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今年春節檔有兩部「系列電影」上映。一個是《捉妖記2》,另一個就是《唐人街探案2》。
在春節檔預售票房不斷火熱攀升的前提下,兩部電影的預售票房,也是拿下了同期上映的6部影片中的前兩位。
《捉妖記》系列電影主演井柏然已經籤下《捉妖記3》的片約,《唐人街檔案》系列電影導演陳思成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想要打造屬於中國的唐探系列。國產電影在第一部成功的基礎上,紛紛像好萊塢學習,試圖打造屬於自己的電影王國。
來看看國產系列電影在品牌化的道路上,都做了哪些嘗試吧~
徐崢「囧」系列
《人在囧途》:徐崢典型的演而優則導的電影人。
作為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演員,在電視上曾塑造過多個諸如《春光燦爛豬八戒》中的豬八戒、《李衛當官》中的李衛等經典形象。後來轉戰電影市場,出演了《愛情呼叫轉移》大獲成功,而後出演的《人在囧途》獲得了極大的關注。
也源於此,徐崢開始以「囧」為核心理念,創造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作品《泰囧》。
《泰囧》:在2012年,《泰囧》橫空出世,以總票房12.69億奪得亞洲電影大獎「亞洲最高票房」。
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電影。
該部影片的巨大成功,讓中國觀眾看到了除周星馳、馮小剛等喜劇大師之外,完全新奇的喜劇模式。
該影片不僅拿下驚人的票房,還拉動了泰國的旅遊業,也因此徐崢成為首位受到泰國總理接見的中國導演。
《港囧》:2015年,徐崢的第二部作品《港囧》問世,內地票房破16億,北美票房130萬美元。
「囧」系列影片,確實是在商業上取得了絕大的成功,這也使得內地導演看到了系列電影的巨大商機。
彭浩翔《志明與春嬌》系列
《志明與春嬌》:彭浩翔導演在2010年拍了《志明與春嬌》,餘文樂和楊千嬅在片中飾演的志明與春嬌之間的愛情故事,成為無數年輕男女的愛情良藥。
該片獲得廣泛的讚譽,把港式愛情展現出來,贏得許多人的喜愛。
他也憑藉該片拿下第30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和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
該影片的巨大成功,讓彭浩翔導演抓住了年輕男女對愛情剛性內需的情感需求,於是將該影片拍成了系列作品,用以來展現一對男女在不同的年齡和感情階段,面對生活和愛人的不同感受和方法。
《春嬌與志明》:在2012年《春嬌與志明》上映,該影片將女主角楊千嬅送上了第3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寶座,並拿下70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收入。
《春嬌救志明》:2017該系列電影第三部《春嬌救志明》上映,上映期間拿下1.65億票房收入。對與這樣的小成本港式愛情影片,票房收入也是較為不錯的成績。
徐克「狄仁傑「系列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2010年,徐克導演執導《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獲得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中國內地於2010年9月29日公映,連續三周拿下票房冠軍,內地票房為3億,創造了劉德華和徐克在內地的票房紀錄,並讓「無冕影后」劉嘉玲首次摘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徐克也憑藉此片,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2013年徐克導演的狄仁傑系列第二部作品《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上映,該影片在內地取得6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
只不過相較於第一部的演員陣容,這次可以說是大換血。
劉德華、李冰冰等重量級大腕兒已不在演員列表,取而代之的是趙又廷、馮紹峰、林更新、楊穎等新生代演員代表。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徐克導演狄仁傑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據悉將於今年上映。
演員陣容方面,除了第二部主創人員中楊穎將被新晉金馬影后馬思純代替,其餘保留了如趙又廷、馮紹峰、林更新、劉嘉玲等主創。
票房如何,還需市場進行檢驗。
除了以上這三部票房口碑雙佳的華語系列電影。還有像《捉妖記》在當年創下華語影片票房歷史的系列電影,以及擁有良好口碑和成功票房的《唐人街探案》系列。
無論影片在商業上,或者藝術上取得怎樣大的成就,都脫離不開藝術作品服務於大眾的現實追求。中國導演在電影品牌化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創新,對於創作者和觀眾都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品牌化是華語影片不斷向好萊塢影片的學習和借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藝術創作都要專注於人、專注於觀眾,而不能僅僅專注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