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今年9月或許是一個相對尷尬的檔期。8月救市大片《八佰》掀起的票房熱度已經逐漸下降,國產IP電影將注意力放在了10月國慶檔,其間的9月只能由新老進口片填滿。
根據貓眼數據顯示,目前9月份已經有33部電影定檔,其中國產片25部,進口片僅有8部。但是電影數量多,並不意味著觀眾觀影選擇多。國產片中,大體量影片並不多,除開定檔9月30日直奔國慶檔而去的《奪冠》與《急先鋒》,9月只剩下《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通往春天的列車》《麥路人》等中小成本電影,大部分是「一日遊」影片。
相對而言,進口片陣容可看性就高得多。諾蘭新片《信條》與木村拓哉、長澤雅美主演的《假面飯店》定檔9月4日,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與日本真人漫改電影《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定檔9月11日,下旬則有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鄰裡美好的一天》和《死無對證》(義大利版《看不見的客人》)。坊間消息,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與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也將於9月重映。
實際上,9月一直都是一個相對冷淡的檔期,這個月涵蓋教師節、中秋節(偶爾會進入10月)兩個節日,但相比隨之而來的國慶檔,幾乎沒有檔期效應,對於有票房野心的國產大片沒有十足吸引力。近5年來的9月單月票房,少有突破30億元大關的情況。
而今年的9月處在影院復工的恢復期,國產市場比往年更加冷淡,無形中讓進口片有了更多空間。沒有人能預料9月的票房市場將如何,但如果9月市場保持住熱度,那麼國慶檔就將更加火熱。
在目前定檔的進口片中,最受期待的兩部大片無疑是《信條》和《花木蘭》。一部是好萊塢一線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全新作品,一部是迪士尼打造的首部華人公主的影片。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這兩部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會選擇定檔9月?
於《信條》而言,這部電影最早定檔今年7月,但疫情讓全球電影行業停擺之後,《信條》何時上映,就被海外電影市場視為影院復工的信號,希望它能帶動全球票房市場。換言之,《信條》背負的期望,就像國內電影市場之於《八佰》。
8月底,《信條》陸續在海外70個國家及地區搶先上映(英國、韓國、義大利及法國等於8月26日上映,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於8月27日上映),並於9月3日在美國部分影院上映。從《信條》海外上映時間來看,國內定檔9月4日是想最大限度實現全球同步上映,作為出品方的華納兄弟並不想因為時間差而損害中國票房。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信條》的海外開局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火熱。如該片在韓國上映時,上映首日即衝上票房榜首,但首映2天票房僅合人民幣214萬元。截至記者成稿之日,《信條》美國本土票房尚未出現具體數據,但是亞太地區、歐洲、中東和非洲等國際票房累計5360萬美元。國內市場的儘早開畫,無疑是給《信條》全球票房進行提振。
而《花木蘭》定檔9月,或許也是特殊情況下的最優選擇。如果不是疫情突如其來,「花木蘭」這位迪士尼首位華人公主,本來該在2020年年初,聲勢浩大地出現在國內觀眾面前。但是黑天鵝總是不可抗力,《花木蘭》在數次撤檔後,最終宣布2020年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線播出,售價達到29.99美元(約合人民幣205元)。
雖然迪士尼官方宣布,在Disney+尚未覆蓋的市場依舊實現院線放映,但是北美地區的線上放映,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影院觀眾的熱情。如今《花木蘭》國內定檔9月11日,或許也是儘量減少美國線上放映與國內影院放映的時間差。
同時,從國內電影市場的大環境而言,雖然影院復工數量、放映場次、上座率等,依舊沒能達到去年正常水準,但是在《八佰》成功拉高票房市場整體熱度之後,進口IP大片入場也已經有了不小的發酵空間,同期還沒有國產大片擠壓票房。換句話說,9月雖冷淡,但是也有無限可能。
定檔已成定局,那麼接著可以討論的是,在這場進口片混戰裡,誰能真正收割國內票房市場?
從體量上來看,《信條》與《花木蘭》依舊是種子選手。數據顯示,《信條》的製作成本為2億—2.5億美元,是諾蘭製作成本最高的原創作品。外媒《IndieWire》推測《信條》後續的營銷活動會將影片的最終成本價推高至約3億—3.5億美元。當然,也有分析師認為,由於不用計入體育直播廣告的投放費用,宣傳成本預計會比平常要低。
目前,《信條》海外市場第一波口碑已經溢出,爛番茄指數76%,爆米花指數69,Metacritic上41家媒體評分69分,海外口碑評分並不十分令人滿意。國內觀眾對於《信條》的擔憂,不是「好不好看」,而是「看不看得明白」,諾蘭影迷早早開始進行電影相關的知識科普,希望能夠降低普通觀眾的觀影門檻。
國內媒體對《信條》的票房預計也相對保守,媒體預測其總票房平均值為5.78億元。而外媒《紐約觀察家報》估計,《信條》必須賺到4.5億—5.0億美元才能達到收支平衡點。
電影《花木蘭》的成本為2億美元,這在迪士尼的真人童話電影中體量並不小。事實上,《花木蘭》也是目前最有希望為迪士尼真人童話電影打一場翻身仗的大將。
一直以來,相比席捲全球票房的漫威超英電影、迪士尼皮克斯的精品動畫,迪士尼真人童話電影在國內並不算如魚得水。自2010年至今,迪士尼在國內上映了約10部真人童話電影,包括真人版《美女與野獸》《獅子王》《阿拉丁》《小飛象》等,但是國內票房與海外票房始終存在差距,如全球票房12.64億美元的《美女與野獸》,在國內的票房尚未超過6億元人民幣。
《花木蘭》作為國內市場IP認知度與觀眾好感度最高的迪士尼公主,又有劉亦菲、鞏俐、甄子丹等明星出演,或許有可能為迪士尼真人童話打開一個新局面。
但除了這兩部進口IP大片,9月其他進口片能夠釋放的票房熱度或許有限。《假面飯店》雖然擁有木村拓哉、長澤雅美等國內認知度與粉絲基礎極大的一線明星,但日本明星曆來在國內市場的票房轉化力都不是很高。如新垣結衣、永山瑛太主演的《戀愛迴旋》,綾瀨遙主演的《今夜在浪漫劇場》等,都反響一般。
作為漫改電影,雖然《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的動漫作品,一直是B站的霸權番,但是漫改受眾有限,能夠撬動的票房更加有限。
索尼與騰訊影業出品的《鄰裡美好的一天》,雖然由湯姆·漢克斯主演,但是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傳記片,國內觀眾或許很難產生共情。《死無對證》作為《看不見的客人》的義大利版本,能否成功取決於——重複講一個故事,能講出多少新花樣。
現階段,雖然《八佰》讓國內電影市場熱度快速攀升,但是國產片真正的戰場依舊是國慶檔,隨著《急先鋒》也進入國慶大潮,今年的國慶檔與春節檔頭部陣容只差了一部《唐人街探案3》。而9月是一個過渡期,《信條》與《花木蘭》身先士卒,看看那個由進口片帶動大盤的時代會不會重新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