逐漸被埋沒。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保留了先天的純真與善良,他的智慧,在很多時候都會閃現出來。一旦顯露出他的智慧,整個人便會顯得卓爾不群。
  • 佛教十宗之法相宗
    佛教法相宗法相宗(也名慈恩宗,近稱唯識宗):一名唯識宗,依楞伽,阿毗達摩、華嚴、解深密、菩薩藏等六經,及瑜伽,攝大乘,成唯識等十論而成立。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三界唯心,心外無法;吾人僅眾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變之影象,而非實有之景物,則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師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由窺基慧沼闡揚之。晚唐之後,此宗漸衰。撿來研究者頗多。
  • 心邪,即使獲得佛的智慧也是魔
    儒家講「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佛家講「心正則法正,心邪則法邪。」佛家認為,心正,感應就正;心邪,感應就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  其實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先看他對佛法的理解,而是先觀其心,看其行。假如一個人心正,學的法也正。就像荷花,如出淤泥而自高潔。假如心邪,即使獲得佛的智慧,不昧六道,也是魔。
  • 智慧來自哪裡?
    心造萬物,萬法歸心。真心無二,自性具足。外相法門,緣木求魚。內見真我,方得般若。智慧隨念,如心應變。般若不離心,心法之一也!譯文:「心」創造了宇宙萬物,世間一切法相都出於「心」。那個創造宇宙的「真心」獨一無二,它本自具備一切智慧和神通。從「外相法門」探求智慧(把現實世界看作真實,從自然中探索智慧),這是錯誤的方法永遠也達不到終極智慧。通過戒定慧的方法從內找回「真我」,才能獲得終極智慧。
  • 二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佛預言科學時代,科學是末法的徵兆?
    真法唯心,心造萬物。末劫之時,真法殆盡,妄幻虛實。人,持表去本,迷虛誤實。以至,縱性貪慾,棄善生惡,故有此大劫!譯文:宇宙真相是,「心」為根本,「物」為幻境。真法唯有內心,「心」創造了萬事萬物。末法大劫到來時,幾乎無人知曉真法(看不清宇宙真相——唯心),人人都被虛妄假象迷惑且誤以為是真實(把物質世界看做真實——唯物)。
  • 華嚴經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2、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3、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4、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6、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