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持續三天的美國大選,最後結果仍然膠著。
不過對於電影人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最終誰入主白宮,未來幾年好萊塢影片都不會因此斷供。相比總統更換所帶來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外交衝突,反而是新冠疫情對好萊塢大片引進造成的傷害更大一點。
從今年3月中旬開始,好萊塢大片因新冠疫情全線撤檔,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8個月內,僅有《信條》和《花木蘭》兩部分帳新片獲得在內地公映的機會。截止目前,2020年進口片冠軍《信條》以4.55億的票房成績排在今年第7位,考慮到賀歲檔《拆彈專家2》和《送你一朵小紅花》以及多部愛情黑馬電影的較強市場潛力,今年的進口片冠軍《信條》甚至有可能排不進年度前十。
而歐洲疫情的強勢反彈,也徹底讓好萊塢放棄了原本固守的聖誕檔,伴隨著今日迪士尼宣布旗下《失控玩家》以及《尼羅河上的慘案》撤出原有檔期,今年整個好萊塢僅剩下一部《神奇女俠1984》仍在聖誕檔堅守。
好萊塢大片的持續缺席,也導致了內地影市陷入寒冰期,昨日的觀影人次時隔40天再度失守百萬人次,而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兩周這個狀態還要繼續惡化,單日票房也將跌破3000萬大關。
影院哀聲載道,渴求大片定檔。
缺少了進口片的中國電影,經得住考驗嗎?
為什麼今年11月如此之冷?
毫無疑問,步入11月的內地影市,缺片已經達到了病態的地步。我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就是11月檔期本身因為歷史原因,就相對偏弱。
如果說1-2月有春節檔,3-6月有清明、五一、端午檔,7-8月暑期檔,9-10月有中秋和國慶,12月有元旦的話,11月也成為了全年全年唯一一個沒有任何法定節假日檔期加持的月份。從歷史數據來看,近年來11月大盤基本都在20-35億左右,也基本都排在倒數幾位。
而今年的11月大盤,大概率會跌破20億大關,甚至下探到15億左右的票房成績,成為2013年以來最低的11月大盤成績。
從歷史數據也能看出,11月的票房種子選手,基本都來自於好萊塢大片,這其中以11月初上映的超英大片以及感恩節檔期的迪士尼動畫片為主。而國產片方面,伴隨著2013年春節檔崛起,原本11月末就開啟的賀歲檔時間後移至12月中旬,也導致了11月國產片整體的缺席,近年來除了黑馬影片《無名之輩》之外,再無一入榜案例。
第二,則是因為疫情原因導致了好萊塢電影集體缺席。
當然沒有進口片不代表真的一部進口片都不會引進,而是意味著以好萊塢為首的分帳大片的缺席,雖然包括《瘋狂原始人2》《怪物獵人》《心靈奇旅》等部分影片將在未來兩個月內引進,但是整體對大盤影響並不大。
雖然從2017年開始,小國別買斷批片票房開始崛起。但是隨著市場的成熟,批片尤其是非英語批片,依舊是內地影市的小眾,在進口片票房佔比中不足20%,放在整個大盤中更是僅有5%左右的體量。
進口片票房的重任,依舊得由能獲得準同步待遇的好萊塢分帳大片來扛。恰巧的是,通常11月開始也是好萊塢分帳片的一個高潮。伴隨著8月初好萊塢暑期檔的結束,北美檔期會迎來以恐怖B級為主的2-3個月的一個冷檔期,一直到11月初重新迎來持續2個月的大片潮。近年來11月的第一個周末都會有漫威大片公映,也正因此,每年11月至少2-3部擁有3-5億量級起的好萊塢分帳大片獲得同步待遇,也就基本保證了11月的基本盤,哪怕國產片不定檔,也基本都能保證單月30億左右的票房輸出。
而今年好萊塢影片的缺席,也讓市場缺少了頂梁柱。這頂梁柱,國產片能扛起來嗎?
國產片為何不敢扛起大盤重任?
目前階段,國產片很難在冷檔期扛起大盤,以下兩點主要原因。
第一點就是目前國產片的庫存較為稀缺。
雖然每年都有上千部的國產片被製作出來,但是真正能在院線公映,並且能取得至少一千萬票房成績的國產片,每年僅有100部左右。而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大量的劇組停滯,尤其是中小公司主控的中小投資影片都別切斷了進度,不少大公司也都削減了製片預算,把預算儘量向頭部項目傾斜,也導致了片源的缺乏,這或許會在2021-2022年的電影市場中出現比較明顯的反應。
但以上說的並不是主要問題,雖然國產片片源較為稀缺,但是要在近兩個月,每周選1-2部至少具有1-2億以上票房量級的影片公映,還是綽綽有餘的。至於為什麼不定檔,則是因為絕大多數片商對於檔期的迷信。
一邊是誕生過無數10億+、20億+甚至30億+的節假日檔期,一邊是只有進口片和幾千萬國產片案例的冷檔期,在對比進行檔期排練預演之後,絕大多數片方或許都會選擇前者,畢竟如果「劍走偏鋒」地選擇在冷檔期上,如果票房成績好自然皆大歡喜,如果票房成績不好,那必定得是宣發來背這個鍋。
不僅僅是針對11月,在每年的大檔期之間的冷檔期階段,例如春節前2-3周、3-4月、6月、9月以及10月中下旬到12月初。在這些階段基本沒有中大體量的國產片公映,如果能夠碰到好萊塢分帳片公映,那麼還會有不錯的單周/單日票房產出,而如果恰巧沒有,那麼就會產生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票房低谷。
對於國產片來說,如此也陷入了冷檔期沒有成功案例,沒有成功案例就更不敢來的惡性循環。寧願扎堆去大檔期,花高昂的宣發費用,最後賠本,也不願意去冷檔期一試。這也是目前大多數片方不願踏出的舒適區。
2019年,進口片最後的輝煌
自1994年,內地影市實行院線改革以來,進口片一直在內地大盤保持著較高的佔比,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進口片票房長年都保持著至少45%以上的全年大盤份額,甚至在個別年份能夠超過50%。我們也總結整理了近幾年的進口片佔大盤票房的份額。
而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顯然進口片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內地票房前景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2019年對於好萊塢來說,更是崩盤的一年。從暑期檔結束後的9月到12月,四個月間,竟然沒有一部好萊塢真人電影票房突破4億。作為好萊塢傳統強勢的檔期,這個成績很難讓人滿意。一般來說,9月與11月,向來都是好萊塢電影扎堆上映的月份,而今年這兩個月份的月票房冠軍,也都被國產片搶走,如此斷崖式的表現,不得不令好萊塢片商有所警覺。
而在進口片同比下跌的過程中,國產片的進步仍然不夠明顯,雖然在國產片四大檔期,近年誕生了不少10億+的票房出色之作,但是在冷檔期,好萊塢電影的票房暴跌,並沒有讓同檔期的國產片起勢,也造成了2019年票房大盤冷熱不均現象進一步惡化。
而進入2020年後,疫情也加速了內地大盤的冷熱不均。如果說7-9月期間較為低迷的大盤還可以用上座率限制來解釋的話,史上第二高國慶檔與近7年票房最低11月的組合僅僅相差20天,極為尷尬。
可以預想到,進口片持續缺席,國產片不敢定檔的現狀在未來半年內依然會長期存在,即便11月過去,這種現象在明年1月、3月-6月之間還會再次重新上演。
就連在復工初期擔當救市重任的好萊塢經典重映,也沒了影子。8月28日內地公映的《盜夢空間》,也稱為了最後一部好萊塢重映大片。雖然在9月初曾有《阿凡達》有望定檔9月18日的消息傳出,但是這也是復映片在內地的最後一次。之前曾經有過重映消息的《阿凡達》《鐵達尼號》《指環王》三部曲均沒有了聲音。
如果電影局能夠恢復與好萊塢五大目前的商談,儲備一批好萊塢經典影片「存貨」用來過冬,每周上映1-2部,哪怕平均每部只有8000萬-1億左右的量級,也能夠至少保證大盤維持4000萬以上的運作,讓大盤在良性狀態下過度到熱檔期。
從目前賀歲檔多部強片匯聚的盛況來看,年內衝擊200億的目標不難實現,但是在大盤活躍之前,能堅持下來的影院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