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做人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021-02-06 咖啡裡的雲


01


再看《義不容情》,有些早已忘記的東西從埋葬的記憶中一一挖掘出來。


原來,選擇忘記,也許是因為當時心痛的感覺,一直難以平復。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童話故事。


那時候,覺得韋家輝真的夠狠夠絕,那樣讓人慾罷不能的故事,哪怕幾十年過去,不經意間觸碰到,依然讓人心底的某根神經隱隱作痛。


以至於《義》劇之後的很多年,我都要靠TVB其他輕鬆家庭劇來舒緩當年《義》劇帶來的無限鬱悶和沉重。


這部以人生起落為題材的經典傑作,在經濟及社會體制大變革的今天,極易使人發出恍如隔世的長嘆,看畢此劇,仿佛自己也走完了一生。


一生的付出與擄取,到最後,究竟能有多少不被消散?


人生最終的財富,究竟是商業化的一串數字,還是記憶裡,那些永遠抹不掉的真心感動和親戀友伴?



02


曾經覺得丁有康是最可惜的,最悲劇的人物,再看,有了不同的感覺。


「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說的是丁有健。


驀然驚醒,原來阿健才是最悲劇的人物。


一個好人要足夠理智再來做好事,正如我們現在都熟知的那句話:「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


否則不管不顧地一心做好事帶來的糟糕結果,也許是你遠遠無法預估和止損的。


劇中,阿健的善與阿康的惡是相輔相成的。



阿健從來沒有直接做過任何壞事,他的善良已經到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地步。


他從小就是最懂事的孩子,為了不讓雲姨太過操勞,小學畢業就主動輟學,出去打工,貼補家用。


他真心實意地幫助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卻從不顧及自己的悲喜。


他幫助倪楚君自立自強,活得有尊嚴,不再是家族的累贅。


他在監獄裡受阿水虐待,但他不僅沒有報復,且在危難之時救了阿水,出獄後受阿水關照和獄中兄弟的幫忙,事業蒸蒸日上。


獄中幫助楚君的爸爸,後來楚君和阿健交往,倪父並不阻止,也是因為阿健曾在獄中救過他,而且倪父熟知阿健本性的緣故。


開「君健火鍋」店時,阿健被獄中兄弟蘇華龍倒打一耙,後來蘇華龍經營困難,阿健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不計前嫌地幫助他度過難關。


所以才有了後來當阿康想挖蘇華龍和大陸財團合作酒樓時,被蘇華龍設計一番,幫助阿健取得大陸財團支持,這樣,才有了後來的「君健集團」。


當佳美被惡意收購時,阿健幫助害死自己母親的馮世邦反收購,名利雙收。


阿健的善,可以說數不勝數。


我始終覺得,正直善良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但並不表示,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要保持善良。


有一種人——

你對他掏心掏肺,他對你狼心狗肺。

你為他雪中送炭,他用炭把你燙傷。


很顯然,阿康就是這種人。


所以,你的善良應該給予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那種將你的善良接受得理所應當,且會欲求不滿得寸進尺的小人。


正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做人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3


過度善良導致惡果,從縱容惡這一點來說,阿健確實做了很多「惡」事。


阿康的惡,阿健要負很大部分的責任,沒有那麼善良的大哥就很可能不會有那麼壞的弟弟。


當年他們的媽媽臨死前,讓阿健一定要照顧好這個弟弟。


於是,善良有擔當的阿健牢記媽媽的遺言,從小便照顧阿康,維護阿康。


阿康所要求的,阿健盡己所能地都給他,供他讀書,供他住房,做錯事包容他,直到阿康第一次犯罪替他坐牢。


這些種種,都導致阿康從小就有一種「特權」心理,養成極度自私自利的性格,似乎全世界所有人都欠他的。



「一個惡人的後面肯定有一個爛好人。」

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但也有幾分道理,陽光下的影子總是特別暗。


正如楚君所說,丁有健為丁有康頂罪坐牢,這第一步就走錯了。


正是因為阿健替撞死人的阿康頂罪,讓阿康認為犯罪的成本很低,代價很小,於是一錯再錯,最終無法回頭。


如果說阿健替阿康坐牢是縱容阿康惡的開端,那麼第二次阿健因為「善」導致的更為嚴重的後果就是「放虎歸山,引狼入室。」


因不忍心看阿康落魄地住在天橋底下,讓阿康進自己酒樓工作。


結果從未悔改的阿康再度因財迷心竅,為了繼承丁有鍵的遺產,陰謀設計毒死哥哥一家,結果害死七個人,包括阿鍵的兒子。


這件事之後,也直接導致楚君再也無法面對和原諒阿健。


特別理解楚君在這件事上的迷茫與痛苦,如果害死兒子,阿康是主犯,那麼阿健等同於幫兇。


所以楚君毅然決然地忍痛離開了自己深愛的丈夫。


雖然最後阿健設計讓阿康惡有惡報,最終伏法,但已經太遲了,伴隨著阿康生命的終結,阿健也終失去了所有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



04


丁有康,堪稱TVB史上第一惡人。


這是個極度自私自利,為了榮華富貴不擇手段,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人。


丁有康之所以會如此,有環境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因素,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哥哥阿健的一再縱容。


艱苦的成長環境教會阿康「只要有錢就有一切」,但同樣的環境下的阿玲和阿文雖然不如阿健那麼陽光正直,但至少沒有變惡。


環境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但自己選擇的影響更大。


每次做完壞事,阿康總是說:「是你逼我的!」


其實沒人逼他,完全是他自己逼自己,環境只是導火線。


小時候靠大哥,長大了還是靠大哥,有麻煩就想到了大哥,大哥不幫忙就拉出已故的媽媽讓大哥內疚。


在佳美上班時,為了討好佳美主席馮世邦之子馮耀國,不惜讓大哥頂替坐牢,不惜把自己的妹妹像禮物一樣送給馮耀國。


後來為了娶馮美欣,毫無人性地殘忍害死了自己的女友加敏和親生骨肉。


雲姨因無意間發現加敏另一封遺書,對阿康起疑心,因知道得太多,亦被其滅口。


露出本來面目後不斷騷擾馮美欣和自己的孩子,最終美欣也是因他而死。


綁架自己的兒子勒索嶽父,敗露後坐四年牢,出獄後,居無定所,潦倒不堪,阿健見之不忍,才有了後面引狼入室害死阿健的兒子。


林林種種,丁有康絕對屬於壞到掉渣了。


其實以阿康的能力,不用靠任何人,也必能成就一番事業。


可惜,他從來不肯腳踏實地,一心想走捷徑,撈偏門,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阿健最終清醒了,再也沒有因為媽媽的遺言而放過他,最後設計在雲姨忌日,把他引渡到馬來西亞,判處絞刑。



關於丁有康的結局,要歸咎於「性格決定命運嗎?」


我覺得不是。


每種後果都有前因,人的性格最多也只是影響而已,決定作用的是人的本性,人的劣根或者仁心並由此引發的行為。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我們可能看到了眼睛前方的誘惑,卻假裝沒有看到腳下的泥淖。


當有一天,我們被誘惑裹挾地越來越深的時候,亦已到了拔不出腳的時候,我們露出乞求憐憫的目光,但是連那個最愛你最包容你的人都說,太遲了。


在我們可以選擇的時候,我們以為是別無選擇。

在我們別無選擇的時候,我們卻以為還有別的路途可以選擇。


丁有康即是如此。


壞人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能怪命運的。


在人的世界裡,義是容情的,但面對禽獸不如的人渣,情義二字不復存在。



05


《義不容情》裡,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劫難,每個人都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整個故事從開頭到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但是我個人覺得,它通過一個悲劇的外殼,實則宣揚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一個逆境中求生存的精神——商業往來中,受強調的亦是道義、人情而非金錢。


從劇中,我們亦學習到了做人、做事、成長、成熟,以及許多我們無形之中受用的品質。


雖然我們看到所謂完全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一定成立,但是我們依然要相信它並為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但是我們更要懂得,把你的善良,留給懂得珍惜感恩的人,而不是隨意地給傷害我們的人。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活著是很容易的,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記住別人的好。


誠然,每個人都有私心,但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私心設置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能危害社會。


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也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才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


文/咖啡裡的雲

圖/網絡

~END~

關注我

與我攜手共看雲捲雲舒,世間百態

願你情深不被辜負


喜歡本文,就點個「在看」吧

你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


推薦閱讀:

《義不容情》雲姨∣她不美,不溫柔,不成功,但她擁有最高貴的靈魂

相關焦點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官網:https://shop73239665.taobao.com以德報怨出處有兩個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2、「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然而原文中,孔子卻不是主張「以德報怨」的,而是主張"以直報怨」原文如下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別人給的怨恨,可以嗎?」。孔子回答道:「那麼該用什麼來報答別人給的恩德呢?
  • 《誤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並非良策,以直報怨才是最佳選擇。而「直」,在這裡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意思。我們不能一味地姑息從而縱容罪惡的擴散,最終正義缺失,良善不再。《誤殺》改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維護女兒,用電影裡學來的反偵察手法,跟警察鬥智鬥勇的故事。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2對於那些循循善誘「現在過得比以前好了,就不應該對從前的悲慘遭遇耿耿於懷」逼你大度能容的人,要麼是沒有表達恨意的權利,要麼是沒有直面元兇的勇氣,只能去老祖宗墳丘裡掏摸出「以德報怨」的毒藥,巴望著你早日咽下這口氣。因為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永遠也不能了解別人遭遇過怎樣的屈辱經歷。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馮兵:以直報怨,以義解仇
    二、「怨者以直解之」      朱熹在《家訓》中要求「怨者以直解之」,其意出於《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其中「以德報怨」一語最早見《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出于謙下處柔、無為不爭的理念,主張以德報怨。
  • 《義不容情》倪楚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然而,可笑的是,他們結婚當日,阿華自∣殺身亡,他知道後,蜜月也是一臉的悲催。楚君也依舊理解和包容了他。關注我與我攜手共看雲捲雲舒,世間百態願你情深不被辜負喜歡本文,就點個「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推薦閱讀:《義不容情》∣「以德報怨
  • 強行聖母: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秀娟和月娘兩人做法不可同日而語
    當初的種種經歷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根本無法忘記的痛苦,但是月娘很大度的原諒了所有人,以德報怨了。那麼問題來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 有多少人記仇忘恩,欺善怕惡,你如果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如果你幫你的朋友渡過難關,而你的朋友回過頭來就出賣你,你還接受他的話。那你的境界太高了,是個異類。至於我們是肯定無法接受這種行為的,忘恩負義之徒,人人得而誅之。有的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會產生更多的因果。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以德報怨,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典故: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乾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
  • 《小娘惹》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不記仇的月娘都不可愛了呢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劇中,查理張父子和黃家祖孫三代都惡有惡報,桂花被氣得中風,死心眼的黃美玉成了寡婦,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的黃珍珠真成了放蕩的女人。以上這些情節肯定是大快人心的,可另一方面,月娘對待黃家眾人的態度卻讓人心生不適。面對要燒死自己的桂花,月娘還是願意叫她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