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布克獎獲得小說《深入北方的小路》,算是一本紙上的電影《桂河大橋》。澳大利亞小說家理察·弗蘭納根出生於二戰結束後16年,但在他出生前的3年,哥倫比亞公司拍出的《桂河大橋》獲得了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第15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兩者同屬一個主題:慘無人道的泰緬鐵路戰俘修建史。
如果去泰國北碧府,很多旅遊攻略會建議你去看看泰緬鐵路。
鐵路依山而建,開鑿在陡峭的崖壁上,將熱帶叢林一剖兩半,湖光山色,如夢似幻,美不勝收,常常會讓人忘記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死亡鐵路。
時至今日,泰緬鐵路已經成了一條旅遊線路,但它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為慘烈的由血肉鑄成的鐵路。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全球,1942年,26國在華盛頓籤訂《聯合國家宣言》,成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幾乎與此同時,日軍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後佔領了馬尼拉、吉隆坡、馬來亞、爪哇島、聖誕島、雅加達、仰光、荷屬印度、菲律賓群島、瓜達爾卡納群島……
到了1943年,盟軍通過緬甸給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提供軍火,而美國人掌控了海洋,為了切斷這條通向中國人的重要供給線,長遠著眼從緬甸出擊佔領印度,日本必須通過陸路向駐緬日軍輸送兵力物資。問題是,他們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機械設備來建造這條不可或缺的鐵路。
更沒有時間。由於戰線拉得過長,軍需供應短缺,此時的日本已經遠遠不如戰爭初期那麼氣勢如虹。
可是,戰爭有自身的說服力。篤信戰爭的狂熱分子相信體現天皇意志的大和魂無所不能,所向披靡,足以化一切不可能為現實,最終通向日本必勝。
於是,六萬多名盟軍戰俘,以及大約二十五萬東亞勞工,包括泰米爾人、中國人、爪哇人、馬來人、泰國人和緬甸人被派遣去泰緬邊境馴服叢林、修築這條不可能的鐵路。沒有必須的機械設備、沒有足夠的糧食、飲用水和藥物,頂著盟軍轟炸的炮火和日本、韓國監工的刺刀進行高強度勞作,俘虜和勞工存活下來的不到兩成。上萬的血肉和骸骨堆出來一個奇蹟——全程四百多公裡的鐵路,探勘路線的英國工程師原計劃五六年完工的工程,僅僅耗時一年多就修通了。
1943年10月25日,蒸汽火車頭C5631拉著三個車廂的日本和泰國政府高官駛完竣工的「死亡鐵路」全程。鐵路下面究竟埋葬了多少白骨?有些歷史學家說十萬,有的說二十萬,沒有人知道準確數字。
新加坡陷落時投降的兩萬兩千名澳大利亞戰俘中,有九千名被送去修這條鐵路,倖存者說,他們每三個人就有一個長眠於此。澳大利亞小說家理察·弗蘭納根出生於二戰結束後16年,但他的父親是戰俘,從死亡鐵路存活下來。他以死亡鐵路為背景的小說《深入北方的小路》耗時12年寫就,題獻給自己被日軍戰俘營編號為335號戰俘的父親,得了2014年的布克獎。當時有評委這樣說:「多年來有很多優秀作品獲得布克獎,但是這一年獲得布克獎的是大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