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一直以來,嵐香齋都是以香為主,是以一種溫和的面貌展示給大家的,但這幾天,實在是發生了一些讓我感到非常憤怒的事情。若我們不聲援這樣的真正的匠人、老茶人,那麼以後誰都可以輕易詆毀一個正直的人。
沒錯,我要懟的就是你——《老茶文摘》。貴社以偏概全、博人眼球的手段著實令人佩服啊。你們想博關注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你們不應該以這種方式,詆毀一位真正愛茶的老前輩。
首先,我要指出《老茶文摘》文章中的四個疑點。
其一,以「現代科學儀器」為噱頭,誤導讀者,此儀器疑似是淘寶同款價值【49.9元】的螢光劑測試器,其是否為「科學儀器」,且精準程度尚未知,我們是否可以對此儀器提出疑問,請問這個測試儀器合格嗎?是否假貨?此測試儀器的所謂螢光劑含量居然以「無-弱-中-強」來區分,但目前國家權威機構還並未出臺相關檢測標準方案,此款儀器的標準又從何而來?
其二,《老茶文摘》所謂的測試方式居然是直接在茶葉外包裝上作測試,眾所周知紙品或多或少都會含有螢光劑,僅憑外包裝上檢測出含螢光劑成分的結果,就血口噴人稱呂禮臻老師所賣老茶為「假老茶」,這樣荒謬的結論,作為一個該以嚴謹為職業素質的新聞人,也好意思寫出來?
其三,老茶的真假鑑定,並非僅僅通過一個小小的螢光測試就能判斷其真假,如同古董鑑定一般,要通過經驗豐富的茶人經過多方面考證來判斷,僅憑一部儀器就想簡單下結論?簡直是無稽之談。《老茶文摘》既起名為《老茶文摘》,想必編輯應是對老茶有所了解的人,卻不想知識儲備竟貧瘠如此,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啊。
其四……這個其四我甚至不想把它歸於疑點,只是覺得這個說法令人哭笑不得,因此特地把它列出來。《老茶文摘》中提到,「老茶圈被曝集體弱智」?請問老茶圈的各位同意這個說法嗎?這個「被曝」從何而來?有出處的證據嗎?另,《老茶文摘》的編輯朋友,請問你們屬於老茶圈嗎?如果屬於,為什麼要自己罵自己呢?如果不屬於,那麼是否和你們「致力於為老茶愛好者提供資訊」的目的有所矛盾?
呂禮臻老師面對這兩天網上的種種猜疑,並未做出過多回應,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他默認了自己犯錯,實際上這是呂老師的無奈之處。一方面,依呂老師本人的品性,他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另一方面,呂老師已是六十八歲的高齡,他也著實沒有這個心力再去與這樣的網絡暴力對抗。儘管老茶圈有不少前輩了解且相信呂老師的為人,可在事件傳播的過程中,不了解呂老師、不明真相的路人網友依舊佔了大多數。儘管也會有不少人對此事的真假持懷疑態度,可依舊對呂老師的公眾形象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我所認識的呂禮臻老師,他其實根本不在乎「王聲記」系列茶品能帶給他多少利潤,甚至這款茶葉他大都是邀請朋友免費品嘗的,並無多少商業行為,而《老茶文摘》中卻影射他為了牟利欺騙他人!
呂禮臻老師與《老茶文摘》主編的聊天記錄
若董主編真的敢作敢當,為何不接受呂老師的建議呢?
既然《老茶文摘》要講科學,我們也便來講講吧。
在此通過多方求證,我已收集到了足夠的證據。
螢光劑,又名螢光增白劑,是一種螢光染料,或稱為白色染料,也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線產生螢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熒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螢光劑多用於紙製品,以助於其美觀。試問,老茶需要添加螢光劑來幫助其達到什麼觀感效果嗎?)
螢光,本身就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也存在於各種動物體內,像很多海洋生物,陸地的螢火蟲,其發光的原理就是含有各種螢光蛋白質。200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錢永健,他獲獎的課題是,有關某種水母的螢光蛋白質(GFP)的研究。另外,有些食物,藥物,葉綠素,細菌甚至黴菌在紫外燈照射下也會產生螢光反應,被稱為自然螢光,是物質固有的特性,是無害的。
與「螢光」相關的學術論文節選
因此,儀器能夠檢測出的多是螢光反應,而並非螢光劑
疑點1:「武夷山」其名,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傳說為彭祖的兒子彭武、彭夷開闢此山因此得名武夷山。早在唐朝,就有著名詩人李商隱題詩,詩名即為《武夷山》:「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幾時回。武夷洞裡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而此處居然說1930年武夷山還被叫作崇安?若指的是「武夷山市」,那此說法正確,但是這裡並沒有特指「武夷山市」,因此我判斷為措辭不夠嚴謹。而且參考中國歷史發展情況來看,即便是經歷各種戰亂,中國都尚有許多文物保存下來,暴動是影響到一小部分人的生死存亡(大多為當時兩黨的軍人),而平民大多還是安全的,加上武夷山是山區,在地勢上有優勢,並非人人不得自安,那片土地愛茶者眾多,能夠保存下來也並非什麼不可能的事。
疑點2:文中提到武夷山沒有明確的巖茶觀念,也就是說,只是還沒有「巖茶」這個名詞出現而已,而如今我們對其進行概念的一個界定,「王聲記」系列武夷茶當屬於巖茶系列,如今我們稱其巖茶,並無不妥。何況,「王聲記」的包裝上所顯示的文字是「正巖奇種」,並無「巖茶」這個名詞出現。而奇種,是武夷茶最早的幾個品種之一。
疑點3:這位女士,請問您如何單從這些文字就能判斷此茶餅與這起事件有關聯呢?證據不充足的情況下,這麼直接地提出懷疑也過於理直氣壯了吧?
有人被蒙蔽了雙眼,有人卻仍然選擇不輕易相信謠言,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堅信呂老師的為人。
人言可畏,人心可畏,在如今一個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極易產生爆炸效應,造謠成本又極低的網絡時代,呂老師的遭遇絕不是個例。並非所有的爆料都是真實的,何況是這樣毫無嚴謹精神可言的爆料呢?我也不敢自稱我所說的一定就是真相,但我相信呂老師的為人,我也相信他是坦蕩的。針對此次事件,雙方是否該舉行一次茶會,邀請各大權威人士前來品鑑「王聲記」武夷巖茶,公正公開地報告此次「真假鑑定」的結果呢?我想問問《老茶文摘》,若此事落成,屆時是否敢接受呂老「王聲記」系列茶品的專業檢測結果?若結果顯示這批老茶確實為假,我向你們道歉;若結果顯示這批老茶確實為真,對不起,請你們向呂老師道歉,還他老人家一個公道。就讓茶的事情,交予茶來解決吧。至於茶的是非,自古以來,我們都是交予舌頭來評斷。
希望茶圈的各位前輩,以及愛茶的人士,可以理性看待此次事件。此次事件,是給我們的一個警示,也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歡迎所有相信與支持呂禮臻老師的朋友,轉載或者分享此篇文章。此次事件,是老茶圈的一件大事,它事關老茶圈的聲譽,我們都不應該冷眼旁觀。
呂老師 請相信
此刻的您
並不孤單
您將獲得
更多最新香道資訊
更多專業香道活動
更多優秀品質的香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