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主流的回歸主流 螢屏召喚「溫暖的現實主義」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網絡文學改編的古裝IP劇降溫明顯。」

2017年11月29日,由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對這一年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如是總結。

《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情滿四合院》《急診科醫生》……歷數2017年的年度熱播劇,的確會發現這樣微妙的轉向:國產電視劇的熱度,正在從「幻」字當頭向現實表現轉移。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現實題材有著多元發展的前景:「不只有批判的現實主義,也可以有溫暖、詩意的現實主義。」

現實題材電視劇是透視時代的鏡子,能夠海納百川地狀寫生活、反映現實。當時代現實發生了轉變,當每個中國人都對美好生活有需要,對「溫暖的現實主義」的召喚,便格外需要在螢屏上得到呼應。

讓主流的回歸主流

「電視劇是我們的時代藝術、主流藝術,現實題材電視劇就是精神文化大餐中的主食,像碳水化合物一樣,提供了我們的基礎熱量和大部分營養。」編劇張蕾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然而,無論是影視從業人員還是普通觀眾,都能體察到有競爭力的「主食」還是有所缺席。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的收視率排行榜上,由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IP電視劇一直有「霸榜」之勢。以2015年CSM50城收視率排行榜為例,前五名中有四個IP劇。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IP模式、粉絲文化、流量思維其實都是文化娛樂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並無「原罪」。

那麼,如果先放下IP模式激化商業資本給創作帶來的衝擊不談,近年來影視界又為何常常「談IP色變」?

編劇汪海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現實主義風格都應是主流中的主流,虛幻、架空的是支流。現在卻有這樣的現象:邊緣創作成了主流,主流創作成了邊緣。」

IP劇中雖也有《我的前半生》這樣反映都市生活的現實題材,但魔幻和仙俠題材確是大宗。

IP熱之下,影視創作主流與支流之間發生的顛倒,才是真正令人焦灼的——盲目迎合市場使「邊緣成主流,主流成邊緣」,正是當前影視行業自身發展最突出的一個問題。

此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著重扶持現實題材電視劇劇本。十九大報告更是強調:「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在張蕾看來,魔幻和仙俠的菜餚固然琳琅滿目,現實題材的主食若總不上桌,觀眾終究會感到飢餓和膩煩。觀眾對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作品的需求,「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強烈了。」

從這個層面來講,《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情滿四合院》在眾多IP劇中突圍成「爆款」,並不是某個作品的偶然,而是主流回歸的必然。

現實題材存在「年齡詛咒」?

一個廣泛流傳的觀點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只有中老年觀眾才愛看。

「不同觀看人群的確有其喜歡的類型。」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不等於現實題材的受眾群體固定在了某一年齡層內,「如果一個藝術作品反映出了某一年齡層的生活,同時又超越了這種生活現實,一樣也會獲得各個年齡層的共鳴。」

以反映時代變遷的現實題材年代劇為例。近期在北京衛視播出的《生逢燦爛的日子》,講述的是北京一個胡同家庭中四兄弟的故事,反映了「70後」一代人的成長,卻也獲得了網絡社區豆瓣上年輕觀眾的好評,評分達到8.4。

劇評人李星文談到:「通過了解『70後』在奔騰年代裡的樸素精神,對當下年輕人而言,在面對困頓而迷惘的生活時,應該是能夠有所啟迪的。」

「看年代劇的不一定是經歷過年代的人。」馬中駿說。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致青春」,現實題材只要講好這類成長故事,形成溫暖昂揚的激勵作用,對年輕觀眾來說,往往都是有吸引力的。

在李星文看來,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就是通過描述普通觀眾最熟悉的日常,在看似瑣碎的生活裡提純出生活的韻味與詩意,「從而成功打破地域、文化乃至年代和時間的界限,從而引發觀眾的期待與共鳴。」

李星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一些從事影視創作的人常提到「畫鬼容易畫人難」。這道出了現實題材創作的難度,它極為考驗創作者對現實提純的能力。

但是,在汪海林看來,「描繪現實」有難度,其實正是現實題材的「天然優勢」。

「現實題材只要真正寫到了觀眾關心的問題、觸動了情感,就肯定會得到追捧。虛幻、魔幻的題材引起共鳴其實更難,要靠各種手段和想像力,讓大家『看新鮮』,但看多了就不新鮮了。」汪海林說,「不要認為現實題材是充滿劣勢的,要抓住這個天然優勢,把它放大。」

當下「幻」字類題材創作的泛濫,和資本方、平臺方對年輕觀眾的盲目迎合有關。這種傾向的誤區在於「迎合的不是審美,卻是感官的愉悅」,其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社會生活認知上的價值觀引領」。

汪海林把這樣「哄著」「求著」年輕觀眾的創作,稱為「脫離的、自我麻醉的創作」。他說,「真正針對年輕人的創作,應該是寫出年輕人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現實困惑、現實奮鬥的作品」,現實題材電視劇需要通過此類作品,真正與年輕人進行精神互動,形成精神引領。

在重現生活中重建價值觀

中國觀眾對於現實題材的渴求點,並非停留在對生活「湯湯水水」的復刻上,正因為此,一些缺乏審美藝術高度、虛泛敷衍的家庭劇和都市情感劇才往往被詬病。

諸多受訪的業內人士都對本刊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產量豐富,但還是有「高原」而缺「高峰」。

十九大報告對藝術創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

能稱得上「高峰」的作品,無疑是在用精湛藝術和精良製作還原生活的同時,在思想上具備了精神鼓舞作用。

因此,馬中駿認為,當前現實題材創作尤其需要在重現生活中,完成對正確價值信仰的構建。由此,現實題材電視劇才能夠有力地呈現出一個立體的現實中國。

「我們的文藝創作,歷來秉承著『文以載道』『高臺教化』的傳統。」張蕾說。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善與惡、正與邪、冷與暖等矛盾的處理,就格外重要。

在《中國式關係》中,劇中給男主角帶來關懷的老人古奶奶最終病逝,作為該劇編劇,張蕾認為這是追求戲劇效果,沒有什麼不對,但她的母親說:「如果是我就不那麼寫。我就讓她搬進養老院,大家在一起,高高興興的。」

如今寫《中國式關係》的續集時,張蕾總想起母親的話來,爭取「讓好人有一個好的結局」。

「展現現實的不公、揭示生活的冰冷與殘酷,決不是以此作為吸引觀眾的噱頭和製造矛盾的手段。而是揭開傷疤,給予療愈的希望,為在生活中辛苦掙扎的人們,注以善的信念、光明的渴望、戰勝挫折渡過坎坷的信心。」張蕾說。

近年來,不少專注於現實題材創作的編劇都主動向「溫暖的現實主義」靠攏,也就是在構建作品價值觀時,注重在揭示矛盾的同時激揚溫暖的鼓勵。

《情滿四合院》就塑造了「傻柱」和秦淮茹這樣的「小人物英雄」,他們並非沒有缺點,也並未做出驚天偉業,但是卻在平凡生活中貫徹著向善的價值觀,讓鄰裡的生活變得更好,也讓自己的人生有收穫。

在汪海林看來,寫實完全可以「寫出很樂觀向上的作品」,揭示黑暗與醜惡,最終還是要顯示出對光明的希望,「只有這樣的創造才是真實的,才是有力量的。」

人心換人心

現實題材電視劇在保持現實主義創作基本屬性的同時,更現代性的包裝、更新穎的結構方式、更幽默的影視語言,都可以幫助增強其溫暖的基調,爭取更多觀眾。

但是,無論以怎樣的技巧來創作,成功作品的支撐點仍然是創作者的真誠。

「人心換人心,人心通人心。」馬中駿說,「現實題材最重要的就是要觸及現實生活中的矛盾。」

馬中駿表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其充分、真誠地表達出來,就是現實題材作為「主食」的責任。

雖然歐美日韓等地的現實題材作品有值得中國影視學習的地方,如選題的開闊性、表現手法的豐富性和技術的成熟性等,但是張蕾認為,「電視劇是民族的,每個國家的電視劇都來源於該民族特有的文化屬性與審美傳統。」

「描寫本民族的故事是最重要的,這關乎文化自信。」汪海林說,「照搬他人是一種創作無能的表現。」

現實題材翻拍作品的慘敗案例不在少數。一個國家的作品雖然可能受到另一個國家觀眾的喜愛,但套路化地照搬照抄,甚至只是換本土演員來全盤拷貝,而不真正貼切本土的現實矛盾,是必然失敗的。

而在本土原創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中,一些作品也有脫離現實、故意架空現實的情況,以觀眾都能猜到的戲劇衝突來敷衍故事。

汪海林說,這與現實題材在小格局中陷入僵化有關:「現實題材要打開視野,打破選題狹窄的局面,不能只有家庭生活而沒有社會生活。」

一方面,這需要整個社會對現實題材電視劇有廣泛的理解和包容。「從上到下都給予創作者廣闊的創作空間,讓創作者走出過於狹窄的選題範圍。」馬中駿說。

另一方面,現實題材完全可以突破對小選題的固定認知,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認識和描摹每個人的「小生活」,認真思考基本精神尺度和審美規範,形成追求史詩風格的自覺,如《雞毛飛上天》《溫州兩家人》等。

「這需要創作者自身對於當下中國有著大格局的正確認識,尤其是對歷史方位、主要矛盾的認識。」馬中駿說。

汪海林發現,任何創作者都不應有「高人一頭」的意識,那樣的話不僅會導致創作缺乏真誠的溫度,也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立場相背離。

他認為,作為更大眾化的文化產品,電視劇和戲劇或小說不一樣,在基本的價值觀和歷史觀認知上,「不能故意冒犯和挑釁觀眾,以一種精英化的態度對觀眾的認知冷嘲熱諷,與人民的基本價值訴求對著幹。」

有了真數據,才有真生活

多位受訪對象對本刊記者表示,要呼喚更多優秀的、激勵人心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就必須在全行業的層面上去偽存真,營造良好的創作生態。

「造假是一切亂象之源。」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冷淞不無尖銳地說,近年來,劇作抄襲、演員「摳圖」、收視率和點擊量造假頻頻被曝光,「電視劇產業鏈上不能容忍造假的醜陋現象」。

造成造假泛濫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浮躁心態。

「完全以金錢為導向,導致誰都屁股底下燒著一把火,坐不住。」冷淞說,這是前幾年產業上遊熱錢推動導致的,以至於「各生產要素的價格都嚴重背離價值」。

螢屏上的熱鬧繁榮如果只是資本運作的結果,那麼離創造文化藝術繁榮局面的初衷就很遠。

汪海林說:「資本過大,行業的中心位置沒有真正回到創作人手中,這個矛盾應該儘快去解決好,要不然光靠創作人在創作上的努力是沒有用的。」

一些有真態度和真本事的創作者,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下,沒能獲得相匹配的資源配置。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一些高品質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或是被積壓不放,或是宣傳滯後導致收視不佳,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直接挫傷了追求品質創作的熱情。

「假心假意為了賺錢忽悠著去創作,是表達不出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只有真心、真數據,螢屏上才能有更多優秀的現實題材,表達一個真的中國。」汪海林說。

(劉佳璇 易丹)

相關焦點

  • 2018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匯總介紹 緊扣時代貼近生活
    延續2017年現實題材劇的崛起熱度,2018被視為「現實主義回歸年」,在強化現實主義創作目標確立的大環境下,貼近生活、倡導正能量的現實題材劇逐漸成為主流。­  現實主義向來是影視劇創作領域的重要題材,今年以來,一批優秀的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登錄螢屏,如《美好生活》《歸去來》《最美的青春》《正陽門下小女人》等,立足社會生活、直面熱點話題,展現時代變遷,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和收視成績,贏得了市場認可和業界尊重。
  • 趙禹平 | 作為正項的中國新主流電影: 一個符號學分析
    摘 要 從內涵上講,非標出與主流息息相關,非標出即為國內研究學者所稱正項。中國新主流電影作為正項,追求主流表達、傳播的運行機制,以現實主義作品的形式考量社會現實,傳播主流價值;從風格上的去異化追求、能指上的商品符號包裝到所指實質上的正項表達,以及正項價值的群體性要求,完成了正項的意義輸出。結合正項、主流進行電影研究,實際上是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理解新主流電影。
  • 9月1日起娛樂節目停播5天 抗戰劇成螢屏主流(圖)
    9月1日起,電視螢屏將進入為期5天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集中宣傳展播周。受此影響,一大批娛樂類節目將暫停播出,而文藝、益智、生活服務類節目則暫未受此影響。電視劇方面,諸多抗戰劇將成為螢屏的絕對主流,一些衛視甚至將在22:00時段播出抗戰經典劇。「大閱兵」則將在9月3日早上進入直播。央視90多路機位直播「大閱兵」按廣電總局的相關部署,9月3日7點起,包括央視新聞在內的各大頻道將陸續進入到「大閱兵」直播,各地方衛視也將全程轉播。
  • 回眸2019電視劇:主旋律成螢屏熱點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題:回眸2019電視劇:主旋律成螢屏熱點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回眸2019年中國電視劇市場,現實題材作品構成主流。
  • 從生活中來,看「硬核」現實主義佳作閃耀螢屏
    只有從生活中來,才能打動觀眾」——現實主義精神依舊是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上的關鍵詞。現實主義精品帶來最多溫暖與感動與時代共振、與生活共鳴、與人性對話的現實主義色彩,一直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一大特點。
  • 慈文新劇《風暴舞》的三條軍規:回歸原創,回歸類型,回歸主流
    在經歷了一系列行業膨脹和求索期後,對於如今的影視產業,如何回歸創作的本質,回歸好故事本身,越來越成為行業內看重的特質。馬中駿表示,「想要出好作品,關鍵在於對內容有責任、對創作、有追求。慈文傳媒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個是把一些比較優秀的IP小說進行改編,另一個則是堅持原創。
  • 切割現實主義成「重要一步」,年輕態的芒果TV做到了什麼?
    《裝臺》的切入視角雖只是一個少為人知的職業,但它向社會傳播積極正能量的溫暖奮鬥故事,向那些為幸福夢想拼搏的億萬普通人致敬——一群普通人的奮鬥精神圖譜便被勾勒出來。在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看來,「第一次表現裝臺工人,表現方式不是寫底層的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僅寫裝臺工作,而且寫日常生活」。
  • B站一季度財報:回歸主流風格,年輕粉絲衝破亞文化圈
    (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B站在成立之初一直是以代言新生代二次元文化來標榜自己,不過今年以來其風格逐漸回歸主流,首先是在跨年晚會的比拼上,力壓各大衛視,贏得良好口碑,後來周深又以一首二次元神曲《達拉崩吧》,在《歌手》舞臺上雙榜奪冠
  • 安徽衛視2018《國劇盛典》:聚焦現實主義,傳遞匠心精神
    在「奮鬥築美好,劇力向幸福」的主題下,現實主義劇集成為節目的著力點。節目不僅呈現了《北部灣人家》《正陽門下小女人》《你遲到的許多年》等展現時代變遷、傳遞匠心精神的優質作品,也關注了《溫暖的弦》《戀愛先生》《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老男孩》等聚焦現實生活的劇集。
  • 有人說郭德綱不被主流相聲接納,到底誰是主流相聲?
    在一些網絡的文章中,我們總是看到有一些作者說郭德綱所帶領的德雲社不被主流相聲所接納,被排除在外。包括近期有一篇文章還指出郭德綱參加央視節目的錄製,海報上沒有郭德綱,因為他的相聲不被主流相聲所接納。那麼什麼是主流相聲?
  • B站追「扶貧劇」 農村片能否真正佔領主流市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花繁葉茂》《我的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扶貧劇亮相螢屏。  鄉村題材回歸主流影視市場  打開國家電影局官網上關於2020年1月(上旬、中旬)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從影片標題和梗概內容可見,至少七八部影片和脫貧攻堅題材直接相關,有的影片直接將「扶貧」放在片名中。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分析,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電影、電視劇上都有大量作品以此為主題。
  • 新主流電影中的新女性
    真實可信、情感飽滿的女性形象已經成為新主流電影價值觀傳遞的有效途徑。新主流電影並非是一個嚴格、規範的概念,並沒有特定的題材、類型,它實際上是主流價值觀與更為觀眾所接受的商業化表達方式有機結合的產物。從《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如今火爆國慶檔電影市場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新主流電影成為近年來頗受觀眾歡迎的電影類型。
  • 吳京非主流,韓庚非主流,周杰倫非主流,看到沈騰:有沒有搞錯?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經歷過非主流時代的吧,那時候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喜歡把自己打扮的很誇張,覺得這是一種個性。尤其是男生留著長發也覺得自己可迷人了,而且不僅僅是普通人,就連娛樂圈的一些明星在當時都是這樣的打扮,所以今天咱們也來看看這5位男星的非主流造型吧!
  • 主流影視作品創作欣欣向榮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楊爍表示:「這些重點影視作品項目優、選題好、實力強、後勁足,來源於人民又回歸生活,充分反映了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創作生產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拉近主流劇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如何讓主流劇集受到年輕人喜愛,進而轉化為引領他們前進的精神力量,是近年來創作的重點和難點。
  • 新手玩家必看《幻書啟世錄》主流陣容搭配推薦及詳解
    組建出一套實用的陣容可以讓我們的遊戲過程輕鬆很多,為了讓大家少踩坑,我挑選出了幾套目前非常實用的主流陣容給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喜歡這款遊戲的玩家。主流陣容推薦大範圍召喚隊:《棋經》珍瓏+《死海文書》伊芙+《羅蘭之歌》羅蘭+《尼伯龍根的指環》法芙娜三保一爆發隊:《聊齋志異》嬰寧+《蘭亭集序》曲流殤+《拉萊耶文本》拉萊耶+《翠玉錄》艾梅拉德負面流輸出隊:《金銀島》西爾芙+《群體心理》卡俄斯+《尼伯龍根的指環》法芙娜+任意幻書大範圍群傷隊
  • 汪蘇瀧的歌並不是非主流,只是因為當時聽他歌的我們非主流
    也可能很多朋友在以前都不認識他,因為汪蘇瀧是一位網絡歌手,近兩年開始出現在螢屏上,各種綜藝節目也有了他的影子。在前幾年他甚至只是一個粉絲只有幾十萬的網絡歌手,後來他出了很多專輯,《萬有引力》、《弗斯特》《登陸計劃》等很多,在2017年9.17日開了第一場演唱會,很精彩,他憑自己的努力讓粉絲從幾十萬到幾百萬,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汪蘇瀧是小瀧包的信仰。他不是最有名氣的歌手,卻是一個很努力的人。
  • 多部螢屏作品回歸現實主義題材 觸摸生活肌理表現真實人性
    資料圖片   當前,電視劇創作正以強有力的姿態回歸現實主義題材。在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國視協發布重點現實題材電視劇劇本徵集等的推動下,2018年被看作是「現實主義回歸年」。而隨著現實題材劇的持續發熱,類型也不再局限於家長裡短的婆媳劇和都市飲食男女的愛情劇。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2期)守正與創新:新主流電影的發展之思
    新主流電影是主流電影在新時代自我嬗變的一種新形態,是伴隨政治多元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主流電影代表了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具有社會和經濟上的雙重效益。[4]2006年尹力導演的《雲水謠》成功翻開新主流電影的歷史篇章。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將革命與愛情巧妙結合,並進行類型化機制的成功轉型。
  • 歡迎進入「非」主流TV Channel
    而在這兩年重新回到螢屏上的他又帶來了更多面的自己,只是那種青春味道還是沒變。當年的網絡歌手三巨頭,除了汪蘇瀧,還有兩位也一起承包了90後的青春記憶。許嵩獨特的唱腔、曲風和作詞把憂傷以不一樣的方式寫了出來,古風歌也很有意境,隨便一句歌詞都可以拿來當QQ籤名。
  • 北大教授陳旭光:2020年繼續引領票房的還是「新主流電影」
    《送你一朵小紅花》《溫暖的抱抱》,票房口碑雙贏;其中《送你一朵小紅花》以4天票房過7億的佳績,連帶著好評如潮的讚譽,提振了電影人的信心,也預示了中國電影的美好未來。「新主流電影」,引領中國電影「走出疫情」近年來,新主流電影持續引航中國電影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