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 | 新時期的戰爭片書寫,反思歷史還是告別革命?

2021-02-08 活字文化

救市之作《八佰》於8月21日開啟全國公映。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上映以來,《八佰》引爆票房熱潮,對四行孤軍、淞滬會戰的歷史考據也成為近期不容忽視的文化熱點。


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曾在她的文章《情結、傷口與鏡中之像:新時期中國文化中的日本想像》中講述了1976年文革結束後,中國電影如何展示抗日戰爭這一原本匱乏、且夾雜「噪音」的戰爭記憶。在戴老師看來,侵華/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一份被改寫、被再度遮蔽的戰爭記憶。在形形色色的戰爭書寫中,它繼續充當著一處空洞的能指,一個超驗的、卻並非不言自明的能指,一種充滿切膚之痛的集體記憶的壓抑與扭曲;一份不曾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歷史重寫所成功剔除,卻因之而變得更為複雜荒誕的記錄。」


文 | 戴錦華


戴錦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1年,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現為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別研究。開設「影片精讀」「中國電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性別與書寫」等數十門課程。中文專著《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性別中國》等;英文專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專著與論文被譯為韓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餘種文字出版。


當新時期或曰鄧小平時代降臨,作為「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是歷史的重寫:那是一次規模頗為壯觀的補白與鉤沉,旨在曝露昔日意識形態遮蔽性的同時、完成一次新的意識形態合法化的實踐,侵華/抗日戰爭記憶成了突破口之一,其中正面戰場作為被遮蔽的真實再度顯現。


如果說,類似文化實踐間或可能在一幅補足的抗戰的全景之上,引發對戰爭歷史的深思與質詢,成為深刻與深重的創傷與仇恨記憶的覺醒與反思——儘管它間或成為某種具有威脅性的民族主義情緒的構造,但它不僅可能提供一個反身探討中國民族主義的契機,而且可能進而成為反省現代災難和戰爭、反省現代性的契機;那麼,類似契機僅僅存在於一份後見之明的想像之中。類似顯影與補白,事實上僅僅成為通過歷史的重寫以顛覆「革命話語」的諸多文化實踐之一,而且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化典型而主流的方式之一。


儘管「英勇抗日的民族英雄」,作為一種書寫方式與修辭策略,間或成為類似歷史記錄增補的依據;但它更多的是在一個無需質疑的能指系統(日寇/惡魔、抗日/春秋大義)中,通過類似命名,將正義性賦予昔日主流意識形態中的主要敵人。於是,類似敘述所成就的,甚至並非「中國人」「中國軍隊」或「中華民族」的整合性形象,而是混同或敘述價值倒置中的國民黨人或共產黨人。


1988年,第一部正面表現「國軍」抗站的影片《血戰臺兒莊》隆重上映,影片最後的頗具震撼力的場景,是一部「血肉長城」圖:戰死的中國軍人的屍體鋪陳、綿延在古長城之上,而烽火臺之端,也是畫面構圖的頂點,是一面殘破但仍高揚的青天白日旗。無論在影片的敘境還是在觀眾接受的社會語境中,那都是一面中華民國或日國民黨政府的旗幟,而不可能超越性地成為「中國」和反侵略的單純象徵。


電影《血戰臺兒莊》劇照,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這部電影第一次刻畫了正面作戰的國軍形象。


在另一脈絡之上,一種顏為有趣而不無怪誕的敘述「高」層次上完成一次超越與整合。作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化轉型及八十年代文化實踐的一個典型例證,是人道主義的旗幟由作為異己性話語、作為文化抗議的方式漸次成為精英知識分子的主流話語之一的過程。如果說,其文化意圖旨在以人道主義話語或日「啟蒙」話語對抗、至少是裂解專制、集權體制;那麼,在其實踐的意義上,它事實上成了一次特殊的文化赦免式:在所謂「個人是歷史的人質」的敘述中,建立其「個人」與歷史/暴力的對抗,從而由「文革」記憶的繁複與血汙中洗淨並拯救「個人」。


筆者曾指出,這或許成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以反思的名義拒絕反思,以懺悔的形態拒絕懺悔。它不曾引發、相反取消了一場浩劫後的民族反思的可能。毫無疑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中,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實踐:但它所建構的超越性圖景卻仍布滿了意識形態話語衝突與依舊新鮮的記憶中的切膚之痛所呈現出的裂隙。


電影《玉色蝴蝶》劇照。本片講述了因中日戰爭而天各一方的中日夫妻在戰後重逢的故事。


於是,侵華/抗日戰爭的記憶便成為類似敘述得以消解、移置其內在張力的對象之一。以人道主義的名義,在一批文學電影作品中出現了關於昔日日本佔領軍(當然是作為中國想像的)的深切懺悔(《最後一幅肖像》,陳放,1979年,等等),更為典型的則是情感充裕地書寫戰爭浩劫下的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苦難。其中頗有代表性的是影片《樓》(流落在中國的日本戰爭孤兒的故事,1979年)、《玉色蝴蝶》(因戰爭而天各一方的一對中日戀人的故事,1980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戰爭所隔不斷的民間友誼的故事,中日合拍,1982年)。


如果說,類似故事無疑有著某種事實依據,但它在這特定的時代取代酷烈的戰爭年代的對抗性衝突凸現而出,卻耐人尋味。與其說,它是對「日本人民與中國人民同是戰爭的受害者」的官方說法的印證,不如說,它出自一種「告別革命」的書寫需要。但如果說,侵華/抗日戰爭的入選,只是一種偶然:它僅僅是在昔日超驗的意識形態系統中選擇一類確定無疑的敵方作為人道主義情懷或可超越、彌合的對象——因此類似影片流露出頗為怪誕的對「同為受害者」的「日本人」的一份寬宏與歉疚之情,那麼,這次偶然的入選,卻必然牽動作為不曾治癒的創口與潛意識的戰爭記憶與新時期中國文化特有的日本「情結」,因此,類似影片便傳達並構造了一種極為複雜的文化、接受心理。



這一敘事線索與邏輯井未中斷,並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年成就另一個繁複的文化表達。如果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日本」想像,其支點尚在於「歷史」「人道主義」與作為戰爭勝利者的「大國情懷」;那麼,時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中國社會、日常生活與文化現實中一種更為切近的現實。


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日本電影熱,大量日本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日本肥皂劇、卡通片和卡通讀物及日本推理小說作為大眾文化的範本與文化消費品的湧入,到交通路口「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電視臺上「 Toshiba, 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的早期廣告,作為財富與時尚標誌的日本電器,日資公司的興建,「日本」已成為一種分外迷人且不無威脅的存在。其作為現代化楷模已不僅是一種來自知識分子話語構造中的意義,而成為一種「常識」,成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化風景線上的重要景觀。



面對這一呈加速度的現代化或曰全球化的進程,人們「理性」的或日「意識形態」的熱切選擇與不曾命名、因之無從發露的身份焦慮與現實恐慌開始呈現出張力;於是「日本」和抗日戰爭再次「入選」,作為「自我」的「他者」與「他者」的「自我」(在此,一個有趣的例證是,1997年2月,《中國青年報》刊載的《中國青年對日本的認識》「大型讀者調查的數據表明」:35.3%的讀者認為日本「屬於東方國家」、26.4%認定日本「屬於西方國家」,32.1%認為日本「介於二者之間」,另有6.3%選擇「說不清楚」),用以表達並轉移全球化進程的震驚體驗與無名焦慮。


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日本」作為中國文化的缺席的在場者的角色尷尬。此間,幾部在歐洲電影節上揚名或在國內引發論爭的影片《紅高梁》(張藝謀,1987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神風威龍》(張子恩,1988年「龍年」獻禮片)、《晚鐘》(1990年,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似乎清晰地呈現這一文化症候。


電影《晚鐘》劇照。1945年秋,侵華日軍無條件向中國投降,5名八路軍收屍戰士在掩埋烈士遺體時,在一座破舊的古廟中發現一名即將餓斃的日俘,並從他口中得知不遠處有一支與大部隊失掉聯繫的日軍小部隊。共有32名日軍的該小部隊守衛著地處陡峭崖壁的山洞裡的秘密軍火庫,已斷糧多日。5名戰士將山洞包圍喊話,表示會無償提供食物,5名戰士奉勸日軍認清形勢繳械投降,但日軍軍官選擇引爆軍火庫,同歸於盡,以身殉國。


在這一影片序列中,「日本」成了「西方」或曰西方式的軍事武力或曰物質文明的指稱,那無是一種強勢、一類暴力。而「中國」則成為古老的東方文明、一種文化與精神力量及其優勢的象徵,於是,影片中的抗日戰爭圖景,成了矛盾的能指/所指系統中的雙重表達:在影片的敘境中,抗日戰爭被表述為一場中華文明與披掛現代利器的野蠻強盜的搏鬥,但依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為社會共識的基本表述,則是現代世界意味著文明,傳統文化如果說並非野蠻,那麼至少指稱著愚昧。


其矛盾與含混之處尚不止如此: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建構中,關於「日本」的「正面表述」或日「日本神話」,已然將日本定義為現代/西方文明與日本民族精神及東方文化完滿結合的範本;因此儘管影片情節似乎是中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野蠻的侵犯者,但對其意義構成稍作深究,便會發現,它更像是兩種文化間的較量而且不僅是武力的優勢,精神的優勢亦在「失敗者」一方。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表述,一份失敗的勝利者的表述,一類深刻的、姑妄稱之為「日本情結」的文化錯亂。

就文化症候閱讀而言,影片《紅高粱》由兩個未曾發生或曰難於確認的被述事件構成。如果說,一反所謂第五代電影的民族文化、歷史反思/批判的立場,《紅高梁》成為民族神話的重述;那正是「日本鬼子說來就來」成為將故事情景嵌入「歷史」的指認點。較之影片前半部中完全作為視覺缺席者的真正敵手李大頭,「日本鬼子」是可見的;那是一個殘暴猙獰的形象,但後半部的主要被述事件一一「打鬼子」,卻在視聽語言的意義上成為一次失敗的勝利記錄:我們看到的是炮筒炸裂、引爆索拉斷,可謂部原始武器無效,只有日軍的機關槍聲充滿整個畫面。在影片的高潮段落到來的時刻,是悽厲高亢的嗩吶聲帶起民樂齊鳴(民族文化與儀式),作為畫面音效「壓倒」不如說是取代了機槍聲(現代文明)。於是,在升格拍攝的鏡頭中,「我爺爺」帶領夥計衝出掩蔽所以死相拼。巨大的爆炸過後,一切恢復靜寂,高粱狂舞、天地變色。「我爺爺」在「我奶奶」的屍體前遺世獨立。但360度搖拍鏡頭卻不曾顯見任何一具可以辨認的日軍的屍體。於是,與其說這是一場民間抗日的戰鬥,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次民間文化的儀式,一次精神的勝利(?)。



而作為「龍年賀歲片」的《神風威龍》便遠不如《紅高粱》來得巧妙。它將後者結構在影片視聽語言的意義表達外化為敘事情節,於是故事發生的地點選在山東濰坊——片稱「道冠國人」,抗日故事變成了舞龍鬥風箏的民俗大展。也正是以這部影片為肇始,在中國電影中開始出現了儒雅斯文的日軍軍官的形象,他良好的東方文化修養使他深諳並心儀於中華文化的優美(類似形象將出現在另一部著名影片《霸王別姬》之中,並出現在此後一批通俗娛樂電影之中)。最終是一群民間藝人在鼓樂喧天之間擊敗日軍(評論者指出,出現在戰場上的均為偽軍),大獲全勝。影片即出,立刻引發了評論辛辣的諷刺與論爭。導演在類似答辯的文章中申明,他原本要通過民間藝人「與一個學者式的侵略者間的心理抗爭」,表達一次「侵略與反侵略,佔有與反佔有的鬥爭」,也許影片「更合理的結局」,是「龍藝人」慘烈赴死。在此,毫無疑問,片中儒雅的日本軍官是歐洲電影中優雅迷人的納粹軍官(深諳叔本華、貝多芬,等等)的東方/中國複製版,但他同時負載著中國文化中缺席的戰爭記憶與繁複的日本想像。



一份被改寫、被再度遮蔽的戰爭記憶。在形形色色的戰爭書寫中,侵華/抗日戰爭的歷史繼續充當著一處空洞的能指,一個超驗的、卻並非不言自明的能指,一種充滿切膚之痛的集體記憶的壓抑與扭曲;一份不曾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歷史重寫所成功剔除,卻因之而變得更為複雜荒誕的記錄。


如果依照霍布斯鮑姆的說法,將「短二十世紀」稱為一個健忘的世紀;那麼,新時期的文化建構過程,則在相當程度上以二戰的歐洲戰場記憶置換、替代了亞洲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不時被人們所提及並引證的話題;中國知識分子多能嫻熟地引證歐戰中的著名戰役、討論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其中一個中國特色的修辭,是將簡單地將納粹第三帝國與前蘇聯作家索忍尼辛筆下的「古拉格群島」與「文革」場景並列參照),談及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不道德的」是一句時髦的引言);甚至由太平洋戰場而熟知廣島悲劇。但在這幅取自西方二戰敘述的圖景,沒有亞洲戰場,沒有南京大屠殺,「731細菌部隊」的猙獰畫面甚或不曾並列於納粹集中營的近旁。令人齒寒的是「我們」甚至需要一部《拉貝日記》——一個歐洲人的見證一一來提示我們:一場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即使僅僅在人數上亦超過了若干納粹集中營遭滅絕的猶太人數的總和。遮蔽,未必意味著遺忘;但這來自於不同權力中心,不同的政治、文化動力學的關於「日本」、關於「抗日爭」的敘述,卻無疑如同層層屏障,阻斷了我們朝向中國、日本、亞洲的艱難、血腥的現代化歷程的目光。




【活字新書】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知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囊括除大陸以外的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戴錦華教授編著《給孩子的電影》

相關焦點

  • 戴錦華談《智取威虎山3D》
    「說它是一部B級片,不是指製片規模或製作質量,而是指徐克如期將《智取威虎山》重拍為一部好萊塢式的B級槍戰片」。片尾的彩蛋:車庫內直升機上的打鬥,在她看來,清晰地印證了此番重拍不是再度連接歷史,而是對歷史斷裂的一次「復檢」。歷史最後成了不可能的腦補。
  • 戴錦華:我們的「日本情結」從何而來?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戴錦華教授的文章《情結、傷口與鏡中之像:新時期中國文化中的日本想像》,在文中,戴錦華教授深刻闡釋了我們繁複又曖昧的日本情結由何而來:「『我們』在日本與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的參照中,不斷發現『我們』作為東方古國,作為亞洲/東亞國家的共同擁有,『日本』因此而成了他者的自我。」
  • 對話|戴錦華&巫昂:作為小說家的李滄東
    整個故事的背景都與歷史的真實緊密相連。盧武鉉擔任韓國總統時期,李滄東曾擔任過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金辰坤曾與李滄東共事。「我清楚記得他上任第一天上班,部長原來用政府提供的公車上班,而他坐家裡的SUV上班,下車後,我們看到他穿的衣服不是西裝,而是牛仔褲,而且不戴領帶,令人驚訝。他平時不拘泥公務員的框架,非常自由,他的風格比較嚴肅,說話不多,但他非常幽默而且非常善良。」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從在這個意義上說,戴錦華教授認為:它是一本「給孩子的電影」還是「給成年人的電影」,並沒有本質的區隔。>「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讀《基督山伯爵》,牢牢地記住了一句與起伏跌宕的情節沒什麼大關聯的話,大意是:讀五十本精選的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 關於藍博洲的歷史書寫,以及精神倫理問題
    因為臺灣自40年代末與大陸隔絕,陷入國民黨白色恐怖專制統治中,所以,臺灣島內壯烈的左翼革命歷史和共產黨歷史,不僅被殘殺肅清,而且在歷史書寫、社會記憶領域被完成清除。87年臺灣戒嚴解除,以及後來民進黨當政,臺灣也還是延續了國民黨附美、親日、反共的套路,所以這一段歷史依然沒有進入主流視野,甚至被有意忽視和扭曲。
  • 戴錦華 | 「迷失」的陳凱歌
    在節目中,他對演員並不恰切且非常粗暴的表演指導可以稱得上是「大型迷惑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沉浸在自我藝術世界中,無法接受他者聲音、缺乏自省和反思精神的固執的創作者。一方面,是高度單一或曰「純淨」的冷戰意識形態想像,間或使正義、悲情的抗議者自覺、不自覺地認同並加盟於新的歷史暴力的攜帶者:資本或市場或美國「帝國」;另一方面,這內在地渴求、需要著政治權力的主體結構,事實上,只提供了對抗權力或與權力共謀的兩種選擇。
  • 《東方戰場》:厚重歷史的另一種書寫方式
    作為這段厚重歷史的另一種書寫方式,該劇為重新「進入」並「反思」這段歷史提供了更為豐富而有意義的視野。抗日戰爭作為中國社會歷史中最為重要的印跡之一,亦成為獻禮劇中最廣泛的取材之一。而要做好、做新這一題材也有了更高的操作難度。
  • 戴錦華 | 侯孝賢的坐標
    今天,是侯孝賢導演電影《童年往事》上映35周年紀念日,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在《侯孝賢的坐標》一文,在戴老師看來,「侯孝賢電影顯露出他獨有的書寫風格
  • 東方快評丨不尊重歷史事實的戰爭片,可休矣
    不同於一般的電視劇的娛樂性,戰爭片的特殊性使其在內容和創作上有嚴格要求: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影視劇在創作時進行藝術加工無可非議,但加工不等於胡編亂造。以娛樂的態度來消遣歷史,這是對抗戰先烈和歷史事實的極度不尊重。
  • 30億不是夢,《八佰》為中國戰爭片逆天改命
    如果《八佰》在去年7月上映,那麼基本就湊齊了國產戰爭片的三大傳統題材:紅軍、抗戰、解放。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和《大進軍》之後,以解放戰爭為藍本的戰爭片相對較少,比較知名的有《集結號》《太平輪》《智取威虎山》等;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戰爭片,通常是以重大紀念日獻禮片的形式出現,比如《古田軍號》《勇士》《遵義會議》等。
  • 30億不是夢,《八佰》為中國戰爭片逆天改命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電影票房的第一梯隊裡,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事實上,《戰狼2》和《紅海行動》都是建立在大國想像基礎上的軍事動作片,和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和《大進軍》之後,以解放戰爭為藍本的戰爭片相對較少,比較知名的有《集結號》《太平輪》《智取威虎山》等;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戰爭片,通常是以重大紀念日獻禮片的形式出現,比如《
  • 對話戴錦華:對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來要求和淨化文藝作品感到警惕
    戴錦華說,「沒有比禁忌更清晰的標誌,告訴孩子別幹什麼,那簡直是誘惑。」在對談之後,界面文化對戴錦華進行了簡短的採訪。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給孩子的電影》屬於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此系列此前已經出版了《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散文》《給孩子的古詩詞》等等。
  • 五四運動,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 《讓子彈飛》三部曲:從革命歷史到後革命時代的嘆詠調
    電影《一步之遙》就是從革命到後革命時代的過度,是老三等人在上海(也就是浦東)發生的故事。我們按照《讓子彈飛》的分析思路,繼續來看《一步之遙》中的藝術形象。馬走日,項飛田,他們是曾經革命者的後代,可以叫做「第二代革命者」或者簡稱為「二代」。他們兩個人是二代典型的代表:馬走日,在後革命時代,能力出眾,但迷茫,彷徨,想念老佛爺,依然有一點情懷和良心;項飛田,徹底擁抱了新時代,並在新時代「分到了家產」。
  • 戴錦華 | 侯孝賢的坐標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天,是侯孝賢導演電影《童年往事》上映35周年紀念日,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在《侯孝賢的坐標》一文,在戴老師看來,「侯孝賢電影顯露出他獨有的書寫風格:他書寫愛恨生死的人生際遇、大波大瀾的社會劇目,卻似乎始終閃身錯過那些戲劇性/悲劇性的時刻。
  • 戴錦華教授推薦與瘟疫相關書籍電影
    引言: 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暴發,讓 我們對瘟疫、災難、人與自然的關係、愛、人類的休戚與共等議題有了更為切膚的認識。 這些命題在文學電影中也是亙古常新的主題。 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老師為我們寫了一份書籍、電影推薦及賞析。文 | 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戴錦華:葉嘉瑩與一代人的誠摯、樸素與崇高
    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作為某一代的五四之子、五四之女,我覺得我們確實還始終分享著決絕的告別、決絕的拋棄。而且我到今天再回頭,我反而覺得我們這種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是今天每一個當代人的寶貴遺產。但是不同的是我們已經不在亡國滅種、救亡圖存的歷史的緊張之中了,我們擁有了從容,當我們擁有從容的時候,我們怎麼去作為雙重遺產的繼承人。
  • 《古田軍號》:以青春語言書寫革命青春
    取材於1929年古田會議前後歷史的《古田軍號》以獨特的敘事視角、青春化的影像語言和飽滿的人物形象,講述了青年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在絕境中探索革命真理,開闢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歷程。影片賦予發生在古田的這段激蕩歷史更多新時代的解讀,其展現出的青春熱血更是直擊人心,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到革命激情澎湃的力量,實現了主旋律影片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高度。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多年以來雖有諸多學者從兒童電影的影片讀解、編劇製作、文化內涵、美學特徵、媒介反思等多個方面對兒童電影展開研究,但兒童電影藝術研究至今比較缺少系統、完整、體現學科思維的兒童電影發展史著述。除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等少數著作外,國內對兒童電影發展歷史的敘述在電影史研究中顯得成果寥寥。
  • 聽聽戴錦華怎麼說
    最有趣的或許還是奧斯卡,《寄生蟲》作為一部韓國電影獲得最佳外語片(現已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毫不奇怪,但同時包攬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實在可以說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確實讓人意外。作為「美國電影的家宴」(作家阿城語),奧斯卡主要表彰美國本土電影,現在卻將最高獎頒給一部講韓語的韓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