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落葉歸根」是每一個在外遊子不變的情懷。
人才回鄉、項目回歸、資金回流。利中盆地上,沿海地區先進的「營養元素」正被大量帶回家鄉,成為利川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新常態」。同時,鄉賢回歸正呈現從單一項目回歸到「技術、產業、總部、資本」相融合、從單獨回歸到抱團回歸的新格局。
「相關部門負責人主動上門為我解決了難題。」近日,利川市返鄉企業家、遠景孵化園創始人王志照在朋友圈感嘆家鄉營商環境大轉變。他直言,家鄉父母官比曾經的沿海城市父母官更有服務意識。
「中午1點多,辦事人員飯都沒吃跑過來幫我拿資料。」王志照介紹說,今年以來,為辦理不動產登記證,經濟開發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自然資源規劃局、經信局等多家單位相關負責人,主動與他協調,安排專人協助辦理,為他省去不少時間和精力。
「市委書記可以直接與大眾平民通話通信解決問題,局長為了企業的事情上門服務、跑上跑下,城市也再不是過去那樣斑駁破爛、亂七八糟了!」字裡行間,他對近年來利川市委政府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所作的工作給與肯定。
「觀念僵化、基礎建設滯後、服務意識淡薄……」王志照坦言,多年前,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在外利川人都懼怕趟這趟「渾水」,更別說回鄉投資再創業。
「在故鄉紮根,沉下心來做實實在在的事情,在這裡的一切是搬不走的,變不了的。」他說,如今的利川今非昔比,生態宜人、風景誘人、服務引人。客走旺家門,很多大城市的人蜂擁而至,諸多遊子也紛紛選擇衣錦歸來。
在「鄉情牌」的引導下,閆熊鷹、張孝治、陳安琪、覃學峰、劉剛、李小松、符國富、李軍、溫華建、楊先鳴等一批客商紛紛回鄉投資興業,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鄉賢企業家回利投資。2019年,量芯科技、金科物業、雲農科技、寶格電子等諸多投資規模較大的鄉賢企業相繼落戶開發區。
他們認為,在過去,相關部門只是說一說、看一看、轉一轉,但卻沒人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而現在,相關部門真正成了企業的「保姆」,企業由「被動」變「主動」,這無疑堅定了回鄉遊子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
利川市委政府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
從8個方面進行攻堅突破,
力促各項惠民惠企措施落地落實。
下真刀真槍解決作風問題,
共查處營商環境領域不作為、
慢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4起,
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4個。
鄉情,並不是遊子歸鄉的唯一理由。
曾儒劍是一位80後創業青年,創辦了浙江省金華市曾氏門業有限公司,公司淨資產6900餘萬元。正值事業的高峰,為推動家鄉教育事業發展,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加入了王志照創辦的遠景孵化園「大家庭」。
今年7月,在孵化園的支持下,他創辦成立湖北儒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營現代教育硬體設施。目前,該公司已裝修完畢,正在大量招工。
提及返鄉創業的原因,曾儒劍說,除了家鄉情結,他更看好家鄉顯著的區位優勢。特別是交通優勢愈發明顯,這對於一個銷售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他說,今天的利川,宜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渝利鐵路、利萬高速縱橫交錯,1小時可到恩施和萬州機場,1天內可到達全國10多個省會城市。
「多年來,我們早已有回鄉投資的想法,這既是響應政府的號召、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曾儒劍說,家鄉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和民營經濟發展土壤,最具爆發力及潛力的新興產業,這是鄉賢回歸的重要動力。
2017年選擇回鄉創業的羅義清,正忙著做一民宿康養旅遊地的項目規劃。他也是王志照朋友圈的一員。
「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回家,在外漂泊多年的我當然也要順應這一潮流。」羅義清說,抱團發展是大勢所趨,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富集,最大化實現企業資本的快速累積。
對他們而言,
利川不僅是故鄉,
也是最佳的投資熱土。
回歸不僅是情感的吸引,
也是資本的理性選擇。
「人才聚引」帶來的「蝴蝶效應」正在生成。
今年9月,在外多年的張偉在聽聞利川商務考察團到達廈門後,他主動與利川方面對接,向考察團一行推介了萊茵斯科技有限公司。
萊茵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業,專注於電氣線路安全檢測產品及預防電氣火災周邊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是該行業在國內市場的標杆。在張偉的力促下,雙方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並相互實地考察。12月17日,雙方籤訂投資協議,該公司決定落戶利川,建設輻射西南片區的生產基地。
「政府及相關部門誠意滿滿,增添了發展信心。」該公司總經理郭榮生表示,公司將快馬加鞭,爭取在明天一季度建成投產,項目一期全面投產後年產值將不低於5000萬元。郭榮生對落子利川十分看好,他還表達了將公司總部遷往利川的意向。
「顯而易見,利川市政府正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快速轉變。」張偉認為,僅3個月時間,能讓一家土生土長的廈門企業落子中西部小縣城,對方看中的正是利川日益優良的營商環境、競爭力十足的區位優勢和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
對於鄉賢回鄉投資或拉動項目落地,張偉說,利川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體制改了、作風變了、環境優了,鄉情才能成為推動因素。他表示,利川是一片熱土,選擇在利川投資能實現雙贏,他將繼續為政府招商引資牽線搭橋。
商會力量也不容小覷。依託各地商會,利川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利川人」大會。同時,全國各地的利川籍企業家擰成一股繩,廣東利川商會、浙江利川商會、上海利川商會、武漢利川商會……如雨後春筍相繼成立。
商會作為服務企業的平臺,架起了企業與政府、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使更多的在外企業家互相借力,回鄉投資,抱團發展,為利川「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鄉賢回歸,投資創業的熱點在哪?
「農業是最大的優勢。」在利川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向江傑看來,利川特色種養業是一個「聚寶盆」,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大有文章可做。伴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的農村,特色種養業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黃金期」。
除開生態資源優勢明顯外,利川人均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2.5畝;道地藥材、茶葉、蓴菜、山藥、土豆、高山蔬菜、林果、生豬、土雞、大閘蟹等品質高,充分具備產業化打造高端產品線的產量和質量支撐。
「現有留存面積達到萬畝以上的道地中藥材品種就有8個。」向江傑表示,特別是以黃連、大黃為代表的道地藥材最負盛名。其中,黃連被納入湖北省道地藥材「一縣一品」優質品牌建設和全省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園項目,國家、省、州、市都有相應資金配套投入,且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品牌效應正逐步放大。利好的消息是,利川有望出臺支持道地藥材發展和風險保障的實施意見,這無疑為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
「利川大黃產量就佔了全國市場的一半。」他介紹說,今年,全市大黃產量達到5千噸,價格也創了新高。但利川進入市場的大黃幾乎都是初級農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據了解,從全國來看,僅剛出土的大黃就存在4千噸的缺口,更別說以大黃為原料精深加工的中上遊產品。
「以道地中藥材為例,利川特色種養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向江傑認為,目前最大的痛點還是在於缺乏大中型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如果這一要素能解決,發展前景無限。他說,要持續推動農產品結構及加工業優化升級,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不斷拓展和開發多種功能,讓特色種養真正激發鄉村振興的「潛能」。
恰逢其時,今年11月,世界級農業巨頭——碧桂園農業瞄準利川進行戰略布局,與利川達成億元農業領域合作。該公司將以利川蓴菜為突破口,創建利川富硒種植示範基地,打造綠色富硒蓴菜產品線,由此搶灘利川現代農業。
「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外力支撐,而鄉賢回歸無疑與此十分契合。」向江傑說,除開資本參與外,特別是要解決人才的問題。能人回鄉就像一個橋梁,無論是通過他們引進大型企業投資建設還是直接入股參與,讓更多農戶參與到企業的組織化生產經營中,就能把農民帶到市場的大海裡去。
「鄉賢回歸不同於傳統的招商引資,是變產業轉移為產業紮根。」向江傑認為,鄉賢回歸農村、紮根農村、發展農村,發展特色種養業,條件已經成熟,各項政策支撐已較為完備。除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外,有本市出臺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保障,有特色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支持,有各級「專家庫」專家免費上門技術指導等,將為企業發展解決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