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世界名著與經典文學-《牛虻》

2021-01-09 譯心一譯

【譯本推薦】

《牛虻》(The Gadfly)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於1895年完成創作的一部小說,於1987年在英國倫敦第一次出版,該書描寫了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一生。目前該作品以慶學先大師(灕江出版社)的譯作得到較多人的認可,各譯本出版情況如下:

出版時間-出版社-譯者

195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李良民

1994年,西北大學出版社,亞賢

1995年,譯林出版社古緒滿

1995年,上海譯文出版社,蔡慧

2002年,學林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劉鳳鶯

2004年,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賀廣賢

2005年,灕江出版社,慶學先

2005年,中國致公出版,社成巍

2006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彭恩

2008年,譯林出版社,李平

2008年,上海三聯,馬亞靜

201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蔡慧

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祁阿紅

2014年,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黃芳

2016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劉婷婷

2016年,群言出版社,李淼

50年代被翻譯成中文的《牛虻》由於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譯者對譯本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寫,改寫的原因與當時的意識形態、詩學和贊助人有著密切的關聯。幾十年以後,慶學先先生重新翻譯了《牛虻》,回歸為忠實原文。

小說簡介

《牛虻》講述了青年亞瑟因少不更事而洩露組織秘密,挨了心愛的女友瓊瑪一記耳光,無比奧喪.接著,他又得知自己竟是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製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十三年後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義大利的自由而戰的鬥士,歸來,意味著他此生再無安寧。最後,為了理想,牛虻割捨了愛情和親情,也捨棄了深受他的綺達,含笑走向刑場。

有感而發

《牛虻》因講革命和歌頌愛國情操的書籍在西方不太受待見,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對我們仍舊產生巨大的影響,該作品令人心弦激動,是因為在亞瑟(即牛虻)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在理想、信仰、愛情等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正如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理想:故事的主人公亞瑟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曾經天真地人為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泰尼裡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後來,他成為一個為義大利的自由而戰的鬥士,一名堅定的革命者。

信仰:在比薩賓查大學時,亞瑟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裡常常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而且他非常崇敬蒙泰尼裡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但是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竟然是蒙泰尼裡的私生子,並且發現主教蒙泰尼裡一直在欺騙他,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並讓亞瑟一改之前的虔誠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正如書中所言:「他憎恨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他認為「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

愛情:由於疏忽,亞瑟在懺悔時不小心洩露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結果內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打向他;十三年後牛虻再次回國,他們兩人再次相愛;還有第一次因感情和親情方面的一連串的打擊,牛虻偽造投海自盡的假死以及後來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時由於蒙泰裡尼站在面前猶豫沒有開槍被捕,最後被真實的殺死。

形象:文章開頭先講亞瑟像十六世紀肖像畫裡的義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出逃南美洲後,牛虻的形象則成了跛腳,左手缺二指。

心理:蒙泰尼裡在上帝和兒子之間,處死兒子的那一刻他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在兒子死後,他又深陷在對與錯的糾纏中,無盡痛苦,最終死在痛苦交加之中。

作者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傳奇人物的故事,不可否認的是: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裡,都有可能存在著衝突,而面對各種無法預測的衝突之時,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是激化矛盾?還是互相妥協?

《牛虻》內容節選

Part 1 Chapter 1

第一部第一章

1、

Arthur sat in the library of 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Pisa, looking through a pile of manuscript sermons. It was a hot evening in June, and the windows stood wide open, with the shutters half closed for coolness. The Father Director, Canon Montanelli, paused a moment in his writing to glance lovingly at the black head bent over the papers.

亞瑟坐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裡,瀏覽著一堆布道手稿。這是六月的一個炎熱的晚上,窗戶全都敞開,百葉窗卻是半掩著,為的是有些涼意。神學院院長蒙泰尼裡神父停下筆來,慈祥地望著埋在手稿裡的那一頭黑髮。

2、

"Can't you find it, carino? Never mind; I must rewrite the passage. Possibly it has got torn up, and I have kept you all this time for nothing."

「Carino,找不到嗎?沒關係的,那一節我就重寫一遍。可能是被撕掉了,讓你白忙了這麼長的時間。」

3、

Montanelli's voice was rather low, but full and resonant, with a silvery purity of tone that gave to his speech a peculiar charm. It was the voice of a born orator, rich in possible modulations. When he spoke to Arthur its note was always that of a caress.

蒙泰尼裡的聲音低沉而渾厚,悅耳的音色給他的話語增添了一種特殊的魅力。一位天生的演說家才會具備這種抑揚頓挫的聲音。他在跟亞瑟說話時,語調中總是含著一種愛意。

4、

"No, Padre, I must find it; I'm sure you put it here. You will never make it the same by rewriting."

「不,Pader,我一定要找到它。我敢肯定您是放在這裡的。再寫一遍,不可能和以前的一模一樣。」

5、

Montanelli went on with his work. A sleepy cockchafer hummed drowsily outside the window, and the long, melancholy call of a fruitseller echoed down the street: "Fragola! fragola!"

蒙泰尼裡繼續伏案工作。一隻昏昏欲睡的金龜子停在窗外,正在那裡無精打採地鳴叫。「草莓!草莓!」水果小販的叫賣聲從街道那頭傳來,悠長而又悽涼。

6、

"'On the Healing of the Leper'; here it is." Arthur came across the room with the velvet tread that always exasperated the good folk at home. He was a slender little creature, more like an Italian in a sixteenth-century portrait than a middle-class English lad of the thirties. From the long eyebrows and sensitive mouth to the small hands and feet,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too much chiseled, overdelicate. Sitting still, he might have been taken for a very pretty girl masquerading in male attire; but when he moved, his lithe agility suggested a tame panther without the claws.

「《麻風病人的治療》,就在這裡。」亞瑟從房間那邊走過來,他那輕盈的步伐總讓他的家人感到惱火。他長的又瘦又小,不像是三十年代的一位英國中產階級青年,更像是一幅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一位義大利人。從長長的眉毛、敏感的嘴唇到小巧的手腳,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顯得過於精緻,太弱不禁風了。要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會誤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女孩,長的楚楚動人。但是在他走動的時候,他那輕盈而又敏捷的體態使人想到一隻馴服的豹子,已經沒有了利爪。

《牛虻》美句隨手摘

1、要為理想生活,而不是沉溺於夢想之中。

2、假如老是緊勒韁繩,最馴良的馬也會踢人。

3、回憶可怕的往事,有害無益。

4、刻毒一旦過了頭,也就變得枯燥了。

5、你是我眼裡的光明,你是我心中的希望。

6、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有了某種深刻的體會,那它實際上就約束了你。如果你沒有某種體會,那什麼也約束不了你

相關焦點

  • 《世界文學名著經典電影100部》(24DVD)
  • 世界文學名著百部
    當我們飽覽世界大師筆下的經典,一幕一幕,仿佛在歷經別樣的異域風情。01重溫世界名著魅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曾說:閱讀世界文學名著就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捷徑。 02值得多讀、收藏的文學名著世界名著讀一遍有一遍的感悟,每一個情節都在不同的經歷之後愈發不可磨滅,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也突然會在某一天有所領悟,這大概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
  • 《牛虻》前世今生:從不見經傳到經典小說
    鳳凰衛視2月20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中蘇關係的特殊性,蘇俄文學成為中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主體,不過在蘇俄文學獨佔鰲頭的局面下,一部英國小說卻成為了人們追捧的暢銷書,這就是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
  • 《牛虻》伏尼契
    長篇小說《牛虻》是英國女作家艾·麗·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說自1897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 100本世界名著與經典文學-《白鯨》
    目前該作品以成時大師(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譯作得到較多人的認可,各譯本出版情況如下:出版時間-出版社-譯者1984年,志文,葉晉庸1997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周叔蘋1997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姬旭升1998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盧匡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姬旭升200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成時
  • 政治運動中的《牛虻》
    在1957年3月27日的《文匯報》上,李俍民撰寫了《奇特的刪節法——對〈牛虻〉刪節本的意見之一》,以原書第二卷第九章中牛虻和瓊瑪關於暴力革命的對話為例,批評出版社採取一種「電影剪接式的方法」,將兩段話拼接到一起,中間刪除了瓊瑪對使用暴力可能成為危險習慣的論述。他認為這反映了對古典名著的不尊重,即使是出於保持思想正確性的目的,刪除這些內容,而不刪除上下文中同樣不夠正確的其他對話,也顯得缺乏統一標準。
  • 《牛虻》在中國的流行與誤讀(完整版)
    再度流行1978年4月,為緩解「文革」禁錮導致的嚴重書荒,國家出版局調撥了印製《毛澤東選集》的專用儲備紙張,重印了三十五種經典文學名著,含外國古典文學十六種,《牛虻》也在其中。「文革」期間新譯的外國文學均為內部發行的「黃皮書」,號稱供批判使用,普通讀者無權購買。
  • 《牛虻》《斯巴達克思》……不該忘卻的百年李俍民
    我的頭腦裡立馬出現少年時讀《牛虻》《斯巴達克思》的情景。這可是人們不會輕易忘記的世界名著啊!譯者就是李俍民。 此後,李俍民花大力翻譯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巴若夫的系列作品,共出版了二十四本專集,最後一本是斯科林諾撰寫的評論集《論巴若夫的傳說》。當兒童文學老作家孫毅把這套譯著拿給我時,深情地說這是我的老朋友李俍民的舊譯,當年是一版再版,甚至三版四版,時下恐怕找不到了,如能重印出來,讓現在的小朋友閱讀該有多好啊!這套叢書包括《金頭髮》《會跳舞的火焰姑娘》等。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俄國的許多名著是世界文學的偉大財富,毛姆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狄更斯和巴爾扎克,是史上四大小說家; 馬爾克斯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史上最好的小說;紀德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學的天神;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鹽》是史上最好的短篇之一;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都相信契訶夫是20
  • 兒童名著啟蒙書、臺灣小牛頓壓軸之作《寫給孩子的世界文學名著》開團
    在大陸,可能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寫給孩子的世界文學名著·漫畫版》這套書,但在臺灣,它卻已經暢銷了20餘年,幫助無數孩子進行名著啟蒙,愛上名著。而這麼受歡迎的書,正是由大名鼎鼎的臺灣牛頓出版社打造的,更是它旗下品牌小牛頓系列的壓軸之作,非常經典。
  • 夜讀|革命英雄主義巨著《牛虻》跟紐約有什麼關係?
    《牛虻》作者與紐約?看上去像是個風馬牛無釐頭的話題。革命英雄主義的巨著《牛虻》跟世界資本主義的紐約能有什麼關係呢?的確有關係。而且《牛虻》作者伏尼契後半生的時間都在紐約度過。特別是,她的遺言表示要將她的骨灰撒到曼哈頓的中央公園……
  • 保爾把牛虻介紹給中國
    從保爾那裡發現牛虻,愛屋及烏,這也是當時中國讀者共同的認知路徑,包括《牛虻》的第一位中譯者李俍民。他在晚年撰寫的《關於翻譯〈牛虻〉的一些回憶》(發表於1978年8月10日《解放日報》)中,自述在中學時讀到梅益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受感動,並對書中幾次提及的一位名叫牛虻的人物頗為好奇。此後,李俍民開始自學俄語,立志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最大的願望就是把《牛虻》譯介到中國。
  • 【名著選讀】伏尼契《牛虻》
    點擊箭頭所指的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外國文學名著《牛虻》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
  • 讀世界名著,不如看名著改編電影(2)
    考察世界電影的發展軌跡,您會發現,從電影誕生之初,便從文學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
  • 應該如何讓孩子更懂文學?去閱讀世界十大名著
    莫言曾經說過,閱讀了世界十大名著,猶如擁有了財富。相對現在的時代,我們除了要讓孩子讀國內的名著外,那還應當把眼光放長眼一點,了解一下世界名著。我們都亂箭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是隨著時光遷徙,一些作品消逝了,而一些著作變得不朽。
  • 《世界名著大師課·法國卷》:跟隨名家重新認識經典名著
    文:讀閱評說「也許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樣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獨一無二的玫瑰。」這句話相信許多人都聽過,甚至有些情侶會用它來表達自己對愛人的深切感情。這句話出自1943年出版的經典作品《小王子》。自問世以來,《小王子》已被譯為一百多種文字,多次再版,經久不衰。
  • 《牛虻》這本小說,為何在蘇聯和在我國這麼火,卻在歐美頗受冷遇
    今天我們要說的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經典作品《牛虻》。對我國很多人來說,《牛虻》這個名字並不陌生。1953年,《牛虻》中文版上市的時候,三個月就賣出了50萬本,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在蘇聯,這本書出版了74次,被翻譯成18種蘇聯民族文字,又翻拍成電影,引起巨大反響。不過,同樣是這本書,在英國和美國的文學界,不僅沒激起什麼水花,甚至還得到不少負面評價。
  • 《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文學與音樂的天作之合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多部殿堂級中外文學經典,從西方經典戲劇、小說,到中國古典詩詞曲賦,配以改編自以上文學經典的「有故事的音樂」——《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日前新書發布。
  • 100本世界經典名著-《傲慢與偏見》
    【名著概要】:《傲慢與偏見》於1813年問世,小說的作者是來自英國的簡·奧斯汀,她在小說中運用喜劇的手法表達對生活的嚴肅批評。本書描寫中產階級男女的愛情與婚姻,探索女主人公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心理過程,女主人公和達西的婚姻是作者頌揚的「為天下有情人樹立一個榜樣」的幸福婚姻。
  • 讀名著到底在讀什麼?從這3方面入手,無障礙走進經典的文學世界
    冠以名著頭銜的小說,按理來講應該是百裡挑一的經典。但事實上,很多人往往興致勃勃地翻開名著,然後就沒有了然後。放棄閱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冗長而相似,傻傻分不清的名字,比如遙遠而複雜,看起來一頭霧水的背景。再比如,與流行小說相比過於緩慢的故事節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