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記仇忘恩,欺善怕惡,你如果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

2020-12-24 思學說

人類善於報仇,多於報恩,報恩是一種負擔,而報仇是一種快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這句話經常被人掛在嘴邊,但是有多少人會告訴你「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不能善用你的慈悲,那就很容易生出禍害來,如果處處與人方便,就會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出現逆流。作為一個成熟有思想的人,你要學會善用你的慈悲,懂得利弊,盲目的慈悲不僅害人而且害己。

如果你要活得自在,如果你是具有成熟思想的人,如果你想要看得更遠的話,相信我,寧願被人嫉妒都不要被人同情。每個人都會有敵人,越是成功的人,就有越多的敵人。

我們經常聽到或者看到,男人打自己老婆之類的新聞和八卦,為什麼那個被打的女人會因為她男人的跪地祈求原諒或者以死相逼,會選擇佢原諒呢?因為人在懺悔的時候,基於情緒而發的懺悔,會讓人產生同情。那麼有人肯定會說這種騙人的假話女人也會相信?以當時的情緒來看,男人講的都是真話,沒有騙人,因為當時的他確實是有這種感受,才會說這樣的話。

因為情緒的波動讓你作出後悔的選擇的話,就是一種危機。

欺善怕惡的真理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天當然不怕惡人,因為惡人的所作所為,根本和老天爺沒有關係,廣東粵語有句:「誰大誰惡,誰正確。」活在世上,與人相處,只要你是大惡人,人人都會怕你!假如你是一位善良的人,就會被人欺負。這種情況你在職場也好,在人際交流中也好,都是可以看見的。你相信對於惡人,你相信老天爺會收他嗎?社會真的很現實,公道是要自己爭取的。

道教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天爺在天上享受著他的無盡歲月的清福,眼不見,心不煩。老天爺不會施於任何的仁義和恩惠,而是讓它自然發展。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如果你幫你的朋友渡過難關,而你的朋友回過頭來就出賣你,你還接受他的話。那你的境界太高了,是個異類。至於我們是肯定無法接受這種行為的,忘恩負義之徒,人人得而誅之。

有的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會產生更多的因果。如果你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他行壞後,你放過他,助長他的氣焰對更多的人行壞,這個因果你怎麼清算?如果真的相信有因果循環,就應該給他一個超強的打擊,起碼他以後不會那麼放肆。

千萬不要相信,好人有好報這種鬼話。你可以選擇做一個好人,但絕對不能做天真的好人。

相關焦點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官網:https://shop73239665.taobao.com以德報怨出處有兩個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2、「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2對於那些循循善誘「現在過得比以前好了,就不應該對從前的悲慘遭遇耿耿於懷」逼你大度能容的人,要麼是沒有表達恨意的權利,要麼是沒有直面元兇的勇氣,只能去老祖宗墳丘裡掏摸出「以德報怨」的毒藥,巴望著你早日咽下這口氣。因為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永遠也不能了解別人遭遇過怎樣的屈辱經歷。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強行聖母: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秀娟和月娘兩人做法不可同日而語
    有原版在那裡,所以新版的劇情,關於結局大家也都猜的八九不離十了,黃家人最後的結局是得到了月娘的照顧,桂花不僅活到了最後,甚至還得以讓月娘為她養老送終了,確實讓人不可理解。當初的種種經歷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根本無法忘記的痛苦,但是月娘很大度的原諒了所有人,以德報怨了。
  • 《小娘惹》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不記仇的月娘都不可愛了呢
    肖燕、寇家瑞、嶽麗娜、戴向宇領銜主演的年代劇《小娘惹》的結局,你受得了嗎?劇情結尾部分也算是惡有惡報。害人不淺的查理張父子讓查理張父子死在了黃天寶手中,這是一種可笑的因果,因為在查理張父子眼中,黃天寶就只是個不長腦子的工具,是個玩物罷了。
  • 《義不容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做人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童話故事。那時候,覺得韋家輝真的夠狠夠絕,那樣讓人慾罷不能的故事,哪怕幾十年過去,不經意間觸碰到,依然讓人心底的某根神經隱隱作痛。以至於《義》劇之後的很多年,我都要靠TVB其他輕鬆家庭劇來舒緩當年《義》劇帶來的無限鬱悶和沉重。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恐襲屠殺77人,只判21年,他笑著接受審判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仍有31人在醫院接受治療。在布雷維克的推特留言中,他曾引用了哲學家約翰·斯託爾特·米爾的一句話:「一個有信仰的人等於10萬個只有興趣的人!」在之後的庭審上,布雷維克都沒有表現出對於自己暴行的絲毫悔過。
  • 《誤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並非良策,以直報怨才是最佳選擇。而「直」,在這裡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意思。我們不能一味地姑息從而縱容罪惡的擴散,最終正義缺失,良善不再。《誤殺》改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維護女兒,用電影裡學來的反偵察手法,跟警察鬥智鬥勇的故事。
  • 老子的「以德報怨」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今天在和朋友聊天中,無意說起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一詞,朋友很是憤慨的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以德報怨,這簡直有違常理,連孔子都說要以直報怨,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報德呢?別人傷害了我,我還要以德報怨,那不是瘋子也是白痴!」,聽完我沒回話,是啊!
  • 高以翔父母放棄追責,是息事寧人,以德報怨,還是別有內情?
    有網友認為這是高家父母有宗教信仰的緣故,面對造成傷害的責任方,選擇寬恕和原諒,讓對方自省,也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安寧,這是以德報怨的高尚行為,相當難能可貴。有網友認為高家父母對自己過於苛刻了,愛子離世是多麼大的傷痛,如此克制自己的情緒而不宣洩出來,未必是一件好事。更有些網友認為高以翔父母這樣以德報怨,是對造成高以翔離開的直接責任方浙江衛視的縱容,會令對方更加有恃無恐,起不到正面的作用,正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以德報怨,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典故: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乾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
  • 脫口秀大會|這世界以痛吻你,那你扇他巴掌啊
    我真正get到他是他主題賽的《社恐之歌》,太有共情了,跟不太熟悉的人相處的恐慌、尷尬名場面,感覺就是在說我自己一樣。他第7期封神的《逃避》我反倒是不太感冒,雖然不想上班、不想回家陪女友、不想結婚、不想倒垃圾也都挺有共鳴的,但我感覺他就是硬頂上去的,他這期讓楊天真爆笑15分鐘,現場拿到181高票。
  • 那倆小子,帥爆了!!!
    4肖戰,腹有詩書氣自華,王一博,要不你上來試試。5肖戰,與人為善的教養,發自內心的善良王一博,大智若愚,實話實說。6肖戰,我愛吃辣,我都會做,王一博,我能吃酸,我不會做。7肖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王一博,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 成語 欺善怕惡 詳解
    欺善怕惡qī shàn pà è成語簡拼
  • 插刀教事件再起波瀾:如何面對傷害過我們的人?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被人傷害的經歷,如何面對傷害以及傷害我們的人,印小天的應對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如果應對不當,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錯誤方式一以德報怨,大度原諒 很多人習慣用「以德報怨」來勸人大度。 首先我們要澄清一點,「以德報怨」絕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 如何看待德性好的人仍被欺凌?道家師父說: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也許,你需要更懂得:善,要善的有選擇,既有度人的慈悲,也要有降魔的鋼鞭。智慧,要懂得實際的運用,未得大道之前,還需廣博小術,術法道是相互成就的。求加持,還需有的放矢,能量再強,也要有發射軌道,將能力輸出,才可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