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論壇邀你免費看電影《溫暖的抱抱》,
活動火熱進行中!
(點擊「粉色文字」或「圖片」連結查看活動詳情)
在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歷史煙塵中
曾經存在這樣一些古道
它們夾在古代荒蠻的山水之間
充滿未知的危險和詩意
這些道路承載的
不只是擔子上的貨物而已
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
攝/蔣義昕
梅峰古道居橫陽古道中段,蒼南境內的梅嶺至小岙路段,俗稱「梅峰古道」,保存較為完好。自石塘向北行,經小濩、越梅嶺,過金鄉市,出金鄉城,全長約十裡有餘。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因小岙港埠成為浙閩海運的中轉站,梅峰古道上商旅往返絡繹不絕。
小濩又稱小岙,現屬漁岙村。小濩倚山瀕海,海產品十分豐富,地扼蒼南南北交通的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年間金鄉建衛城後,就在小濩設兵寨和大煙墩山烽火臺,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小濩與大濩屯兵數百名,「專御大漁七溪石塘一帶地方」,隆慶三年(1575),這裡建堡設巡檢司,抗禦倭寇,村中至今仍較為完好地保存著明代的古堡遺址。
小濩有頗具特色的三道人文景觀,一是小濩堡,二為石宮,三為隔開小濩與蘆竹灣的大煙墩山山鼻上的兩座大小報警煙墩。
小濩堡是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建築,周長約700米,城門高3米,厚6米,寬2.4米,歷經四百餘年。雖已殘破,殘缺的城牆上爬滿了薜荔藤蔓,築牆的石頭長出了苔蘚,透著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但仍較好地保存著260多米長的東城牆和城門。城堡東側臨海處,一棵巨大小葉榕樹瀕海而立,樹上的小鳥呼朋引伴在快樂地嬉鬧,樹的主杆盤根錯節,就像一道道山脊隆起,據樹上的名木標識牌記載,這棵樹今年已經有280餘歲,但看上去依然枝繁葉茂,充滿著生機。
大煙墩山的兩座煙墩,一大一小。建築規模較大的當地人俗稱大煙墩,高高地端坐在海拔約250米的山鼻頂尖上,墩後像一條長長的裙褶一樣,拖著一道山梁與身後的大山相連,墩前憑臨高高的懸崖峭壁,昂首雄視著前方的大海。整座煙墩佔地約100平方米,臺殘高8米有餘,站立在烽火臺上,極目海天,無論是遙望日出日落、船帆自天際而入港灣,還是觀賞夜幕降臨後周邊漁港的萬家燈火,均蔚為壯觀。
圖源:大漁發布
小煙墩的內側山灣裡,築著一座神廟。廟的建築規模不大,但結構十分獨特,全廟用石質料築成,故當地人稱之為「石宮」。石宮,是蒼南縣域內頗具特色的神廟,為仿木樑架的石質建築,廟內主祀晏公「平浪侯」神。
出小濩堡,往金鄉方向走約200米,有一座路亭,亭後有一道嶺「蒲門」人稱之為東溪嶺,江南垟的人稱之為「烏賊嶺」,當地人叫「五十嶺」,說是蠻話「五十」與「烏賊」諧音,叫偏了。山嶺大多路段較平緩,險峻處的古道旁,高懸著一條瀑布,稱「龍井瀑布」。瀑布落處有泓水潭,清澈的潭水泛著綠光,這種綠的質感不比朱自清所描寫的梅雨潭的綠遜色。上至嶺頂,又有一座路亭立在路邊,也是有些破舊,亟待修繕。過路亭往前行,越過龍潭山,再過十八步,便到了梅嶺頭。
梅嶺頭上建著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就是名傳古今的湧泉寺。雖幾經修繕,但寺內立著的《重建湧泉寺記》碑、新寺正殿上掛著的鏽跡斑斑、上鑄有「湧泉寺」字樣的鐵鐘與建於宋代浮屠七級石塔等,都是歷史舊物。浮屠七級石塔石質構件可拆可合,每臺用六石築成六面,每面浮雕一尊佛像,每臺上鎮一塊雕刻成仿蓋瓦屋面、六面出翹角挑簷的塊石,塔頂尖形,底部刻成仿出六面翹角挑簷屋面,頂尖上刻一佛像,雖經多次搬遷,仍保存著原有風貌。
離開湧泉寺,一條長嶺像一條遊龍自山腳蜿蜒而來。這條長嶺稱梅嶺,兩側砌不規則的塊石,中間用略呈方形的石條築成一級一級臺階,整條山嶺顯得十分規整。嶺長1000米有餘,下嶺至200米處,可發現嶺邊的石頭上多處鐫刻著文字。依據文字可知這條嶺建於明洪武年間,及始建路人是一位姓馬的千戶官員。
復前行,便到達梅峰公園,滿山的梅花在寒冬裡鏗鏘綻放,一片玫紅的「雲霧」,不由得讓人心情暢快。
攝/蔣義昕
從梅峰古道一路走來,沿途山路曲折。嶺雖峻峭,但嶺路寬闊。因盤山公路建設,古道已被截成數段,時隱時現。路旁的白馬三聖廟、摩崖石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玻璃涼亭、健身場所等景點讓人步履輕盈,心曠神怡。站在梅嶺之巔向下俯視,古老的金鄉城若隱若現。
梅峰古道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作為浙閩陸路交通的主幹通道,它不但見證了各色商旅、金戈鐵馬的滄桑巨變,也給後人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和故事傳說。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梅峰古道功用已悄然轉變,它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徒步愛好者周末健身旅行的遊步道。歷史悠久、古蹟眾多、風景優美的梅峰古道,在新時代裡發散著屬於這個古老行道的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