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到何處去?這被我稱為人生三大追問。人的一生都在試圖認知、回答、論證這三大問題。所謂認知,指人都應該知道自己這一生都要回答這三大問題。可惜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或者是一生只回答過一次。所謂回答,指的是人一生都在從思想和行為上回答這三大問題。只可惜基本都沒有能夠答對。所謂論證,指人總是在用自己的行為來證實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只可惜許多人痛苦地過著還不改寫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太多的人又都不認知、不會回答、不論證這三大問題呢?一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從無知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其次,我們很容易只按照本能的,滿足低層次生存本能的情況下去生活。其三是相應的文化比較薄弱。具體的情況是我們朝外學技術追求物質財富的自然科學文化發達,為什麼要追求及怎樣追求好等的人文文化不發達。其四是部分人「走得很遠,以至於忘記為什麼而出發」。
什麼是目的
目的: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實踐過程的始終。
人生是否有目的
人是有目的性,甚至可以把人叫做目的動物。理由:第一、人有需要。第二、需要要求得到滿足。第三、人就得通過思想活動,朝外尋找滿足需要的目標。第四、達成目標後得到需要的滿足就是目的。人為滿足需要而展開行為活動,滿足需要就成為了行為的目的。如果沒有需要即沒有目的、目標,人也就不會進行行為活動。
為什麼會提出是否有人生目的的問題
我遇到過好幾個「過來人」都跟我說,別跟我談人生,我煩著呢。潛臺詞的第一次層次是人生我的道行已經很深了,誰有資格來跟我談人生呢。第二層意思是人生已經是人很身心疲憊的事情了,談起來很累人,說點開心的好嗎。第三層意思是,談人生的理想追求,這些東西太不靠譜,我不跟這種虛假的人交談。
有人說,人生何必那麼累,什麼事情都考慮目的,這麼算計的人未必是好人,人生順其自然就好,講什麼人生目的。比如,臺灣作家蔡瀾認為:「生活要順其自然而想,隨遇而安而活,知足常樂而過,想吃,就放膽去吃。人生最後的意義,不過於吃吃喝喝而已。」
包括哲學家叔本華都說人生沒有意義,許多人也都認同他的觀點。沒有人生意義,也不用有什麼人生目的。
搞不懂人生目的會帶來什麼問題
根據人生的目的,找出人生目標,展開相應的行為追求。這是人性決定的基本思路。搞懂人生目的,知道自己為什麼來世界上,才不會不跑,才不會亂跑。
不跑、不動是死人。一個人奄奄一息在沙漠裡,如果他知道身邊20米外就埋著飲用水,他肯定拼命要爬過去喝水,問題就是不知道。不是不想喝水,而是對水源已經不抱希望,沒有了目標,不會做任何活動,只好等死。
亂跑、亂動是瘋子。迷失在森林裡的人,有些會心急火燎地亂走,結果可能是繞圈子,總找不到出路的方向,最後餓死其中。有經驗的人,可能會判斷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後走出困境。
有人說得好:人生有了目標才是旅行,沒有目標只叫做遊蕩。
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生幸福。我們看看孩子剛從產房抱出來,父親及家人是怎樣的心態看待心?
1、 特別想聽到醫生說:「恭喜,母子平安!」
2、 抱出來的孩子,檢查一下是否是好手好腳,身體完好。
3、 祝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希望他平安長大成人。
4、 希望孩子的人生過得開心、快樂、幸福。
5、 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有所作為。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期盼是最接近人生目的?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感覺。不加多思考的第一感覺是更發自內心的、更原始的動機。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人生的目的是「提升心性。鍛鍊靈魂」。他覺得人就是為了帶著那淨化過的崇高靈魂離開人世而來的。他認為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為主角,寫一部人生之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積善行,思利他」,想方設法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品行,他認為宇宙中有一種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稱為「宇宙的意志」,人的行為如果符合宇宙的意志,就會得到天助,成就大事。
王小波對人生的三個假設,他假設人都是喜歡智慧的,人都是喜歡有趣的,人都是喜歡異性的。林語堂先生說:「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還有什麼呢」?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說:不懂生活的藝術,談不上享受人生。生活無外乎追求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給人帶來的享受是短暫的和膚淺的,精神則可帶給人深刻而長久的享受。
愛與人生目的
人很容易知道自己要吃飯、睡覺等基本需要,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需要後才容易認知和滿足到自己高層次的需要。
現實的情況是:貧困的人,掙扎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上,無暇顧及到高層次的需要。溫飽及小康後,他們是會提升自己的需要層次,但未必都能夠滿足。
要吃上飯,只得去種地,幹最簡單的勞動就好。讀書,不是身體直接的需要。所以,許多人就不願意讀書,除非是父母從小要求下才不得不去學校讀書。為什麼?因為不懂得讀書這個目標後面的目的所在。讀書無用論也一直很有市場。
吃飯,延續生命這個目的很明確,不得不去勞動。讀書是目標,學習是行為,但讀書後面的目的何在?所以,愛不到讀書,才有平均近50%的厭學率。結論: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我們不能愛上整個行為目標和行為過程。
人生的目的是人生幸福。人生幸福包括物質、精神、健康、事業、人際關係五大部分。沒有愛,我們做不好工作,得不到好的經濟回報。
沒有愛,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少了情感的那部分而不完整。
沒有愛,我們的健康會因為愛的阻塞而出問題。
沒有愛,我們的事業還是很難到達自己主動而為的境界。
沒有愛,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沒有粘合劑。
賈伯斯說:人應該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找到自己這輩子真正熱愛的事情,如果現在還沒有找到,接著找,不要停下自己的腳步。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愛自己的人生,才算愛自己。愛人生,就是要人生的目的、目標。愛到自己更高層次的目標,激發出強大的潛能來達成才是最好的自我關愛。
如果愛不長大
大自然厚愛人類,讓人類成為最聰明的動物,主宰地球。大自然也把愛的能力演變給了人類,讓人類可愛、有愛、能愛,人類所有的能力都隱藏在基因裡,包括人的身體的體力、腦力、情感力、愛力也一樣。父母用愛孕育並誕生了我們的生命,父母也把愛的信息、愛的能力遺傳給了我們,父母用愛而撫育了我們的生命。
父母的愛喚醒了我們生命中的愛。在父母的愛中我們幼小的生活和愛一起茁壯成長。如果父母的愛突然停了,我們幼小的生命可能就會死亡。就算生命力的強大經得起父母之愛缺失的打擊,勢必導致我們本來需要與父母互動的愛缺失而產生問題?
愛如同一顆小種子,如果愛不長大會如何?
1、 愛的種子、幼苗死亡?
在體內的種子、幼苗死亡後,是否會成為「垃圾」需要清理?
如果清理不出去,是否會影響「環境」?影響了環境,是否帶來其它好細胞的病變?
2、 愛不被疏導出來,是否導致堵塞?
愛作為人性本質中一個重要要素,愛的成長、發育、使用過程不僅是愛本身,而是要附帶著其他的人性要素一起成長、發育、使用。愛最終也是人性的成長、發育、使用的通道中重要的節點和通道暢通的疏通機,疏通動力(壓力)。
如果我們不再愛了,我們的愛不再生長發育了,由愛負責打通的人性通道就「堵塞」了,是否就是心理變態了。中醫講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心理的堵塞,比如導致變形到其它出口,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父母經常吵架、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心理容易出問題的原因所在。
3、 愛的力量不長大,恨的力量是否就很容易長大?
愛和恨是一對伴生的矛盾。成長了愛,制約了恨。抑制了愛,讓恨野蠻生長?
什麼是恨?一個人對人或事物懷有強烈的敵對或不滿的感情。
愛與恨是一對矛盾。恨是否也是人性要素之一?我們另文討論。
如果愛是一種創造,恨就是一種毀滅。
恨從何來?外界事物對自己的傷害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手裡有100萬的人,丟了、被別人搶去了100元,根本不當回事情。相反,手裡只有100元的人,這是他的活命錢,他不得不產生激烈的心理反應。所以,傷害的程度與自我的容忍度有極大的關係。無論是誰,只要傷害足夠大,都會有反應。
思考的基本思路是:傷害已經產生,無法回去。如何得到救治傷害的補償才是關鍵。涉及法律,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私下報仇、懷恨在心、抱怨都不是好選擇。對方如果是惡意傷害你,估計嚴重的事情不敢做,有法律管著;他希望的是引起你的心理仇恨,讓你心理變壞傷害自己,你願意上當嗎。如果對方是無意的傷害,要點補償就了事了,還能怎樣?讓他有同樣的傷口同樣的疼痛我們自己又能夠得到什麼呢?搞不好自己吃官司才虧本。
懷恨在心,是人心理的一大負擔,壓抑著自己,讓人心累。懷恨在心的人,總會記著報仇雪恨,自然不注意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某人傷害了你,你上去就想一拳把他打倒,但你做不到,因為你的能力不夠。於是,你恨自己軟弱,恨自己能力不夠,恨自己沒有強大的背景……最終,成功地由恨他人到恨自己。
選擇徹底地原諒和放下,才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最好的選擇是怎樣的呢?如果愛能夠強大自己,則不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愛能夠讓人把事情做好,則不容易傷害到別人。如果愛能夠讓自己的心理少些怨恨,為什麼不多成長些愛呢。
放下心中的仇恨,可以相信古老的話語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報導說,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統計發現:少年罪犯的身體雖然常比起同年齡的守法少年強壯,但當他們步入中年之後,健康狀況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殘障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
壞人容易出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要去做壞事情的人,總是提心弔膽,照樣恐懼,恐傷腎。另外,通常壞人都有惡習,壞習慣肯定也傷身。你想,壞人經常夜裡出沒,就是時間倒錯。
所以,相信大自然是最高的審判官,懲罰者,不需要我們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