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改委等四部門首提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20個重點方向:5G...

2020-12-23 百家號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 劉麗靚

國家發改委9月23日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20個重點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大5G建設投資;加快關鍵晶片等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動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在光刻膠、高純靶材等領域實現突破;實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升稀土等特色資源在開採、冶煉、深加工等環節的技術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納米材料等在光電子、航空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等。

來源:國家發改委

9月23日下午,光刻膠板塊異動拉升。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3:14,光刻膠板塊指數上漲3.33%;板塊內創業板個股捷捷微電、滬市主板個股格林達漲停。此外,高盟新材上漲10.41%,廣信材料、容大感光、飛凱材料等漲超6%。

推動八大重點產業領域

加快形成規模效應

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質增效。

加大5G建設投資,加快5G商用發展步伐,將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優先向基站建設開放,研究推動將5G基站納入商業樓宇、居民住宅建設規範。加快基礎材料、關鍵晶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體等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動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擴大合理有效投資。穩步推進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加快推進基於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

二、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

加快推動創新疫苗、體外診斷與檢測試劑、抗體藥物等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落實落地,鼓勵疫苗品種及工藝升級換代。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加大生物安全與應急領域投資,加強國家生物製品檢驗檢定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遺傳細胞與遺傳育種技術研發中心、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等。

三、加快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補短板。

重點支持工業機器人、建築、醫療等特種機器人、高端儀器儀表、軌道交通裝備、高檔五軸數控工具機、節能異步牽引電動機、高端醫療裝備和製藥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高端裝備生產,實施智能製造、智能建造試點示範。研發推廣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運維、農業生產專用傳感器、智能裝備、自動化系統和管理平臺,建設一批創新中心和示範基地、試點縣。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網際網路+」協同製造示範工廠,建立高標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四、加快新材料產業強弱項。

圍繞保障大飛機、微電子製造、深海採礦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快在光刻膠、高純靶材、高溫合金、高性能纖維材料、高強高導耐熱材料、耐腐蝕材料、大尺寸矽片、電子封裝材料等領域實現突破。實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升稀土、釩鈦、鎢鉬、鋰、銣銫、石墨等特色資源在開採、冶煉、深加工等環節的技術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納米材料等在光電子、航空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

五、加快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

聚焦新能源裝備製造「卡脖子」問題,加快主軸承、IGBT、控制系統、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核心技術部件研發。加快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與海洋能發電等新能源電力技術瓶頸,建設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燃料電池系統等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核能、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網絡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大力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推動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秸稈能源化利用。

六、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支撐能力建設。

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示範,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車輛電動化比例。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建設,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公共停車位的快速充/換電站覆蓋率。實施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範應用,加大車聯網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智能汽車特定場景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支持建設一批自動駕駛運營大數據中心。以支撐智能汽車應用和改善出行為切入點,建設城市道路、建築、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打造基於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城市動態和靜態數據於一體的「車城網」平臺,推動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

七、加快節能環保產業試點示範

試點在超大城市建立基於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技術的生態環境新型治理體系。加大節能、節水環保裝備產業和海水淡化產業培育力度,加快先進技術裝備示範和推廣應用等。

八、加快數字創意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一批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加強數字內容供給和技術裝備研發平臺,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視頻基地、一流電競中心、高沉浸式產品體驗展示中心,提供VR旅遊、AR營銷、數字文博館、創意設計、智慧廣電、智能體育等多元化消費體驗。發展高畫質電視、超高畫質電視和5G高新視頻等。

培育和打造10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指導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培育和打造10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100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引導和儲備1000個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發展格局。適時啟動新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圍繞5G、人工智慧、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率先在具備條件的集群內試點建設一批應用場景示範工程。支持有條件的集群聚焦新興應用開展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並推動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

加大科創板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

在資金保障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制訂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分類指引,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加大科創板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公司)債券發行力度。支持創業投資、私募基金等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鼓勵地方政府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計劃,按市場化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圍繞保障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鼓勵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並鼓勵具備條件的各類所有制企業獨立或聯合承擔國家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創新能力和產業化等建設項目。修訂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進一步放寬或取消外商投資限制,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條目。

光刻產業迎重磅利好

晶片製造是我國最大的短板,直接制約著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其中光刻機作為製造晶片的核心裝備,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方正證券研報認為,光刻機國產替代將迎來新的曙光,尤其是IC前道製造領域,將初步打破國外巨頭完全壟斷的局面,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建議關注國產替代的光刻產業鏈,一是光刻機核心組件:負責整體集成的上海微電子、負責光源系統的科益虹源,負責物鏡系統的國望光學,負責曝光光學系統的國科精密,負責雙工作檯的華卓精科,負責浸沒系統的啟爾機電;二是光刻配套設施:包括光刻膠,光刻氣體,光掩模版,光刻機缺陷檢測設備,塗膠顯影設備等。

相關焦點

  • 四部門發文擴大戰新產業投資 明確提出支持高檔五軸數控工具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20個重點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火熱是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新增長級投出的信任票
    12月21日,新能源汽車板塊指數收盤大漲4.5%,其中,國內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大漲12.07%,市值達到7571億元,成為創業板首個市值超過7000億元的公司,同時超過中國石油,躋身A股公司市值前十;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漲停,成交額超120億元,居A股首位。
  • 我國將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我國將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來源:新華網 • 2020-09-24 09:57:10 記者23
  • 良信電器:發力新基建,培育全新業務增長點
    人民網上海9月11日電(陳晨)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如今,新基建正成為產業發展熱詞。作為國內低壓電器行業中高端市場份額領先的企業,良信電器很早就開始布局新基建領域。今年,新基建行業更是成為其業務全新的增長點。
  • 張立東:腳踏實地擔當作為 奮力推動馬鬃山經濟開發區發展壯大邁向...
    他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切實擔負起時代和各級黨委、政府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真抓實幹,攻堅克難,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奮力推動馬鬃山經濟開發區發展壯大,邁向高質量發展,引領肅北乃至酒泉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 直播賣貨4小時超1億、「5G+VR」玩轉高科技...
    為更好順應消費提質擴容趨勢,各有關部門和商家密集出臺多項支持措施。據悉,假期期間,上海推出大規模消費節慶活動——「五五購物節」,時間貫穿勞動節、端午節等多個重點節日,吸引各大電商平臺、商業企業等廣泛參與。由中國銀聯聯合支付寶、財付通提供的實時數據顯示,自5月4日20時活動啟動至5月5日14時12分,上海地區消費支付總額已超100億元。
  • 【政協重點提案】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政協重點提案】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2020-12-22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磅整理!以饗讀者:中國31個省市區重點產業布局!
    本文特別整理了全國31個省市區的優勢產業、重點招商引資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重點,重磅整理!以饗讀者。 【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1、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2、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四新」經濟發展; 3、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
  • 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 ——市發改委青年幹部工作紀實(四)
    在這樣的歷史成績背後,在成都市發改委,有這樣一群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有的人被派駐國家發改委頂崗鍛鍊,主動作為、勇挑重擔,做好上傳下達,持續匯報爭取,吃透政策精神,助力國家政策、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助推城市機遇轉化為發展動力。他們有的人加入重點工作攻堅組,在重點課題研究、重要文稿起草、重大會議活動等急難險重工作任務中克難攻堅、拼搏實幹,全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卷。
  • 吳思康:經濟逆勢增長,深圳主動作為展實力顯信心
    深圳是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一線城市,成績單的背後,有哪些主動作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深圳如何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
  • 東海經開區:挖掘經濟新增長點 開拓園區發展新空間
    籤約重點項目28個,歐綠保二期、柏德三期、領先光電、拓源電子等一批市縣重點項目順利建成投產。紅星美凱龍商業綜合體建成投用,石安河公園建設加速推進,潤海工業社區工業及生活配套逐步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紮實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 武邑縣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我縣抓好招商引資,打造產業集群,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提升招商成效。我縣以開發區為招商引資的急先鋒,充分發揮園區企業、產業和政策、資源優勢,大力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力爭年內引進一批符合產業政策的大項目、好項目落地,實現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
  • 如何推動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成為長寧經濟重要增長極?委員來建言
    如何推動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成為長寧經濟重要增長極?希望下一步繼續藉助政協智慧和力量,破解示範區建設難題,一是圍繞示範區「十四五」專項規劃組織部分專業背景的委員行深度研討;二是在服務長三角可以更加積極作為,努力培育和吸引長三角總部經濟發展;三是針對大臨空板塊,有效實現老虹橋與新虹橋更好地聯動;四是推動長寧數字經濟發展,深度對接和挖掘數字經濟動能。
  • 重磅消息!惠州入選廣東省5G產業園區
    重磅消息!採用「一園多區」空間布局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廣東省5G技術領先優勢,構建5G產業生態,推動5G應用不斷深入,加快廣東省5G產業集聚發展。廣東省工信廳啟動第二批5G產業園區申報工作,最終確定了5個園區為廣東省第二批5G產業園區。
  • 「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⑤:積蓄新動能 釋放新活力 ——推動...
    「新動能不足,新產業、新增長點不多,特別是能夠支撐未來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比較少……」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隱藏著「危」與「機」。如何克服「眼前之危」籌謀「未來之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 2021年河南製造業將做好八個重點任務,都是啥
    會上,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作了題為「貫徹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闊步奮進位造強省網絡強省建設新徵程」的工作報告,全面回顧2020年和「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方向,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堅定推進位造強省和網絡強省建設。
  • 擦亮一塊金字招牌 培育一個增長引擎
    文商旅體融合培育新消費建設「三城三都」被成都視為城市發展的長遠之策和金字招牌。在建設過程中,當地探索「文化+」模式,以文化賦能經濟和社會生活,深度推進文商旅體融合跨界發展。截至去年12月底,成都全市新增文創園區面積245.57萬平方米、新增文創街區88條、新增661個文創空間,新開工文創項目87個,現有規模以上文創企業近2100家。同在去年,成都被評為「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夜間經濟十強城市」。
  • 國家發改委回應南方電力吃緊 工業生產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所致
    這個冬天,讓人無奈的不僅有新冠肺炎疫情,還有「限電」,多年不見的「限電」登上熱搜。國家發改委17日回應稱,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目前為止電力供應保持平穩有序,居民生活用電未受影響。國家發改委已會同相關部門企業,採取措施切實保障電力需求,確保電力供應總體平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