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是一種親近,恨就是一種遠離

2020-12-20 知心大叔鄒純武

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到何處去?這被我稱為人生三大追問。人的一生都在試圖認知、回答、論證這三大問題。所謂認知,指人都應該知道自己這一生都要回答這三大問題。可惜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或者是一生只回答過一次。所謂回答,指的是人一生都在從思想和行為上回答這三大問題。只可惜基本都沒有能夠答對。所謂論證,指人總是在用自己的行為來證實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只可惜許多人痛苦地過著還不改寫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太多的人又都不認知、不會回答、不論證這三大問題呢?一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從無知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其次,我們很容易只按照本能的,滿足低層次生存本能的情況下去生活。其三是相應的文化比較薄弱。具體的情況是我們朝外學技術追求物質財富的自然科學文化發達,為什麼要追求及怎樣追求好等的人文文化不發達。其四是部分人「走得很遠,以至於忘記為什麼而出發」。

什麼是目的

目的: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實踐過程的始終。

人生是否有目的

人是有目的性,甚至可以把人叫做目的動物。理由:第一、人有需要。第二、需要要求得到滿足。第三、人就得通過思想活動,朝外尋找滿足需要的目標。第四、達成目標後得到需要的滿足就是目的。人為滿足需要而展開行為活動,滿足需要就成為了行為的目的。如果沒有需要即沒有目的、目標,人也就不會進行行為活動。

為什麼會提出是否有人生目的的問題

我遇到過好幾個「過來人」都跟我說,別跟我談人生,我煩著呢。潛臺詞的第一次層次是人生我的道行已經很深了,誰有資格來跟我談人生呢。第二層意思是人生已經是人很身心疲憊的事情了,談起來很累人,說點開心的好嗎。第三層意思是,談人生的理想追求,這些東西太不靠譜,我不跟這種虛假的人交談。

有人說,人生何必那麼累,什麼事情都考慮目的,這麼算計的人未必是好人,人生順其自然就好,講什麼人生目的。比如,臺灣作家蔡瀾認為:「生活要順其自然而想,隨遇而安而活,知足常樂而過,想吃,就放膽去吃。人生最後的意義,不過於吃吃喝喝而已。」

包括哲學家叔本華都說人生沒有意義,許多人也都認同他的觀點。沒有人生意義,也不用有什麼人生目的。

搞不懂人生目的會帶來什麼問題

根據人生的目的,找出人生目標,展開相應的行為追求。這是人性決定的基本思路。搞懂人生目的,知道自己為什麼來世界上,才不會不跑,才不會亂跑。

不跑、不動是死人。一個人奄奄一息在沙漠裡,如果他知道身邊20米外就埋著飲用水,他肯定拼命要爬過去喝水,問題就是不知道。不是不想喝水,而是對水源已經不抱希望,沒有了目標,不會做任何活動,只好等死。

亂跑、亂動是瘋子。迷失在森林裡的人,有些會心急火燎地亂走,結果可能是繞圈子,總找不到出路的方向,最後餓死其中。有經驗的人,可能會判斷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後走出困境。

有人說得好:人生有了目標才是旅行,沒有目標只叫做遊蕩

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生幸福。我們看看孩子剛從產房抱出來,父親及家人是怎樣的心態看待心?

1、 特別想聽到醫生說:「恭喜,母子平安!」

2、 抱出來的孩子,檢查一下是否是好手好腳,身體完好。

3、 祝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希望他平安長大成人。

4、 希望孩子的人生過得開心、快樂、幸福。

5、 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有所作為。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期盼是最接近人生目的?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感覺。不加多思考的第一感覺是更發自內心的、更原始的動機。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人生的目的是「提升心性。鍛鍊靈魂」。他覺得人就是為了帶著那淨化過的崇高靈魂離開人世而來的。他認為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為主角,寫一部人生之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積善行,思利他」,想方設法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品行,他認為宇宙中有一種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稱為「宇宙的意志」,人的行為如果符合宇宙的意志,就會得到天助,成就大事。

王小波對人生的三個假設,他假設人都是喜歡智慧的,人都是喜歡有趣的,人都是喜歡異性的。林語堂先生說:「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還有什麼呢」?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說:不懂生活的藝術,談不上享受人生。生活無外乎追求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給人帶來的享受是短暫的和膚淺的,精神則可帶給人深刻而長久的享受。

愛與人生目的

人很容易知道自己要吃飯、睡覺等基本需要,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需要後才容易認知和滿足到自己高層次的需要。

現實的情況是:貧困的人,掙扎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上,無暇顧及到高層次的需要。溫飽及小康後,他們是會提升自己的需要層次,但未必都能夠滿足。

要吃上飯,只得去種地,幹最簡單的勞動就好。讀書,不是身體直接的需要。所以,許多人就不願意讀書,除非是父母從小要求下才不得不去學校讀書。為什麼?因為不懂得讀書這個目標後面的目的所在。讀書無用論也一直很有市場。

吃飯,延續生命這個目的很明確,不得不去勞動。讀書是目標,學習是行為,但讀書後面的目的何在?所以,愛不到讀書,才有平均近50%的厭學率。結論: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我們不能愛上整個行為目標和行為過程。

人生的目的是人生幸福。人生幸福包括物質、精神、健康、事業、人際關係五大部分。沒有愛,我們做不好工作,得不到好的經濟回報。

沒有愛,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少了情感的那部分而不完整。

沒有愛,我們的健康會因為愛的阻塞而出問題。

沒有愛,我們的事業還是很難到達自己主動而為的境界。

沒有愛,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沒有粘合劑。

賈伯斯說:人應該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找到自己這輩子真正熱愛的事情,如果現在還沒有找到,接著找,不要停下自己的腳步。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愛自己的人生,才算愛自己。愛人生,就是要人生的目的、目標。愛到自己更高層次的目標,激發出強大的潛能來達成才是最好的自我關愛。

如果愛不長大

大自然厚愛人類,讓人類成為最聰明的動物,主宰地球。大自然也把愛的能力演變給了人類,讓人類可愛、有愛、能愛,人類所有的能力都隱藏在基因裡,包括人的身體的體力、腦力、情感力、愛力也一樣。父母用愛孕育並誕生了我們的生命,父母也把愛的信息、愛的能力遺傳給了我們,父母用愛而撫育了我們的生命。

父母的愛喚醒了我們生命中的愛。在父母的愛中我們幼小的生活和愛一起茁壯成長。如果父母的愛突然停了,我們幼小的生命可能就會死亡。就算生命力的強大經得起父母之愛缺失的打擊,勢必導致我們本來需要與父母互動的愛缺失而產生問題?

愛如同一顆小種子,如果愛不長大會如何?

1、 愛的種子、幼苗死亡?

在體內的種子、幼苗死亡後,是否會成為「垃圾」需要清理?

如果清理不出去,是否會影響「環境」?影響了環境,是否帶來其它好細胞的病變?

2、 愛不被疏導出來,是否導致堵塞?

愛作為人性本質中一個重要要素,愛的成長、發育、使用過程不僅是愛本身,而是要附帶著其他的人性要素一起成長、發育、使用。愛最終也是人性的成長、發育、使用的通道中重要的節點和通道暢通的疏通機,疏通動力(壓力)。

如果我們不再愛了,我們的愛不再生長發育了,由愛負責打通的人性通道就「堵塞」了,是否就是心理變態了。中醫講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心理的堵塞,比如導致變形到其它出口,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父母經常吵架、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心理容易出問題的原因所在。

3、 愛的力量不長大,恨的力量是否就很容易長大?

愛和恨是一對伴生的矛盾。成長了愛,制約了恨。抑制了愛,讓恨野蠻生長?

什麼是恨?一個人對人或事物懷有強烈的敵對或不滿的感情。

愛與恨是一對矛盾。恨是否也是人性要素之一?我們另文討論。

如果愛是一種創造,恨就是一種毀滅。

恨從何來?外界事物對自己的傷害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手裡有100萬的人,丟了、被別人搶去了100元,根本不當回事情。相反,手裡只有100元的人,這是他的活命錢,他不得不產生激烈的心理反應。所以,傷害的程度與自我的容忍度有極大的關係。無論是誰,只要傷害足夠大,都會有反應。

思考的基本思路是:傷害已經產生,無法回去。如何得到救治傷害的補償才是關鍵。涉及法律,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私下報仇、懷恨在心、抱怨都不是好選擇。對方如果是惡意傷害你,估計嚴重的事情不敢做,有法律管著;他希望的是引起你的心理仇恨,讓你心理變壞傷害自己,你願意上當嗎。如果對方是無意的傷害,要點補償就了事了,還能怎樣?讓他有同樣的傷口同樣的疼痛我們自己又能夠得到什麼呢?搞不好自己吃官司才虧本。

懷恨在心,是人心理的一大負擔,壓抑著自己,讓人心累。懷恨在心的人,總會記著報仇雪恨,自然不注意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某人傷害了你,你上去就想一拳把他打倒,但你做不到,因為你的能力不夠。於是,你恨自己軟弱,恨自己能力不夠,恨自己沒有強大的背景……最終,成功地由恨他人到恨自己。

選擇徹底地原諒和放下,才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最好的選擇是怎樣的呢?如果愛能夠強大自己,則不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愛能夠讓人把事情做好,則不容易傷害到別人。如果愛能夠讓自己的心理少些怨恨,為什麼不多成長些愛呢。

放下心中的仇恨,可以相信古老的話語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報導說,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統計發現:少年罪犯的身體雖然常比起同年齡的守法少年強壯,但當他們步入中年之後,健康狀況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殘障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

壞人容易出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要去做壞事情的人,總是提心弔膽,照樣恐懼,恐傷腎。另外,通常壞人都有惡習,壞習慣肯定也傷身。你想,壞人經常夜裡出沒,就是時間倒錯。

所以,相信大自然是最高的審判官,懲罰者,不需要我們出手。

相關焦點

  • 每一種關係都是江湖對決,每一種愛的背後都深藏著恨
    2因為我控制不了你,所以我恨你而不僅是對孩子,在任何一種關係中,都存在著控制和爭鬥。情侶,兄弟,朋友,同事,父母與子女,領導與下屬,甲方與乙方……這些關係中的其中一方總是不自覺的想掌控另一方,能量的高低,主動與被動就出現了。
  • 有一種愛不曾遠離
    讓我們重溫這首歌的歌詞: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採。
  • 有一種愛,叫一生恨你
    深情的付出,到頭來只是一廂情願的獨角戲,你冷漠的臉孔,猶如針芒一樣刺著我的眼眸,在這紅塵萬丈中,本以為遇到最真心的人,本以為用一顆最真誠的心能換回最真的愛,卻在一次次的傷害中,褪去愛情原本的色彩。那才27釐米的距離,竟然成為我一生不可逾越的溝坎,你冷冷地站著,留下絕情的話語,而後,27釐米變成了萬丈距離,越行越遠的身影,轉眼消失在蒼茫夜色中。
  • 黃藥師梅超風:有一種愛你叫恨你,有一種信仰叫絕望
    有一次,黃蓉唱了辛棄疾的一首詞「瑞鶴仙」,郭靖不明白,問辛大人是誰, 黃蓉道:「辛大人就是辛棄疾。我爹爹說他是個愛民的好官。」你看,其實黃藥師的脾氣一點兒也不古怪。對於儒家,他其實是又愛又恨的。為了搞清楚這樣反向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我還專門去翻了一下心理學,是這樣說的。由愛生恨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學裡定義為反向作用:將意識不能接受的內容壓抑進潛意識,並以相反的外顯行為體現出來。愛一個人得不到回饋,在受到傷害後便會轉用恨的方式來掩蓋,恨是一種攻擊,通過攻擊讓自己認為不再愛了。
  •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是故諸比丘,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雜寶藏經》何等為四種惡知識?
  • 英格麗•褒曼:選擇了一種愛,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
    最終,伊爾莎放棄了自己的最愛,陪伴維克多繼續為更多的人爭取民主自由而鬥爭。裡克也忍痛放棄伊爾莎,把兩張通行證送給了最愛的女人,目送她和丈夫安全離開。兩人都為了人類的民主自由放棄了個人的愛,詮釋了一種大愛。
  • 相聲演員名字加兒化音是親近?也可能是一種輕蔑
    兒化音比較多用於「小稱」,表達一種比較親密的感情,或者形容小這種狀態,比如同樣的一個名詞,走大字眼叫「寶貝」,通常用來形容珍貴的物件,但走小字眼說「寶貝兒」,那就可以用來形容關係親近的人或者寵物了。石頭跟石子兒,就是大跟小的區別。
  • 愛和孤獨是一種情感,你認同嗎?
    既然是從一段關係中走出,與愛有什麼關係?又怎麼和愛是同一種情感?想要搞清楚兩者的關係,就要先弄明白什麼是愛。愛是一種願望,渴望進入異域,渴望探索、渴望澆灌,渴望把自己交付給對方,把兩個孤立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給對方保護,也讓靈魂有個休憩的地方。愛一旦過了頭,可能變成一種佔有,把對方當成私有財產。
  • 有一種深愛,叫愛而不得;有一種眷戀,叫日思夜想
    有一種深愛,叫愛而不得;有一種回憶,叫淚眼婆娑。遇見你、是我們兩的緣;不能擁有你,是我的命,想你見不到你,是我心上的痛。茫茫人海,在萬萬千千的人群中遇見你是上天的安排,是天賜的美好。然而,那種美卻夾雜著思念到深處時的一種心痛如焚,又有一種讓人既愛既恨的感覺。愛,是因為它甜蜜而美好;恨,是因為它不再屬於自己。
  • 有一種愛需要勇氣,有一種愛不能藏著心裡
    03時間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逝,夢雪和劉彬依然沒有進展,仍然是比同事多了一些親近的那種朋友關係。夢雪也感覺得到劉彬對她的好,有時候她也想問下他的態度。但每次看到劉彬那種不遠不近的距離,就又退縮了。如果真愛那麼就趁早,不要等過去了再後悔莫及。04劉彬明顯感覺好長一段時間夢雪和她疏遠了,但他還是沒有勇氣!一天聽到夢雪要調走的消息,劉彬感覺是晴天霹靂!也許人總是在失去時才知道珍惜!
  • TNR:有一種對貓咪的愛叫做「斷舍離」
    不是每一隻貓咪都願意讓人親近,讓你伸手去抱它的。有時候 TNR 志願者出於無奈,只能使用 「誘捕籠」 抓警惕性高的貓咪。小編只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如果你感興趣,可以點擊視頻相應部分進行觀看。只要貓咪願意在你面前低頭進食,就可以使用抄網來抓捕。
  • 吳昕被男友威脅、蔣方舟分手被糾纏:有一種男人,一開始就要遠離
    談戀愛之前,遇到這一種男人,就不應該開始,有一種男人,一開始就遠離,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後來蔣方舟發現,這個人幸虧沒在一起,如果真正在一起的話,將來性格不合適或者什麼原因分開,真的都挺為難的。有一種男人你可以好聚好散,可以在不愛了之後好好分手。但是有一種男人,從一開始,就真的要遠離。
  • 張鈞甯 | 如果成熟是一種能力,純真就是一種超能力
    對於每個女孩來說,想像她一樣又瘦、又美的絕技就是要自律呀。 她很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個更好演員,過一種簡約又不是挑戰的生活。摩爾瞬間捕捉到,她有一種,喚醒生在浮躁時代的人對日常生活的洞察力。 茉莉原料是來一種自於喜馬拉雅山原生小花茉莉,也叫沙巴茉莉,有著少女般傲嬌和珍貴。採摘時間也很講究,只有在黎明到來之前採摘,才能發揮它的實力。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是故諸比丘,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 ——《雜寶藏經》 何等為四種惡知識?
  • 有一種愛叫寬恕
    看完後我總結了一句話:「有一種愛叫寬恕」。真的,如果你仔細看「聖人」承認自己是34年前開槍射殺船長的人時那位船長的眼神!真怕當時的他掏出槍來一槍斃了「聖人」。但是——他選擇了原諒。­那時候的「聖人」明白了眼前的人就是自己開槍射殺但並沒有殺死的船長;而且自己能夠為犯下的罪惡做出補償;更好的是他明白這是他所信仰的上帝在他臨死前送給他的「禮物」。
  • 做事不擇手段之人,都有兩個特徵,一種後果,遇到這樣人儘早遠離
    做事不擇手段的人,都有兩個特徵,一種後果,如果碰到這樣的人,早早遠離。做事不擇手段的人都「慾壑難填」人都與七情六慾,追求欲望的滿足是人的本性和本能。但是人和人之間欲望的大小不同,追求欲望滿足的方式也不一。有人追求的欲望是合理的,是基本的,吃飽穿暖,過快樂幸福的生活這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但是如果欲望超出了一定的界限,那就是縱慾。
  • 有一種療愈,有一種愛永不敗落
    還有一個女士,去醫院檢查身體很健康,但總是懷疑自己有嚴重的疾病,於是就到處找醫生,找民間的偏方,只要醫生能夠給她開藥,她就高興,醫生也就是好醫生,她吃各種中藥,嘗試各種艾灸,針灸等治療方法,還總是擔心自己得什麼病。這種人活在一種錯位裡,內心太過敏感,柔軟的心,現實的僵硬單調,無法安置他們的敏感和執著。
  • 愛,是一種美麗疼痛
    劉墉有一本書的書名是《愛,是一種美麗的疼痛》,還沒有來得及拜讀他的大作,不過光是念著這個書名,內心有種莫名的激動。­前兩天跟SUSAN和肖波在益田假日廣場吃壽司,然後看到折扣廣告牌上的主題是-THANKS GIVING DAY。
  • 趕緊選一種送給最親近的人!
    今天小編就挑選了幾種紋飾作了解釋,趕緊挑一種送給你最親近的人吧!回紋因其構成形式迴環反覆,延綿不斷,回紋在民間有「富貴不斷頭」的說法,所以最適合饋贈給做生意的朋友,同時也有回紋連綿不斷、吉利永長的吉祥寓意。祥雲紋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祥雲氣神奇美妙,發人遐想,其自然形態的變幻有超凡的魅力,雲天相隔,令人寄思無限。
  • 如果,愛到心痛,那就是一種昏了頭的執著
    如果,愛到心痛,那就是一種昏了頭的執著1:住在心裡的人,想徹底放下,真的很難,曾經那麼多美好的記憶,是很難割捨的,讓我們眷戀,時刻都在想起,害怕一不小心弄丟了,再也尋不回。7:當我們停止抱怨已有的問題,而感激慶幸有些問題我們還沒有,就是幸福來臨的時候了。8: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的折射,就像鏡子裡面有什麼,決定於鏡子面前的事物。心裡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計較的心如同口袋,寬容的心猶如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