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娃脫口秀》真的很搞笑,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總是天馬行空,一句一個梗,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之餘每每還能引起深思。崔娃不僅在美國有大量擁躉,就連在中國都有著大把粉絲,還曾經被央視報導過。
崔娃曾入選「紐約媒體35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也曾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這麼一個有趣、有料、有態度,嬉笑怒罵皆文章的脫口秀主持人,很難想像,他曾經有一個無比糟糕的童年。按照他的身世,如果他成了一個竊·格瓦拉那樣的人物,或者成了個毒販也一點都不奇怪。他的人生經歷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從陰溝裡開出花來」。
出生就是原罪
崔娃1984年出生在南非。他的父親是一名德國裔瑞士白人,他的母親派翠莎則是土生土長的南非黑人。崔娃後來自己節目裡調侃:我媽媽雄心勃勃地說:「我要找個白人」,而我爸爸呢,你知道的,瑞士人最愛巧克力!
笑話的背後卻是心酸的往事。當年的南非正實行嚴酷的種族隔離制度。當時的南非有一個《背德法》,明令禁止歐洲人與原住民發生性行為,更罔論通婚了,一旦觸犯,雙方都會被抓。
崔娃曾在節目上說:「大多數孩子是愛情的結晶,而我天生就是犯罪的結晶。」
在這樣的情況下,崔娃的出生本身就是一樁大罪。他從未體驗過爸爸媽媽手牽手帶他出門的微小的幸福。為了不被人發現,他跟父親一起出門時,兩個人要分別走在馬路的兩邊。跟母親散步時,也不能手拉著手,因為他的膚色比較淺。
崔娃的外婆會在崔娃調皮搗蛋的時候痛哭:我沒辦法打一個白人孩子。(哪怕是你閨女生的都下不去手?)
崔娃的外公一直把外孫稱為「主人」,坐車的時候一定要坐他後面,走路都不肯走他前面。(這種族觀念也是沒誰了)
樂觀的母親是最大的財富
後來父親回到了歐洲。他就跟著母親和外婆生活。
這裡要先說說崔娃的媽。有的人即便在最惡劣的環境裡,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光明。有的母親能用最最貧乏的物質條件,給孩子創造出最豐富的精神世界。
崔娃的媽派翠莎就是這麼一個人。
在南非那樣嚴苛的種族制度下,這個女人卻從來都沒有把膚色當回事,要不然她也不會冒著被抓的風險生下了崔娃。在大多數南非婦女都去工廠做苦工的時候,派翠莎選擇了學打字跟英語。
當時他們窮得要死,和外公外婆一大家子擠在一起,小小的崔娃跟母親只能睡在地板上,經常餓得前胸貼後背,年幼的崔娃餓極了,甚至還吃過毛毛蟲和狗骨頭。
難得母親有錢帶他出去買吃的,當被問及「你想吃漢堡還是披薩」時,崔娃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總有一天,可以兩樣都買,還要加上甜點」!(等我有錢了,豆漿要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的既視感)
這要遇到一般家裡條件不寬裕的媽,聽到兒子這樣的豪言壯語,多半會說:還要甜點,我看你就像甜點。
可是崔娃的媽是這樣說的:「是的,寶貝,你會買甜點的,你會把甜點買個遍」。
她媽就是這樣,總是跟孩子講:「Look on the bright side.」(多看看好的一面)。
崔娃形容他媽說:
「我媽總是無所畏懼,這太讓我驚訝了,哪怕門外正在發生戰爭,我媽也能鎮定自若。」
「我小的時候,我媽會帶我去三家教堂,一般人都只會去一家固定的教堂,但是我媽說,每家教堂都能給她一些不同的收穫。」
不知道你們是否能體會,對小孩子來說,物質條件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親人,尤其是媽媽的態度。
有的母親坐擁豪宅,存款、包包無數,但總是愁眉苦臉,怨天怨地,總覺得別人欠她多還她少,一副坐困愁城的樣子。她的孩子通常也不會快樂,甚至是不敢快樂。
而有的母親啥也沒有,日常娛樂只有帶著小孩光腳玩泥巴,那個崽卻能開心得要死,一副全世界都在我手心裡的樣子。
我記得陶勇醫生在直播的時候講過一個故事,他曾經遇到過一個因為白血病導致眼疾的小病人。那孩子家裡非常窮,來自河南農村。爺兒倆來北京求醫,爸爸白天去火車站賣報紙賺錢給他治病,晚上就睡在車站的躺椅上。但每次這個父親看到兒子的時候,總是滿臉堆笑。
這孩子的病很痛,治療的過程也很痛苦。同病房的孩子笑話他怎麼都沒有家。他就露出笑容,一臉自豪地回答:我有爸爸!我爸爸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這大概就是樂觀的力量,它能使人忘記痛苦和貧窮。
崔娃的媽就把這種深入骨髓的樂觀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母子倆的對話非常平等,兩個人互懟的時候經常毫不留情,抓著對方話裡的漏洞就不撒手。
一開始當然是媽媽佔了上風,隨著崔娃漸漸長大,他媽已經不再是兒子的對手。這段經歷大概造就了崔娃一流的懟人本事,懟天懟地懟總統,他都沒在怕的。
貧民窟裡的頂級世界觀
有時候我會想也許真的有人生而知之。不然很難解釋崔娃的媽,出生在最窮的貧民窟,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更不用說看過什麼育兒書,卻偏偏天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她跟兒子說:我的任務就是餵飽你的身體,餵飽你的精神,以及餵飽你的思想。
這個經常兜裡空空,一分錢都掏不出的媽,會自己教兒子學英語。崔娃在語言上特別有天賦,他模仿的印度英語,簡直跟印度人一模一樣。崔娃會說四種非洲語,還會荷蘭語、德國語。這絕對跟他媽在他小時候語言敏感期的教導是分不開。
她還會帶兒子去富人區,去公園野餐,去看露天電影……這些活動都不需要花什麼錢,但是真的能豐富一個孩子的心靈。
這個偉大的媽給兒子取名崔娃,因為她不想給娃起一個可以輕易預言孩子未來的名字。(大概就是類似狗剩,招娣那種名字)
他媽還說:哪怕孩子一輩子都離不開貧民窟,也應該知道,貧民窟不是整個世界。
有的母親一直致力於告訴孩子,你不能做什麼,你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她們一直努力地在孩子的頭上加蓋層層天花板,把孩子的未來限制地死死的。
而有的母親卻一直致力於拆除孩子頭上的天花板,告訴他,誰說你不能都不行,哪怕是你自己,也不可以放棄自己。沒有什麼不可能,你的頭上就是浩瀚的天空,除此以外,空無一物。
這位超酷的母親後來嫁給了一個糟糕的男人,崔娃的繼父家暴。從他第一次動手,崔娃的媽就開始反抗。她當晚就帶著孩子離開家,走了一公裡去警察局報案。
可惜南非的警察根本不管家暴這種「小事」。收到報案,他們第一反應是:你做了啥?你是不是惹你老公生氣了?
崔娃的媽一再要求控告丈夫。警察卻堅決拒絕,他們跟她說:你知道報案了以後你老公一生就完了,你居然想你老公坐牢?
最後母子倆也沒得到警察的庇護。再後來繼父開槍打傷了崔娃的母親。一槍打穿她的臀部,一槍打中後腦。幸運的是,她活了下來。
崔娃難過的要死,日日夜夜守在母親床前。
結果他媽卻笑著說:「Look on the bright side.」(多看看好的一面)。
崔娃驚呆了:你都這樣了,還有啥好的一面。
崔媽:你看,現在你是家裡最好看的人啦!
這種深入骨子裡的幽默,剛剛從死神手裡掙脫就開始講段子的性格,深深感染了兒子。
這大概就是最高級的教育:教會孩子永遠樂觀,永遠看到好的一面,然後放寬眼界,心懷全世界,學會獨立思考,就可以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人。
崔娃的成功,又何嘗不是那個叫派翠莎的女人的成功?
我是亦君,80後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擅長認知心理學,多平臺作者。謝謝你的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