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溫州4名「一線快遞員」首批獲評快遞工程技術員初級職稱的消息刷爆網絡。而電商主播薇婭獲聘2021年度網絡誠信宣傳大使。再回溯到今年6月,直播帶貨網紅李佳琦被上海市崇明區作為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進落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些聞所未聞的新職業快速興起,而整個社會對人才的定義也迅速地「與時俱進」。新興的職業正得到國家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勇於創新、不斷吸納新型人才,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中國經濟澎湃動力背後的深層原因。
4名「一線快遞員」評上初級職稱
近日,評上職稱的快遞員來自浙江溫州。他們分別為:溫州順衡(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的任健華,溫州德邦快遞公司的黃信鋒,申通蒼南分公司的李祖波、黃超宏。
業內人士稱將為快遞從業者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來自湖北的任健華,今年29歲,所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如今他是溫州順衡(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唯一獲評初級職稱的一線快遞員。
任健華告訴記者,他送的是那種分量較輕的物品,每個人承包一定的區域,每天大約可以送200單左右。拿到技術員初級職稱證書,將為任健華提供更多的機會。談到未來的憧憬,任健華說,自己會繼續努力工作,爭取有更好的發展。
27歲的李祖波在申通工作了兩年左右,他在學校裡學的是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李祖波說,其實自己平時的主要工作是為快遞小哥和客戶處理技術難題,比如有人對相關手機軟體操作不熟練或者遇到了問題,都是由自己出面解決。
李祖波說:「能夠被評上職稱,我覺得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
黃超宏則說,未來會繼續申報中級技術職稱。
打破學歷資歷論文門檻 實現「幹什麼、評什麼」
據了解,2019年,浙江省郵政管理局、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制定了《浙江省快遞工程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和《浙江省快遞行業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價條件(試行)》,為浙江快遞工程技術人員晉升職稱明確了路徑。凡在浙江快遞行業從事設備工程、網路工程、信息工程等專業工作的技術人員,均可按照有關條件申報相應職稱。
浙江省郵政管理局會同省人力社保廳,按照快遞行業人才成長規律,組織快遞行業和企業專家,研究制定快遞行業專業技術人員評價標準。
在評價內容上要打破學歷、資歷、論文門檻,突出快遞行業標誌性業績和成果,真正實現「幹什麼、評什麼」,促進評價與使用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要建立科學、精準的量化賦分體系,採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審辦法,採用面試答辯、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網紅主播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
據報導,6月23日,上海崇明區發布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進落戶公示名單,李佳琦在列,申報單位為上海琦聖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今年5月,國家人社部發布了10個新職業,其中就有「直播銷售員」。此前,杭州餘杭區發布的「直播電商政策」也明確,對於有行業引領力、影響力的直播電商人才,可以通過聯席認定,按最高B類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享受相關政策。
何謂人才?官方解釋,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李佳琦,這個1994年出生的湖南小夥,從一個普通的化妝品銷售員起步,瞄準直播風口,做到全國直播帶貨的前三名。他靠的是什麼?
有網友憤憤不平,質疑李佳琦作為網紅,僅僅在直播間張張嘴,何德何能就成了特殊人才,質疑人才引進的標準是否出現偏差。
對此,一個事例可以反映李佳琦作為人才的價值。李佳琦曾被馬雲點名PK賣口紅。馬雲5分鐘只賣出10支口紅,李佳琦卻賣出了1000支。此外,李佳琦還曾創下2小時試380支口紅、5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1秒鐘拿下228萬銷售額等逆天紀錄,這些都直接說明了何為「專業」的力量。
國家對人才的定義正與時俱進
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一層,有一尊半身雕像,這是全國勞模張秉貴。玻璃櫃裡陳列的工作服、筆記本,牆上的一幅幅老照片,都在默默訴說著張秉貴平凡而又光榮的一生。
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王府井百貨大樓每天都要接待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糖果櫃檯前經常排起長隊。為了縮短顧客等待的時間,張秉貴反覆研究售貨的各個環節,鑽研改進售貨技巧,練就稱重「一抓準」、算帳「一口清」的絕活。為了讓顧客在等待時不急躁,他還仔細研究總結顧客心理,發明了「接一、問二、聯三」的售貨方法。在熱情接待第一位顧客時,不但與第二位顧客打招呼問好,還用微笑及眼神同第三位顧客溝通聯繫,使排隊的顧客感受到售貨員服務的熱情。
從1955年站上櫃檯到1987年因癌症去世,30多年時間裡,張秉貴接待顧客近400萬人次,沒有跟顧客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嘴,沒有怠慢過任何一個人,始終像「一團火」一樣溫暖著每一個顧客。
那麼,優秀的快遞員、李佳琦們,是不是也應該像張秉貴一樣得到人們的認可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將我國古代的主流價值觀反映得淋漓盡致。它認為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這種觀點在當下仍受一些人認同。但是,國家對人才的定義實際上正在與時俱進,倡導的人才觀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工匠精神」這一耳熟能詳的詞彙,早在2016年就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它最先出現在兢兢業業的工匠身上。倡導工匠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國家在鼓勵全社會向辛勤的工匠學習。一名工匠目不識丁,但只要他勤勤懇懇、精益求精,他身上的精神就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網絡紅人憑藉獨特的營銷技巧,促進了網絡直播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專業技能就應該得到社會的肯定。
社會的進步,依靠千千萬萬在各自崗位上踏實拼搏的勞動者。每一名普通勞動者,他們所掌握的精湛技能,都值得被認可。
教育部:職業教育是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
12月8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發展有關情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從「層次」教育到「類型」教育,職業教育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陳子季指出,「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發展主要有五大亮點。一是最大的貢獻,國家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確定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
目前,全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佔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佔普通本專科的52.90%。
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餘個專業和10餘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區域發展上,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推進「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東西中職招生協作兜底、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三大行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設備超過18億元。在服務脫貧攻堅上,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千萬家庭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
從活躍在社區街道的快遞員們,到活躍在各大直播平臺的李佳琦們,再到幾千萬職教畢業生們,正是這些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術人才,激發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孫翔 綜合北京青年報、人民網、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