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音樂商業趨勢是數字專輯+粉絲經濟。因而國內的偶像產業更有可能變成「通過MV/綜藝/網劇展現團體及個人魅力→穩固粉絲+吸引新粉增加數字銷量+視頻平臺增加MV點擊量+經紀公司與流媒體音樂平臺分成」。
總結來說,韓系偶像市場邏輯裡的「打歌」,目前來說並不符合中國國情。
除了沒有打歌舞臺,中國也沒有很多適合愛豆上的綜藝。韓國愛豆回歸活動之後除了打歌無非就是上綜藝多露臉,因為這是熱度所需。韓國有類似於《一周偶像》這種專門為愛豆打造,可以給愛豆顯露個人特色(這簡直吸粉專用)的綜藝。國內眼下最缺這類綜藝,放眼望去除了《快樂大本營》有類似性之外,找不出第二個了。
沒有綜藝還能有團綜,但是團綜的播放平臺又是一項難題。地面有線臺的播放難度大,直接放在網絡平臺播出,並不一定能吸引除了粉絲以外的路人,這也就代表粉絲群體無法擴大,然後結果就是「團糊」了。
韓國的偶像行業擁有極為標準的流程,回歸→打歌→上綜藝→圈粉→再回歸。中國的造星體系沒有韓國來的健全,並沒有大環境供團體紅得持久。沒有打歌節目,沒有分數核算機制,甚至沒有正規的頒獎禮,這些因素會直接導致大眾對偶像的定位模糊,觀眾的偶像審美難以提升。沒有國民度,光靠飯圈追星女孩爬牆的熱度,是很難帶動偶像時代在中國發展的。
《偶像練習生》的模板來自韓國,這種韓國練習生模式首當其衝吸引的就是關注韓圈的粉絲,而這些粉絲是了解韓國造星模式的,對節目有一定代入感。先撇開版權問題不談,要在一個行業裡建立一個屬於本國國情的商業模式,一開始借鑑或是照搬他國的優秀模式的做法是極為正常的。
愛奇藝用《中國有嘻哈》開了先河,《偶像練習生》更像是塊敲門磚,敲開中國偶像市場的大門。《偶像練習生》無論能否成功打開中國偶像市場的大門還未可知,但起碼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影視指北
點擊下方藍字,查看近期熱文。
影談 |《伯德小姐》:誰的青春不是一地雞毛
影談 |《奇蹟男孩》:真·雞湯&真·俗套&真·暖心
觀察 | 塑料姐妹花還是情比金堅?明星間的友誼全靠猜啊
劇說 | 新版《尋秦記》:千萬別拿它跟古天樂版比,比不了!
影談 |《神秘巨星》:在實現夢想的時候,記得感謝力挺你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