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前後殺了三萬多人,那麼胡惟庸究竟冤不冤

2021-02-13 談歷史觀古今

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開啟誅殺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胡惟庸謀反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對功臣們極度不相信,從而開啟了殘殺模式。

(胡惟庸)

那麼,朱元璋殺胡惟庸,究竟過不過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殺,冤不冤枉呢?

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來,緣於一起「雲奇事件」。

當時胡惟庸告訴朱元璋,他家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讓朱元璋去看。朱元璋在前去的過程中,半道上突然衝出一個叫雲奇的太監。雲奇拉住朱元璋的馬,死活不讓朱元璋走。隨行的衛士大怒,把雲奇打得半死。但就算打得半死,雲奇也不讓朱元璋走。最後,朱元璋才搞清楚,原來雲奇是想對朱元璋說,胡惟庸要造反。

於是朱元璋登上城頭,果然看見胡惟庸家老宅裡的牆修了夾牆。夾牆中間,都是一些全副武裝的甲士。

由此,胡惟庸造反的證據也就坐實了,朱元璋把胡惟庸抓起來,開始審理。這個案子,加上後來多年後,他又對胡惟庸案件進行追加審理,前後殺掉了三萬多人。

那麼,「雲奇事件」是不是真實的呢?

(朱元璋)

其實,就這件事而言,其中是有很多漏洞的。哪些漏洞呢?

其一,胡惟庸會不會讓朱元璋去看醴泉?

「醴泉」是什麼?是一個帶有酒味的泉水,或者是帶有甜味的泉水,也叫做甘泉。醴泉的出現,是一種異兆,尤其是一個人的老家、老宅、祖墳這樣一些地方出現這樣的異兆,意味著這個人很可能有「天子命」。

既然這代表胡惟庸有「天子命」,胡惟庸怎麼可能還讓朱元璋去看呢?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其二,雲奇是一個什麼樣的太監?

雲奇是太監,自然是宮中的人。如果是宮中的人,就應該在宮中,可為什麼他卻跑到胡惟庸府上去了呢?而且,別人無法發現夾牆裡面藏有人,雲奇卻發現了,他為什麼比別人厲害那麼多呢?

如果說這個雲奇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家裡的臥底,那麼朱元璋應該是知道他是誰的。但為什麼朱元璋卻不認識他呢?就算朱元璋不認識,朱元璋身邊的人應該認識啊。可他們為什麼還把這個雲奇打得半死呢?

其三,朱元璋怎麼會在城牆上發現秘密?

史書上說,朱元璋聽雲奇說胡惟庸想造反的時候,他親自跑到城牆上去看,從城牆上果然看見胡惟庸家裡的夾牆裡,藏著很多甲士。

朱元璋怎麼會跑到城牆上去看?難道胡惟庸的老宅很靠近城牆嗎?如果朱元璋都能在城牆上發現秘密。那麼,鎮守城牆的那些衛士,為什麼就沒有人發現呢?

(古代太監像)

其四,胡惟庸為什麼沒有配套工程?

如果胡惟庸是設計把朱元璋引誘到他的老宅中抓起來,那麼,抓起來難道就能夠實現篡位嗎?軍隊沒在他手中,輿論也不在他身上,他怎麼可能就通過抓個皇帝,就能實現篡位的目的呢?

顯然,這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的作為,倒像是一個小孩子在過家家玩兒。

其五,朱元璋為什麼會去胡惟庸家?

按照史料記載,前幾天已經不斷有人告訴朱元璋,胡惟庸有造反的跡象了。既然已經有預警,朱元璋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他不擔心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雲奇事件」來證明胡惟庸造反,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很可能胡惟庸並沒有造反的行動,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不過,就算胡惟庸並沒有造反的具體行動,他被殺,其實也一點兒也不冤枉。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史》上記載了非常多胡惟庸想造反的事情,以及他在朝廷裡獨斷專行、排斥異己、收受賄賂等事情。這些事情中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就是他在朝廷中自行做主。大臣們遞上來的很多奏摺,他都要先過目。如果這些奏摺於他不利,他就會把這些奏摺捏住,不上報給朱元璋。

《明史》所記載的這些事,也許並不完全真實,可能有捏造的成分。但是這至少說明,胡惟庸確實沒有擺正自己的角色,並不是事事都向朱元璋報告。而這一點,是讓朱元璋十分忌憚的。胡惟庸明知道朱元璋會忌憚這一點,他還要那樣做,至少說明,胡惟庸是不夠聰明的。

當然了,胡惟庸確實不夠聰明,但如果就因為他不夠聰明,就殺掉他,而且還因此殺掉了三萬多人,由此也看出,朱元璋還真是殘暴至極。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相關焦點

  • 胡惟庸被殺到底冤不冤
    提到胡惟庸人們就會想起明初四大疑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有很多人認為胡惟庸案是一件冤案,是朱元璋為了廢丞相,加強皇權的一種做法。那麼朱元璋應不應該殺胡惟庸?胡惟庸是否真的想謀反?而且他還收受賄賂,排除異己,比如徐達看不慣他的專權,就向朱元璋告發了他,他就想陷害徐達;劉伯溫與他有矛盾,他就利用劉伯溫生病的機會去探病,然後給劉伯溫下毒,毒害了劉伯溫。這樣朝中就沒人敢反對他了,胡惟庸就一手遮天了,架空了皇帝。朱元璋不可能沒有察覺,只是當時沒能找到證據,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廢丞相的一個重要原因。
  • 都說胡惟庸冤,來看胡惟庸這些行為,換您是朱元璋,您該怎麼做?
    「胡惟庸黨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前後株連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被殺的三萬人中,肯定含有被冤殺的。畢竟,對統治者來說,在對待謀反大案上,大多會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濫殺思想。但是,案中首要人物胡惟庸到底冤不冤呢?我們可以通過史實來作出判斷。
  • 胡惟庸案是明朝第一大案 胡惟庸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為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而後,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為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接著,朱元璋頒布嚴敕,李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於是,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便被賜死了,其妻、女、弟、侄等一門七十餘人被殺。只有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及兩個兒子,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家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到處偵捕,牽連蔓引,共有三萬餘人被誅戮。
  • —— 胡惟庸案的真相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的罪名是「謀不軌」,並廢除了宰相制度。這一事件歷來被視為明代加強君權專制的標誌。在朱元璋反元起義,進而統一天下的進程中,胡惟庸一直是個小角色,當過縣令,當過通判,好不容易在明朝建立後升任正三品的太常卿,但只負責禮儀祭祀,純粹是個清水衙門的無權官僚。
  • 明朝第一冤案,朱元璋為何將宰相胡惟庸誅九族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布《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嚴峻,多諱言此事。
  • 明清大案(下)——胡惟庸案始末
    所殺之人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地主僧人。朱元璋而胡惟庸事件是明朝初年的第一件大事,也是疑案,此事前後株連14年,誅殺3萬餘人,並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同時也廢除了宰相制度。被株連的還有開國功臣、76歲的李善長。最後升級為藍玉謀逆案。
  • 歷史回眸‖641年前的今天,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中書省與丞相制
    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380年2月17日),朱元璋借「胡惟庸謀反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將中書省和丞相的權力分屬給六部,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相權、君權合一,加強了中央集權。胡惟庸被殺,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殺得一點兒也不冤枉。此人既非功臣,而且謀反有據。
  • 朱元璋為何要發動「胡藍之獄」將胡惟庸、藍玉處死?
    25歲的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能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逐步崛起,最後推翻蒙元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和他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開國功臣。  不料,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就向這些握有大權的開國功臣們舉起了屠刀。  1380年,明太祖以謀逆罪處死宰相胡惟庸,屠滅其三族,連坐其黨羽,殺了一萬五千多人。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筆者將要在這裡探討的是四大案的第一案,也是明朝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案——胡惟庸案的源起、疑點與悖論,以期全面剖析胡惟庸案,並對該案是「鐵案」還是「冤案」進行大膽猜測。 二十四史中除《史記》、《新五代史》等極少數史書是個人修史外,其他史書多為官修史,並且是隔代修史,也就是本朝為前一個王朝修史。
  • 中國最後一個宰相的滅亡之路——胡惟庸案始末
    並且朱元璋借著誅殺胡惟庸,廢除了左右丞相的職務,結束了中國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這也讓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根據不完全統計,因為胡惟庸被殺,一併遭到牽連誅殺的,有3萬餘人。「胡惟庸案」也成了明初四大案之一。
  •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始末
    雖然在洪武朝基本遏制了腐敗,但沒有形成長效機制,朱元璋去世後,官員腐敗勢頭又開始猖獗。洪武四大案是洪武年間反腐最有代表性的四個典型案件。在這其中又以胡惟庸案影響最為深遠。朱元璋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在這一年誅殺了宰相胡惟庸,並牽連誅殺了許多功臣名將。
  •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和詭異的雲奇告變始末
    明朝第一大案「胡獄」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也是明朝第一大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黨羽,前後歷時十餘載,共誅殺3萬餘人,受牽連的達7萬人。
  • 大明疑案之「胡惟庸謀反案」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胡惟庸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中書省宰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元末濠州定遠人,跟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是是同鄉,並在他的推薦下,得以進入朱元璋的幕府。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從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這類小官做起,由於精明能幹、善於迎合他人,僅用12年時間便晉升為西吳的太常卿。
  • 胡惟庸案真相:「反臣」抑或「棋子」,千餘年帝相糾葛的結束
    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是明代初葉的一件大事。洪武十三年,新年剛過,大明王朝一片喜慶祥和,丞相胡惟庸主動遞牌子請求覲見皇帝朱元璋。見到朱元璋,胡惟庸便說:陛下聖明,四海昇平,天降祥瑞。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 胡惟庸謀反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似乎可以肯定,皇帝對胡惟庸的工作基本滿意,否則他就不會將李善長退休以後空缺了六年多的職位給他。但與此同時,朱元璋恐怕也開始疑神疑鬼,否則他就不會把汪廣洋調回來做二把手。在他看來,汪廣洋既然是被胡惟庸排擠出京的,那就肯定會牽制胡惟庸,至少也能充當耳目。汪廣洋卻讓朱元璋大失所望。
  •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那麼朱元璋是一開始就知道胡惟庸胡作非為,故意放任不管,還是後來因為胡惟庸胡作非為,才對他下殺手的呢?一、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的確有點過分。胡惟庸是跟著李善長混的,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也是朱元璋身邊的蕭何,功勞位居第一。跟著李善長混飯吃,自然能吃香的喝辣的。
  • 朱元璋與他的洪武四大案
    你李善長是淮西朋黨集團領袖、左丞相、子孫可以世襲的韓國公,而你又推薦你的同鄉兼親家胡惟庸是副丞相,作為皇帝的朱元璋能不失眠嗎?你們要聯合起來我這個皇帝不就完了嗎? 所以朱元璋要幹掉丞相,但是當時的丞相李善長必定經營多年,朝中必然有自己強大的勢力。前面我們講了「空印案」,在空印案中誅殺數百名官員,那麼這中間也必然會大量的殺、或懲處丞相的勢力人員。
  • 李善長七十多了,朱元璋為何要殺他?為老不尊,被殺純屬咎由自取
    然而李善長可以說是有蕭何之才,卻無蕭何的智慧,蕭何死後家族一直繁榮,到了南北朝時期蕭何的後人蕭道成更是當了一把皇帝,而李善長就沒有這個運氣了,七十多歲的時候李善長全家都被朱元璋所殺,只有長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僥倖逃過一劫。那麼李善長當時已經七十多歲啦,且李善長沒有造反的野心,為何朱元璋還是要將這個年近古稀的老人置於死地呢?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我想朱元璋的心中偶像一定是劉邦,因為劉邦教他的東西太多啦!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都殺了不少功臣,劉邦是『』狡兔死、走狗烹『』,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功臣又是什麼目的呢?朱元璋是個強勢皇帝,而且很有心機,朱元璋並不像很多人說的沒有文化,其實朱元璋的母親還是教了朱元璋識些字的,不然後來湯和來信叫他參加紅巾軍,他怎麼看得明白呢?
  •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成為中書省丞相,在焦慮慌亂中走入末路
    胡惟庸是定遠人,與朱元璋、徐達、李善長等人是同鄉,是明初淮西勳舊勢力中的重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