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冬至,家家戶戶包餃子,有朋友曬圖說是竟然晚了沒買到肉餡兒,不得已包素的。看來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中的儀式感了。
其實從小就知道餃子關乎到耳朵生死存亡的問題,老媽每年都會說,冬至不吃餃子小心耳朵被凍掉,那麼問題來了,人家吃元宵的南方人耳朵是怎麼保留下來的呢?所以現在沒人這麼騙孩子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真是自己一個人忙活包餃子,還是有點吃力的。所以昨天做了煎餃,型到意到吧!
學會做煎餃或者叫水煎包已經很多年了,做過肉餡兒加長豆角的,後來愛上蝦仁,又實驗成功了韭菜、蝦仁、雞蛋,最喜歡肉餡兒,裡面加香菇或者蘑菇碎、甜玉米粒兒,再加些紅薯粉條,那是把我拾掇服帖的味道。
原料:麵粉、肉、甜玉米、蘑菇、紅薯粉條及蔥姜、調味料等。
第一步:用酵母粉發麵,提前二個小時準備(和面相對軟一些),給面留足時間發起,備用。
第二步:買好的肉餡兒調味,加入生雞蛋一隻,適量薑末兒、蔥末兒,再加入適量鹽、料酒、胡椒粉、生抽、糖調味,最後加入適量香油拌勻備用。喜愛五香粉或者十三香的同志們此處不要手軟。
第三步:玉米洗淨煮熟,取出待降溫之後,將玉米粒剝下備用。
第四步:粉條洗淨泡軟,入鍋煮幾分鐘,撈出,待降溫之後切碎備用。
第五步:蘑菇洗淨挨著刀切碎備用。
第六步:二度調味,將三四五步驟的餡料與肉餡拌勻,可根據之前的調味再加適量香油及鹽,適當老抽調色調味。
第七步:發好的面揉好再醒二十分鐘,取一部分搓成條狀,切面劑子,然後擀皮兒。水煎包的皮兒比餃子皮要大一點,厚一點。
第八步:包好餃子備用。
第九步:大火將平底鍋燒熱,然後關小火,加入適量油(油的多少影響到餃子底部的焦香程度),再將包好的餃子整齊碼入鍋裡,然後加入大半碗水,蓋上鍋蓋,開大火,至鍋內水分燒乾,能夠看出鍋底變黃,水煎包即可出鍋了。
有技術含量的是,如果不是使用的不粘鍋,必須利用平鍋鏟,一次性貼緊鍋底,將焦黃的煎餃鏟起,避免餡兒外露。
這一頓煎餃算是成功,自家做,餡兒大皮兒薄,不會沒有那麼油,剛出鍋外焦裡嫩,一個煎餃就有小半碗那麼大,玉米的甜在這樣寒冷的冬至夜,格外跳脫。
包的多了,可以冷凍一部分,哪天想吃煎來即可。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慶幸的是,今天耳朵還在原來的位置上站崗。
圖文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