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是一種流行病,精疲力竭的你需要重新認識自己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譯言讚賞 譯言

13年前,37歲的西沃恩·默裡擁有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一間精緻的房子和一個可愛的孩子,她似乎在過著很輕鬆的生活。事實上,她已經被壓垮了,幾乎無法思考和入睡,也無法吞咽食物。午餐時間,她會離開辦公室,走回家然後躺在廚房的地板上,「沒事沒事,」她低語,「振作起來。」

默裡熱愛自己在愛爾蘭麥當勞餐廳擔任公關主管的工作,但休完產假回到都柏林工作的第一天,默裡就被派往倫敦開會,「我那時在想,誰會去託兒所接我的孩子?」默裡很快意識到她不能滿足別人對她的期望,但是當你身在其中的時候,你只能繼續前進。「每個決定都讓我胸口一陣劇痛,胃裡七上八下,吃不下東西。」

默裡每天坐在辦公桌前,腦袋砰砰亂響,下巴因太過緊張而疼痛,為了減壓,她一晚上要喝兩瓶酒。「酒精可以讓我麻木,暫時感受不到疼痛,還可以放鬆我的肌肉,放鬆我的思想,」默裡會就這樣睡著,然後兩個小時才醒來,她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意識到,「我需要擺脫這一切。」

上世紀70年代,倦怠首次被定義,我們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賦予了它新意義。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將職業倦怠描述為一種「職業綜合症」,起因是長期存在的工作壓力沒有得到緩解,這種壓力會讓一個人永遠疲憊不堪,感覺被隔絕,以致無法工作。

越來越多的人把職業倦怠看成是一種流行病。英國健康與安全執行委員會報告稱,根據勞動力調查,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英國有60.2萬名工人遭受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抑鬱或焦慮:教育、保健、行政和國防等服務行業的從業者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世界正在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研究表明,精力枯竭不僅會影響你的精神健康,還會增加你患痴呆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上個月,《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在「精力衰竭」的症狀上得分較高時,他們患心房纖顫的風險更高。

如果你的「戰或逃」反應不斷被慢性壓力激活,你血液中的應激激素水平就會保持在一個高水平。持續的高強度壓力會過度激活免疫系統,引發炎症——而慢性輕度炎症是許多疾病形成的共同因素,從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到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那些極度疲憊的人患心房纖顫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出20%。心房纖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疲憊的概念並不新鮮,新的是我們開始認識到這是一個大問題,它影響了很多人,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有這種病。「管理工作壓力問題可以幫助人們預防精疲力竭,」牛津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的醫學顧問蘿拉·文森特博士說,「你需要調整你的工作結構、工作環境、人們對你的期望和情緒壓力,同樣關鍵也有公司同事的關係、領導模式、溝通方式和員工的價值觀。」文森特博士補充道:「這些問題並不局限於醫療保健,擁有一個有愛的團隊——這就是你可以從你的團隊中得到最好的東西。有毒的老闆會腐蝕我們的精神健康,就像酸腐蝕金屬一樣。」

西沃恩·默裡認為,對一些人來說,職業倦怠是由不合適的職業引起的,在默裡辭掉了她的高強度工作後,她開始了一門心理學課程,還在大學裡攻讀了心理治療學位,這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完美主義、超額完成,所有這些都是導致默裡精力枯竭的原因。

同樣地,默裡明白,如果她想在從職業倦怠中恢復並重新生活的話,她必須照顧好自己。她戒了酒戒了煙,甚至跑了馬拉松。她也意識到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補充能量的方式。當我在公司工作的時候,我的辦公室是開放式的,周圍都是人,這讓我很累。」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闆,但是自我意識可以促使你做出一些小改變來幫助自己避免倦怠,也許你需要學會冷靜果斷,學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還要了解哪些壓力是自己產生的:保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營養和鍛鍊是最基本的。默裡說:「工作倦怠會在不知不覺地加劇,每天都是瑣碎的小事,一分一秒地堆積在一起,直到我再也無法忍受為止。」

47歲的瑞娜·彼尤克雷爾思是純淨圈內健康中心的聯合創始人

我住在比利時的郊外,每天早上去城裡上班的路上,我都會經過一片馬群。我經常把車停在路邊,然後走到田野裡,就為了和動物們呆上五分鐘。回到車上感覺糟透了,但我不能承認有什麼不對勁,我想我能應付。

我做了16年的市場顧問。過去的幾年並不令人滿意,我發現我不喜歡我的工作了,我發現這份工作很難,但我一直在想,「我會挺過去的,我經常哭泣、感冒、失眠、犯胃病。這影響了我和我的伴侶馬克的關係,對最微小的事情都會感到異常的不安或惱怒。」

一天晚上,一個朋友對我說:「我覺得你已經精疲力竭了。「我不想承認。我不想讓我的老闆失望,但是第二天下午上班的時候,我感到眼淚湧了出來,我想我不能再這樣了。我關上筆記本電腦,離開了辦公大樓,這真是一種解脫。

我去看了醫生,他讓我下班回家待一段時間,我的倦怠來自於我要在工作上不斷地超越以前的自己,這讓我不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但我很少反思:「這讓我快樂嗎?我做什麼更合適?」倦怠的一個好處是它會迫使你改變思考的方向,我們可以從中認識自己,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一切都會好轉,能讓你變得更快樂。

我的全科醫生建議我去看心理醫生,我和醫生一起反思了我的價值觀,發現我是個完美主義者,我們還一起分析了我是否適合我目前的工作,我終於學會了正常呼吸,我的身體也恢復了平靜,我從未意識到我是如此的侷促和緊張。

我意識到讓我快樂的是與人和動物的接觸,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不能馬上投入新的生活,我需要當前的工作維持生計,但七個月後,我辭掉了工作,做了一名自由職業者,這樣我就可以投入到學習和旅行中去了。馬克和我收養了許多動物,生活中有了新的目標幫助了我。我的新生活意味著我可以茁壯成長,並給予社會回報。

原文標題:Burnout has become an epidemic - how to spot the warning signs, by the people who've been there

原文地址:

https://www.telegraph.co.uk/health-fitness/mind/burnout-has-become-epidemic-spot-warning-signs-people-whove/

原文作者:Anna Maxted

譯者:你喜歡嗎

來源:譯言網(yeeyan.org)

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在譯言整合發布

—— 版權聲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那些事兒
    如果你也感興趣,請和小編跟隨作者的視野一起深入探討吧!其次,高校教師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集體主義精神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家庭的責任,在工作中難免出現自身的下屬角色與家庭角色相衝突的時刻,使得自己進退兩難,漸漸引發了相對負面的工作情緒。最後,高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充滿了情緒勞動[45],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科學研究,都需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因為教師是一個需要充滿激情的職業。
  • 認識職業規劃,遇見未知的自己
    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發現職業興趣、定位職業方向; 不知道工作該怎麼選——識別個人優勢、優化職業選擇; 遇到職場天花板——突破發展瓶頸、克服職業倦怠; 想轉行——職業信息收集,通過輔導減小轉型風險; 需要系統的職業規劃
  • 消除精疲力竭感,以最佳狀態投入工作生活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中指出這是一種精疲力竭症 ,並在書中告訴我們如何消除日復一日的精疲力竭感,滿血復活投入到工作生活中。《自我驅動心理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的成員,他長時間關注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並幫助上千位職場人士成功戰勝了職業倦怠。《紐約時報》《財富》《華爾街日報》《人物》等報刊都曾經介紹過他的著作。
  • 看看你為啥這麼累(內附職業倦怠測評量表)
    如果你最近感到疲於應付工作中的矛盾,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那麼你很有可能進入了職業倦怠期。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體驗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每個月總有30幾天想辭職的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已經職業倦怠了?那就來一份專業量表,科學測評幫你衡量。
  • 走出職業倦怠期,聰明人都會這麼做
    主要原因有下面兩個:1.職業的倦怠期「職業倦怠期」它指的是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每天工作十多小時卻不精疲力竭?如何做到的?
    在她看來,職業倦怠只是一個謬論,職業倦怠根本不存在。那麼,究竟什麼是我們認為的職業倦怠呢?梅耶爾認為職業倦怠不是由於工作辛苦引起的,而是由另外一個與職業倦怠僅有細微差別、容易與之混淆的概念——職業疲勞導致的。梅耶爾在 92Y 文化交流中心解釋了她的觀點:「我並不是特別相信所謂的職業疲勞期。像溫斯頓·邱吉爾和愛因斯坦,有些人即使勞苦工作幾十年依舊對工作充滿熱愛。」
  • 職業倦怠期:可能是因為一直處在止步不前的狀態所造成的
    我想云云應該是陷入職業倦怠期!百度定義: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
  • 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激情不再,「移退」二線,職業倦怠來得如此急
    對於老師而言,只要進入這個職業,大多數終其一生不過就是為了能夠評上高級職稱,高職稱一方面等同於高收入,一方面更是對教師能力和貢獻的認可,但很多老師到退休也只能止步於中級職稱,帶著遺憾退休,因為高級職稱並非那麼簡單,你要想辦法弄論文甚至是巴結領導,想辦法參評公開課,甚至是拿到更多獲獎等等,缺一不可十分無奈。
  • 什麼是情感倦怠期?遭遇倦怠期後,你該怎麼辦?
    這時候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麼真的就離分手不遠了,人並非喜新厭舊的生物,而是需要長期給予安全感。需要被關懷。被呵護的 生物。離開你只是因為缺少了一些他所需要的東西。要麼就是離開你比跟你在一起要好過一些。任何一個決定都是權衡利弊的行為。什麼叫倦怠期?
  • 突然很想休息,不想上班,每天都很倦怠,對現在的工作沒有激情
    突然很想休息,不想上班,每天都很倦怠,對現在的工作沒有激情,該如何改善?假如現在讓你安靜下來,想一想這一生想要做的9件事情,無論事情大小,要求是你出於本性非常想做的事情,事情可以很小很具體很瑣碎,也可以很大,大到需要拆解成很多的事情,但唯一的出發點是你想要做的事情,花一點時間
  • 比爾·蓋茨:新冠肺炎作為第一個現代大流行病將重新定義時代
    情況每天都在變化,有很多信息,其中許多都相互矛盾,而且你很難在諸多不同建議和想法中得出結論。聽起來我們似乎具備了重新開放經濟所需要的所有科學手段,但事實並非如此。儘管這篇文章裡的部分內容技術性很強,但我希望它能幫助人們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明白我們仍然急需的創新,並就應對這種大流行病做出明智的決定。
  • 工作出現倦怠後,你需要意料之外的小彩蛋
    每天兩點一線,匆匆忙忙地行走在疲於奔波的路上,像一臺機器一樣重複,好像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這時,我們生活就需要儀式感,也需要意料之外的小彩蛋。也就是放縱自己去做做與平常不一樣的事,吃吃與平常不一樣的東西,放下身心,感受冬季的飄雪,絢麗的彩霞。
  • 倦怠年代,我們需要音樂電臺
    德國韓裔哲學家韓炳哲在著作《倦怠社會》中形容現代人「渙散的注意力體現為不斷地在多個任務、信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之間轉換焦點」,他把「無聊」的時間視為「精神放鬆的終極狀態」。倦怠的年輕人需要心靈與精神的放鬆。倦怠的年代,我們需要音樂,更需要電臺。
  • 小鹿情感:女生感情倦怠期的表現
    小鹿情感認為無論怎樣,只要你愛這個女人,就要懂得去面對,就要面對困難時有解決的方式。情感的倦怠讓你們兩個人已經不復從前當初的愛了。此時你就應該勇敢地面對起來,去重新獲得這個女人的新鮮感,去重新獲得這個女人的肯定,多想一些方法才是你現在應該有的表現。
  • 防彈少年團JIN「最近有一次職業倦怠經歷...生日之際公開個人單曲《Abyss》」
    防彈少年團JIN「最近有一次職業倦怠經歷...生日之際公開個人單曲《Abyss》」防彈少年團JIN在今天(4日)生日之際發表了包含這期間心情的個人單曲
  • 這3個小技巧教你如何應對「精疲力竭症」?
    有調查顯示,現代都市生活中,有70%左右的職業人士,不同程度的感到「精疲力竭」,表現為對工作缺乏興趣總是不在狀態,身心俱疲,而成就非凡者的症狀往往更為明顯。史蒂文·貝格拉斯在《自我驅動心理學》提到所謂的「精疲力竭」就是, 當一個有競爭力的人在職業領域已經成功或即將成功之時,會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不安、壓抑、沮喪或者抑鬱的心理狀態。
  • 《唐嫣很高興認識你》首期上線 職業挑戰強勢霸屏
    《唐嫣很高興認識你》首期上線 職業挑戰強勢霸屏 時間:2018.07.04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為什麼你不想上班?這本《倦怠》告訴你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問題:近年來,許多青年人對傳統意義上的工作越來越沒有熱情,而這種倦怠感有逐步擴散的趨勢。《倦怠》聚焦這個問題,引用了大量的調查報告與研究數據,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經濟條件、社會背景、心理因素等,進而對全球範圍內存在的各類青年就業問題進行考察,並對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進行探討:新經濟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義,工作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否能有效解決「倦怠」等就業問題?
  • 《小森林夏秋篇》:「逃避」是重新認識世界、審視自己的一種方式
    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的人什麼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冥之時的片刻小憩。
  • 陷入職業迷茫和倦怠,找不到方向,我應該怎麼辦?
    但深入探討發現,很多我們所謂的職業迷茫、職業倦怠,其實都是表象,更多還是與內心相關。 職業:是一種謀生手段,是人生一個階段的需求,包含好多份工作的一個職業方向,比如至少5年到10年要做的。 事業:是人生意義的一種追求,指長期、值得一輩子去幹的事情,你願意付出自己所有的勞動,甚至犧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