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裡面的店鋪,主要經營紀念品,二樓是老字號東來順涮肉
前門大街的冰糖葫蘆 天下第一好吃
張雪薇身後是中國第一瓶二鍋頭的誕生地
慶豐包子鋪的炒肝 我吃著不怎麼樣
我小時候吃過的一家店,那時候吃個肯德基,是件牛逼的事情
泉州辦公室內
拍攝現場,拍完這場戲,準備吃道具
泉州西街,專程為了吃小吃而來
海南三亞,遺憾的是沒吃到滿意的椰子雞火鍋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說的是火鍋。
熊熊烈火燒出天下美味,滾滾沸水煮盡人間佳餚。
——說的也是火鍋。
可是,這兩個火鍋,卻是大不相同的火鍋。同為火鍋,各懷千秋。
我太太張雪薇前天剛剛吃過肉骨茶,昨天吃的烤肉,今天輪到火鍋了。火鍋在我家餐桌上,屬於被翻牌最多的一種美食。而我太太最鍾愛的,就是火鍋,她吃過的火鍋,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找她點評火鍋,猶如萬「鍋」來朝。
火鍋的形式千奇百種。
四川重慶習慣叫火鍋,廣東一帶叫做打邊爐,寧夏直接稱作鍋子,浙江地區叫做暖鍋,北京則稱為涮鍋。日本則把火鍋壽喜鍋,把烤肉稱作壽喜燒。鍋,是煮火鍋的意思。燒,是燒烤肉的意思。那麼「壽喜」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問過幾個日本人,他們也說不清楚。我又問過一些中國學者,他們只聽過壽喜燒和壽喜鍋,單獨提取「壽喜」,一時間難以解釋清楚。
我曾經有一年春節,回老家過年,回京時經過新城縣城,在一家人的門口看到過這樣的對聯:今日壽喜年年有,明朝福祿歲歲長。意思中蘊藏著對美好的嚮往,可見「壽喜」是一個吉利的詞語。我還認識一名廈門寫小說的青年女作家,她認為,「壽喜」兩個字應該是「受洗」的諧音。基督教中兩大聖禮中的一個就是:洗禮節。意思是當一個人聽到以後,明白了聖經中的道理,願意去過新的生活,離開過去不好的行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為他個人的主和救世主的時候,就會受洗。
這是一種儀式,也是在神和人面前的一種宣告。
我覺得她有點過度解讀了,就像她看電視劇一樣,提出的很多觀點,讓原作者都汗顏,直稱:我寫的有這麼深刻嗎?我當初怎麼沒想到啊?!
為此,我專門去泉州師範學院的圖書館,翻到了一本《日本小歷史》的日本小書。書中記載,由於佛教、神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西元765年,天武天皇禁止人民食用獸肉。在德川幕府時期,一般不食用牛肉,除了生病進補或是因為有了值得慶祝的日子而吃的飯,稱為壽喜燒(有點類似於為了慶祝某件事情而吃紅豆飯一樣)當時的壽喜燒的食材是雞肉,所以又叫雞素燒。直到明治時代,東京開始出現「牛窩」,被認為是文明開化的代表料理。壽喜燒因為把食物放在火上燒,而得名。
那麼把水放在鍋裡用水煮的食物,就被稱為了壽喜鍋。
不過,在日本吃壽喜鍋有一種規定,不能在有祭祀祖先或神像的房間內吃。那樣會被認為對祖先和神明的不敬。
張雪薇有一度十分熱衷於重慶火鍋。
重慶的火鍋吃的是牛油底,大量牛油才能把花椒、辣椒等香辛料的香辣味封存起來,再兌上燉牛肉的高湯,原油化原湯,在煮火鍋時,與會食材激發出特別複雜的味道——嗆辣而醇厚的味道。重慶火鍋,鴨血、鵝腸都不及毛肚。在重慶火鍋的演變下,又出現了串串香,也有人稱串串香是小火鍋。不僅重慶,全國各地都有。我吃過幾次串串香,和牛油火鍋比起來,味道稍遜,不夠渾厚。因為價格便宜,還是很受歡迎的。
我記憶中第一次吃重慶火鍋,是在老家的小街道上。那時候街頭巷角多是北方涮肉,還少見重慶火鍋。團結路中醫院旁邊的門店,新開了一家重慶火鍋,我、張威和楊貴良師傅一起,在那吃了一次。只記得湯底麻辣無比(那時候的鍋底是水油鍋底,水多油少。直到水煮魚的出現,才顛覆了我對飲食的概念,居然用整盆的油泡著魚,上面還飄滿辣椒。開始的時候,我家去吃水煮魚,都會把盆子裡的辣椒撈出來,打包帶走),對於我們不經常吃辣的北方人來講,簡直就是煎熬。那天,我喝醉了。好像醉倒了桌子下面。
張雪薇是吃火鍋的行家,她認為重慶火鍋縱然好吃,但是不如老北京的火鍋地道。雖然不是一類,但是,她更喜歡北京老火鍋的古早味兒。銅鍋涮肉是老北京地道的火鍋吃法,它對器具和食材的選用非常講究:銅鍋、清水、涮鮮羊。吃起來很純。湯底裡都是清水,頂多放一點蔥姜。羊肉卷都是現切的,不能是速凍的,用筷子一提溜,變色後撈出。蘸著芝麻醬,再來點鹹鮮回甜的豆腐乳汁與蔥花香菜,幹炸辣椒,一口糖蒜一口羊肉,酸甜鹹鮮辣嗆在口中交錯又不互相搶味兒,真是絕了。
那年我和張雪薇從北京到泉州,離開北京最後吃的就是涮羊肉。我們本來去東四十條吃六條涮肉的,因為沒排上號,又溜達到前門大街,在大柵欄裡,二樓,有一家東來順的老店。到了門口,張雪薇遲遲不上樓。我問她什麼情況,她說,吃東來順的都是外地人,吃的是老字號。你這一個北京串子,帶我去吃東來順,是不是有點不太講究。得咧,我當即決定,回老家吃楊福涮肉。北京到我們老家60多公裡,比從西城到東城還近。楊福涮肉在街裡,是家老店,號稱三不沾,意思是它店裡的芝麻醬,一不沾碗,二不沾筷子,三不沾牙齒。張雪薇想了想,說:那我們還是吃東來順吧,我想念它的小芝麻醬燒餅了。
論芝麻醬燒餅配銅鍋,我個人覺得北京回民營的最好,可惜那些是臨時建築,用苫布搭成的窩棚,後來都被拆掉了。而回民營涮肉,最終也成了北京吃貨們腦子裡的一個念想,嘴裡的一句油詞。
啊,回民營永遠的消失在了北京的火鍋江湖中。
廣東人稱火鍋為:打邊爐。
主要有:海鮮火鍋,粥底火鍋,豆撈火鍋,豬肚雞火鍋,丐骨火鍋和潮汕牛肉火鍋。張雪薇最喜歡潮汕牛肉火鍋,為此,我們曾經專程從泉州開車去潮汕,吃了一家牛肉火鍋。店裡只有牛肉,上面標明肉出自牛的哪個位置,下鍋後幾秒撈出。肉質鮮嫩,湯底清淡,多是菌湯和老鴨湯。
打邊爐主要指海鮮火鍋,我們在大偉茶館吃的火鍋,嚴格說就是廣式打邊爐。廣東人喜歡滋補,愛熬湯。因此,打邊爐的湯底非常講究,由雞、豬骨和海鮮熬製幾個小時熬出的高湯,再配枸杞、桂圓肉、黨參、玉竹、淮山等各種藥材和調味品,製成的鍋底營養豐富,極為滋補,老少鹹宜。鍋內常下入的食材有:大閘蟹、藍尾蝦、花甲螺、琵琶蝦、八爪魚。墨魚、鮮魚片,除此之外還有潮汕丸子、金針菇、牛肉片、豬腰、生菜等。大偉茶館的火鍋就是從潮汕學會來的,老駱為了這個火鍋,專程跑了一趟潮汕。火鍋原料,食材,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潮汕人吃閘蟹,老駱喜歡用海蟹——三點蟹或者紅膏蟹。蝦則選用泉州至臺灣海峽最好的九節蝦。
張雪薇對於打邊爐,最難以忘懷的是在拍攝電影《今夕》的時候,因為劇中涉及大量做飯橋段,劇組冰櫃準備了足足一柜子海鮮。拍攝完,劇組主創留在置景棚裡,打開火鍋爐子,開會大開朵頤,東星斑、帝王蟹、海星、八斤的澳洲龍蝦張雪薇一個人就吃掉了。還有一條50多斤的龍膽魚,那條魚是我吃過的最大的龍膽魚了。
張雪薇還鍾情小肥羊和山東肥牛火鍋。可惜,上次我們一起去吃了小肥羊,張雪薇說,已經不是那個味道了(小肥羊上市以後,味道一路下跌,也不知道它的股票,是紅了還是綠了)。繼而,我們再也沒有去吃過。至於山東肥牛火鍋,我們在山東吃過幾次,由於它選用了30多種高級調料配比而成,口味香甜悠長,令人回味無窮。離開山東,這麼地道的山東肥牛火鍋,我們好像一次也沒有吃到過。
去年,我們因為籌備《弘一法師》的劇本,特意到杭州靈隱寺走訪,在杭州居住了幾天,本來計劃次日去紹興走一走,就回泉州。在杭州一條小巷子裡,我們吃到了一種名為:菊花暖鍋的火鍋。這種火鍋我們只在杭州吃過,別的地方,還沒發現。菊花火鍋據說起源於陶淵明,盛行於晚清宮廷,深受慈禧太后喜歡(一切火鍋,似乎都要和瓷器扯上關係,因為有傳說北京銅鍋是滿人發明的,是慈禧發揚光大的。慈禧是滿人,自然而然成了火鍋的代言人)菊花暖鍋分清湯和奶湯。除了湯底之外,最重要的是菊花。菊花要選用白色或者黃色的,不可以選用深色或者很鮮豔的顏色,否則湯會發苦。
菊花暖鍋不僅味美,也很養生,還充滿詩意。
張雪薇為此捨不得離開杭州了,足足多逗留了五天,天天吃菊花暖鍋。
如果說海南椰子雞火鍋,算是火鍋界的一股清流。
那麼湘西狗肉火鍋,就應該是火鍋節的一股泥石流了。
狗是人類的朋友,呼籲大家不要吃狗肉。如果想吃火鍋,又不知道如何選擇,那我們有機會再推介一期關於更多的火鍋食譜。
下面,把張雪薇的火鍋江湖指南分享給大家,都是我們親身嘗試過的,如假包換:
老北京銅鍋(羊肉鮮,調料正宗,味道跑不了。不要在長城腳下,南鑼鼓巷等地吃,冒牌居多)、內蒙古肥羊火鍋(味腥疝,羊尾香甜著稱,不是吃羊的骨灰級粉絲,悠著點)東北白肉火鍋(老少皆宜)山東肥牛火鍋、羊蠍子火鍋(老北京羊蠍子屬順義一帶和大柳樹環島一帶的正宗,河北保定的老城根涮肉,也有羊蠍子火鍋,古早味,讓人慾罷不能那種)四川火鍋(辣麻,辣味多過麻椒的味道)重慶火鍋(麻辣,麻椒味道至重,直到整張嘴巴麻掉,完全感受不到何為辣)魚頭火鍋(點草魚或者鯉魚即可,便宜,好吃。千島湖魚頭的就說拜拜吧,千島湖的魚又沒有居住證,就像陽澄湖大閘蟹沒有身份證一樣)串串香火鍋(學生、打工族最適宜)海鮮火鍋(廣東、泉州最好)粥底火鍋(貴州最讓人回味)豆撈火鍋(澳門豆撈和唐山豆撈還是什麼鬼豆撈,一個樣子,只是加上澳門的就提價一半,進門注意錢包)潮汕牛肉鍋火(沙茶鍋底,沾沙茶料最正宗)豬肚雞火鍋(南京走馬巷的老店最好味)丐骨火鍋(一定要點高鈣羊肉,煮起來味道才好)菌菇火鍋(青菜為主,肉食為輔)醋排骨火鍋(雖然是雲南菜,但是貴州威寧的醋排骨最佳,配以火腿、黑山羊肉,無可挑剔)滇味火鍋(香料味濃,蔬菜以薄荷、折耳根為主。北方人一般吃不習慣)三鮮火鍋(可用魚肉與豆腐同煮)八生火鍋(可以姑且稱為火鍋,但是,在閩南,這算是一道菜,一道以火鍋為菜的菜餚)。
火鍋這種美食,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除了豐富的味道和繁雜的種類之外,火鍋自身包含的文化,也是讓大家深愛其中的緣由。
火鍋,火,表示親熱,熱情。鍋,代表團圓。火鍋無論用什麼作為原料,都離不開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用料不分南北,調味不拒東西。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剛才阿陽哥又再問,什麼時候下雨,約定好了下雨喝酒,可以老天遲遲不下雨。而今天老駱帶著阿布去吃羊肉了。我和張雪薇在家吃的素火鍋,自製麻椒鍋底的。今天說到回京的話題,又開始有些不舍,不舍的一些泉州朋友。看看窗外,還是沒有一絲要下雨的意思。
文章至此,忽然不知道如何結束了。
隨手翻開書本,恰好翻到白居易的一首詩,寫的極好,摘錄在此: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小火爐就是火鍋)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不正是我的心境嗎?)
什麼時候下雨?別急,等等吧,就像老駱說的那句話。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5月12日 3:58 寫於泉州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