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
今日母親節,我忽然想起,很久沒在國產劇裡看到一位正常的母親了。
前幾年,現象級電視劇《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整天畏畏縮縮又格外偏心,不是那種使用暴力的惡母,卻像一個黑洞一樣把女兒吸進一個暗無天日的深淵。
再之後,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就是「進階版」了,毫無偽裝、毫不掩飾,活脫脫一個重男輕女的「扶弟魔」,一切以兒子為主。
前不久,熱播劇《安家》裡房似錦的媽,更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在她眼裡自己的親生閨女就是一「提款機」,為此不惜當街對罵敗壞女兒的名聲。
許是為了烘託大女主們的光輝人物形象,展現她們飽受原生家庭之苦卻出淤泥而不染的奮鬥歷程,編劇竭盡所能把她們的母親塑造成人神共憤的人間奇葩。為了推動逃離原生家庭、女性自強自立、愛情上位彌補親情缺失等劇情的發展,安插一個大反派「奇葩媽」似乎安全穩妥,也促使觀眾反思重男輕女、獨立女性、媽寶男等社會現象,足以引起廣泛的話題討論。
不過藝術創作最忌諱懶省事的模式化、臉譜化,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奇葩媽」?職場女性必須碰上「吸血式」母親不可嗎?成長的煩惱都由原生家庭來背鍋?這些問題的背後,是觀眾對一些電視劇題材重複、視野狹窄的厭倦,以無病呻吟、雞飛蛋打、嬉笑喧鬧取代了對母親這一群體的深入刻畫,忽視了「問題媽媽之所以成為問題媽媽」的探尋追問,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不符合藝術的真實。
現代社會裡,母親形象無疑更豐富、更立體、更多元了,每一個都與眾不同,每一個又都與她們的前輩們不同。「奮進型媽媽」需要努力平衡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隨和型媽媽」大多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奉獻型媽媽」完全把孩子當作生活的重心……當然生活不是算術題,更多的媽媽是一種灰色地帶的混合體存在,需要時不時切換不同的角色。恐怕誰也說不清,母親這個稱謂所象徵的種種美德,哪些是她們的「天性使然」,哪些又來自她們的「無奈承擔」。
「成為母親」是一種身份轉換,多數女性在選擇成為母親時,並沒有作過長遠設想,很少思考親子關係對於自身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其間有喜悅滿足,也會有焦慮煩憂。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搜索孩子相關的內容中,女性用戶佔比近8成,「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青春期怎麼管教最合適」「課外輔導班有效果嗎」等都是經常被搜索的問題。或許在親密關係中,那些至今被許多人認為只是日常生活中會經歷、不特別認為有什麼問題的事情,不僅是私領域的家長裡短,還是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命題。
想對每一位身為母親的人說,真的非常累的時候,不是不可以軟弱,不是不可以消極,但任性之後不要當真。經歷思考、掙扎、失落的反覆,還能有勇氣、有力氣、有心氣,為了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而重新出發。因為回歸到孩子的視角,一個快樂活出自我的母親,能讓他感謝你帶他感受這個有趣世界的母親,便是好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