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倚天屠龍記》中金庸為何要安排波斯明教這段情節,僅僅是為了送聖火令嗎,是否太突兀了?確實,對於這段情節,其實在小說問世之後,就有讀者在反映這段情節的安排略顯突兀,這裡有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波斯明教來中土追查黛綺絲的下落為何會來靈蛇島?因為小說中說得清楚,此前波斯明教根本不知道金花婆婆是黛綺絲,而小說中對此也再沒說明原因。不過除去這點過渡設計牽強,對於整個小說的發展而言,這段情節的安排卻是必然的,不但讓聖火令重回中土明教,還集中解釋了小說先前對金花婆婆和小昭埋伏的所有疑問,更還牽引出了張無忌與四美的情感歸宿。
一.波斯明教無緣在靈蛇島出現,這段情節的設計確實略顯突兀。
話說張無忌在趙敏的指引下,跟隨金花婆婆來到靈蛇島,本想迎接謝遜,誰想竟與波斯明教來了一場直接的對話。最終兩次交鋒,張無忌雖拿回了中土明教失落多年的其中六枚聖火令,並練就「聖火令奇功」,但卻送走了對他一往情深的小昭,從此東西永隔。對於這段情節,向來多有讀者反映金庸先生設計牽強,略顯突兀。
正如小說所言,波斯明教之所以派遣包括十二寶樹王和風雲月三使在內的一群教眾來到中土,就是因為總教教主去世,乃是尋找聖女黛綺絲的下落而來。當然了,他們最初的想法,是為迎接黛綺絲回去繼任教主,後來知道黛綺絲已經犯了教規,才要抓她回去處以焚身極刑,以正法典。但是,這裡有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波斯教眾來中土尋找黛綺絲為何會來靈蛇島呢?而且還如此恰合時機的,就與張無忌等人同時來到靈蛇島。
小說中說得明顯,在波斯三使等人還未見到金花婆婆和謝遜之前,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金花婆婆乃是明教的護教法王「紫衫龍王」,不要說他們不知道,除去小昭,便是張無忌等人也不知。因為黛綺絲以金花婆婆的身份行走江湖,就是為了掩飾她「紫衫龍王」和總教聖女的身份,她唯一亮明過自己身份的,可能就是對胡青牛,那是為了救中毒的銀葉先生,而胡青牛當年也是死在了她的手下。因此,江湖上知道她真正的身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而就波斯明教來說,他們不僅不知道金花婆婆是明教的護教法王「紫衫龍王」,更不知道「紫衫龍王」會是他們當年派出的聖女黛綺絲。因為黛綺絲的易容術太厲害了,任誰都看不出她那一副老態龍鐘的皮囊之下,竟是盛世的容顏。若不是失明的謝遜失誤,直接提出以俘虜跟波斯明教交換被挾持的黛綺絲,波斯明教一眾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所挾持的金花婆婆竟然就是黛綺絲。不然,小昭或許還不用回波斯。
小昭道:「他們本來不知金花婆婆是誰,後來知道她是紫衫龍王了,但決計想不到紫衫龍王便是聖女黛綺絲。婆婆一番苦心,只盼能將他們騙倒。謝老爺子所提的第二個條款,卻要他們釋放聖女黛綺絲,雖是好心,可就瞞不過智慧寶樹王了。倘若他只說要他們放了金花婆婆,那就沒事。謝老爺子目不見物,自不知金花婆婆裝得多像,任誰也能瞞過。趙姑娘,你卻瞧得清清楚楚,難道便想不到麼?」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三十回》
那麼,既然先前波斯明教一眾既不知道金花婆婆是中土明教的護教法王,又不知道她就是黛綺絲,他們怎麼就會來靈蛇島?可以說,對先前的波斯明教而言,靈蛇島與他們急需尋找的聖女黛綺絲,那是一點相關也沒有,他們並沒有來靈蛇島的動機。按理說,他們到中土,也應當先到光明頂才對。畢竟他們當年就是將黛綺絲,以中華人淨善使者女兒的身份直接送上光明頂的。羽菱君個人也曾想過,這裡面有個原因,可能靈蛇島是波斯到中土水路的必經之處,但這個假設也是不成立的。因為黛綺絲當年遠居靈蛇島,就是為了躲避波斯明教的追捕,她又怎麼不會想到這一點,敢於安身這條水路之上呢?
對于波斯明教為何會來靈蛇島的原因,小說中再無解釋。也正是對此沒做交代,因而許多讀者才會認為此處情節的安排過於牽強和突兀,給人感覺,就僅是為了讓波斯明教給張無忌送聖火令一樣。但其實除去這點設計上的牽強,就整個小說故事線的發展而言,這段情節的出現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這處情節集中處理了先前所埋伏的許多問題,實現了挖坑和填坑,作用十分的明顯。
二.對整個小說而言,靈蛇島這段情節的設計非常必要且作用明顯。
首先解決的就是聖火令下落的問題。小說先前無論是寫明教高層爭教主內鬥時,還是寫陽頂天遺命時,都提到了失落多年的聖火令。聖火令不但是中土明教鎮教聖物,更是教主號令中土教眾的令符,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楊逍就是以此為理由,誰尋得聖火令誰是教主,否決掉了五散人推選新教主的建議。但聖火令下落如何,在這之前小說一直沒交代,張無忌的教主雖為眾人擁戴推選,但沒聖火令在手,難免有言之不順的不足。
此時寫出聖火令,更由張無忌之手奪回聖火令,不僅能讓張無忌明教教主的身份更加的名正言順,用之號令中土教眾團結一心,共同抗元,更能體現作為男主的光環,襯託出他對明教的傑出貢獻。因為聖火令關係到中土明教的前途命運,便是當年的一代雄主陽頂天,也並未完成找回聖火令的任務,這樣的張無忌對明教而言,就是功蓋三皇的存在。
其次處理紫衫龍王下落的問題。在這之前的情節中,我們已經知道明教原來有光明左右使和四大護教法王,當日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時,六派聽聞「白眉鷹王」殷天正和「青翼蝠王」韋一笑回援,他們還擔心假若「金毛獅王」、「紫衫龍王」和光明右使也回光明頂,會讓他們這一戰更加難打。當然他們都沒出現,我們都知道,金毛獅王謝遜遠在冰火島,而後來寫光明右使範遙時,則寫他一直潛伏在王府,當時是奉命保護汝陽王去了,但是「紫衫龍王」究竟在哪,毫無交代。
此時借謝遜和波斯明教的牽涉,寫出金花婆婆就是紫衫龍王,而紫衫龍王黛綺絲還是波斯總教聖女的身份,是為之前所埋伏的線索作了一次總的解釋。解釋了金花婆婆的咳嗽之謎,解釋了紫衫龍王為何不回光明頂護教,也解釋了金花婆婆為何一定要找到屠龍刀和倚天劍,更解釋了小昭的身份之謎。這一些,是必然要去解釋的,畢竟小說創作,說白了就是挖坑填坑,只挖不填,就是難圓其說了。
最後一個就是為了牽引出了張無忌與四美的情感歸宿,這算是此處情節背後的用意。
小說寫到這裡,張無忌身邊已出現了趙敏、周芷若、小昭和殷離四美,包括金庸先生自己在內,對於第一次讀他們故事的人,都會關心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後跟張無忌在一起的會是誰?實際上小說中這幾個篇章,也一直有涉及到這個問題,只是更多的是在寫張無忌個人的內心情感。比如他和趙敏說笑漸涉於私,突然見到小昭,不免有些羞慚又微感內疚,感覺對小昭不起,因為小昭對他更好;而看到殷離後,又想起了當日娶她的誓言,並有了實踐承諾的衝動;對於趙敏,看她奮不顧身為了他且情真意切,那是感動十分;而對於周芷若,除了一直擔心她的安危,再次見到她都難免怦然心動。當四美一齊聚在他的身邊,他竟在夢中將四人都娶了。
張無忌惕然心驚,只嚇得面青唇白。原來他適才間剛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娶了趙敏,又娶了周芷若。殷離浮腫的相貌也變得美了,和小昭一起也都嫁了自己。在白天從來不敢轉的念頭,在睡夢中忽然都成為事實,只覺得四個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捨不得和她們分離。他安慰殷離之時,腦海中依稀還存留著夢中帶來的溫馨甜意。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九回》
四個姑娘人人都好,選誰才好呢?四個一起娶,那只能是美夢。張無忌難以選擇,可是也輪不到他選擇,因為決定權在作者手中。關聯前後,這處情節實際上已經給出了四美的感情結局,就是最後誰才能跟張無忌在一起。隨著小昭遠走波斯,接下來周芷若暗奪刀劍,殺了殷離,一死一過,她倆也註定了不可能再跟張無忌在一起。因為從小說的設定來看,金庸起初的用意明顯沒想在結局復活殷離,畢竟殷離死後,張無忌他們還在荒島上生活了數月。最後跟張無忌的就只能是趙敏。
其實張無忌與趙敏的結合,才是「射鵰三部曲」的結局,這是因為當年的郭靖就是從蒙古草原而來,最終趙敏帶著張無忌去了草原,金庸先生當年寫的就是一個大輪迴的故事。他倆的結合,不但預示著漢蒙兩族一百多年大的爭鬥已成為歷史,放眼未來,更是攜帶著作者金庸先生,在現實中對漢蒙兩族永遠和好的美好祝福,深入一層更是攜帶著他對我們祖國多民族兄弟一家親的美好祝願。此處情節剛好就為此目的,作好了鋪墊。
由此可見,這處情節雖然在波斯明教出場的設計上略顯突兀,但對整個小說的發展而言,靈蛇島這段情節的設計非常必要且作用明顯。不但讓聖火令重回中土明教,凸顯了男主張無忌的偉業,還集中解釋了小說先前對金花婆婆和小昭設置的一系列疑問,更還確定了張無忌與四美的感情結局。可見,金庸先生對小說情節點和整個架構的把握,都是相當的精準和恰到好處。而對于波斯明教在為何會突然出現在靈蛇島一事,我們就只能說情節所需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