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這個問題:《題水西寺》(三日去還住)全詩什麼意思?如何鑑賞?
前言
這首詩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這個寺廟卻不簡單。李白、杜牧、皎然、梅堯臣、林逋、範成大都曾經在詩中寫過水西寺廟。甚至還有一個皇帝詩人也曾題詩水西寺。
題主的問題出自杜牧的《題水西寺》 :
三日去還住,一生焉再遊。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第二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回長安了。這首詩可以看作這是一篇短小的遊記。
一、李白筆下的水西寺
水西寺建於南南朝齊梁時期,在安徽涇縣西五裡的水西山上。 山上有崇慶、寶勝、白雲三大古寺,總稱水西寺。 到了宋朝建有水西雙塔,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唐宋兩朝,有不少詩人提到過水西寺,最大牌的就是詩仙李白了。
《遊水西簡鄭明府》云:
天宮水西寺,雲錦照東郭。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五月思貂裘,謂言秋霜落。 石蘿引古蔓,岸筍開新籜。吟玩空復情,相思爾佳作。 鄭公詩人秀,逸韻宏寥廓。何當一來遊,愜我雪山諾。
李白的這首是一首長篇的古體詩,以寫景寄意。杜牧後來在其詩中,也提到過李白這首作品。
二、皇帝詩中的水西寺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是一個逆襲成功的坎坷皇帝,他是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是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弟。
唐穆宗有好幾個兒子,本來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李忱做皇帝。可是唐穆宗的幾個兒子不爭氣,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兄弟個個短壽。結果唐武宗駕崩以後,李忱竟然被宦官擁立為皇帝,而且還成了中興之主,人稱「小太宗」。
他在幾個侄子當皇帝的時候,屢次受到羞辱,為了躲麻煩,曾經遠離長安,水西寺就是他的一個隱居之地。
在這裡,他寫有一首《題涇縣水西寺》:
大殿連雲接爽溪,鐘聲還與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說道風光在水西。
這個詩人皇帝最有名的一首詩是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三、杜牧筆下的水西寺
杜牧的《題水西寺》是一首五言絕句:
三日去還住,一生焉再遊。
平仄仄平仄,半拗體,對句救拗:仄平平仄平。焉救去。
杜牧在這裡遊覽了三日,流連忘返,欲去還留,因此有「三日去還住」之說。一生焉再遊,則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不知道將來是不是還會有機會再次重來。
多年以後,杜牧在另一首詩中,回憶了這次遊覽水西寺的事情。《念昔遊三首 之一》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李白題詩水西寺,就是上文中李白的那首《遊水西簡鄭明府》。半醒半醉遊三日,表示自己在這裡遊覽了三天,被這裡的美景所陶醉。紅白花開山雨中,可知當時遊覽的時候應該在春天。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
含情碧溪水,平平仄平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叫做錦鯉翻波。重上粲公樓,中仄仄平平,正常的律句句式。
杜牧的這兩句,很像李白這兩句的化用: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但是杜牧的詩偏向於說情,而不是說景。後兩句倒裝,景語中還帶著情語,詩人登上了粲公樓,望見含情脈脈、不忍流走的碧溪水。
粲公樓,一般指東漢末年王粲所登之樓,在湖北當陽縣。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曰:「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
不過,這首詩中的粲公樓,是指水西寺中的樓。《念昔遊三首之一》中也提到了「古木回巖樓閣風」。粲公,是隋代的高僧,"禪宗三祖"之一的僧粲。
四、唐武宗滅佛-水西寺的命運
杜牧寫完這首詩的第二年,839年回到了長安。第二年(840年)以後,唐武宗繼位,這是一個以毀佛滅佛聞名的皇帝。在會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餘所。《舊唐書》
唐武宗在第二年就駕崩了,接替皇位的就是那個曾經躲在水西寺的叔叔李忱,是為唐宣宗。
這位皇帝對自己死去的這個侄子深惡痛絕,自己繼位後就下令復興佛教。在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水西寺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滅了。唐宣宗即位後,這個水西寺是不是又重建了呢?
從歷史記載來看,至少北宋初年,這個水西寺是一片廢墟了。
北宋建國以後,太平興國年間,有僧處元領弟子數十人,在水西寺遺址結屋,重建了五松院,當時宋太宗趙光義還賜御篆三軸。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敕改為「奉國寶勝禪院」。元朝後,又改稱寶勝禪寺。
結束語
作為生活在青島的人,最遺憾的就是我們這裡的山水缺少唐詩宋詞的薰陶。找遍了唐詩只有一首李白的: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可惜還是李白寫給別人時順口一提而已。
看到一個不甚起眼的水西寺,還有這麼多唐宋大家的詩文記載,不免有些羨慕。
@老街味道
隱隱飛橋隔野煙,草聖張旭的這首詩,可能不是他寫的
李白說杜甫太瘦生、作詩苦,南宋人說他譏嘲杜甫,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