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的電影,總給人神秘之感,也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常客,這當中有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他是波蘭的「電影詩人」。他關注並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可以說,他更接近於是一位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的哲人,因而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但自認為只是一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以紀錄片登上電視舞臺,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
後來,他對記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不滿,當他對社會主義事業中個體的存在狀態進行更深入探討時,各方面的壓力卻滾滾而來。如他的下一部片子《盲目的機遇》在1981年11月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至87年才重見天日。
Blind Chance/《盲目的機遇》
在他最沮喪的時候,碰到了此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夥伴,政治訴訟律師皮耶斯也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準備拍一部政治審訊的紀錄片,便向律師諮詢有關上庭的情況,而兩人磨合的結果則是《永無休止》的誕生。
1988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並震驚西歐文化界的電視系列片《十誡》也是在皮耶斯也維奇的建議下拍成的,其意圖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尋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
《十誡》講述的是居住在華沙公寓樓裡的居民的生活故事,主要關注人們道德和倫理方面的困惑。作為宗教道德規範的聖經,《十誡》在過去是不容置疑的,但它與當代生活的矛盾卻使人們不知如何選擇,時時違背它。
The Decalogue/《十誡》圖片來源:高品圖像
1988年《殺人短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終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和評委會大獎。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殺人短片》
九十年代他們共同編寫了《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及「藍、白、紅」三部曲。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開始休養, 「只想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煙」。
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
Three colors: blue/《三部曲之藍色》
Three colors: white/《三部曲之白色》圖片來源:高品圖像
Three colors: red/《三部曲之紅色》 圖片來源:高品圖像
幾年後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這個名字,也許不被人熟知,但當我們避開喧囂人群,靜靜重溫他的作品,也許會明白,我們失去的,是一位精神上的引領者。
本文圖片來源:高品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