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謀反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2021-02-07 天翊傳媒

胡惟庸死於非命之前,先被殺掉的是汪廣洋。


汪廣洋是在洪武十年九月重新擔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則在同月升任左丞相。此時,距離胡惟庸擔任右丞相已經四年兩個月,時間可是夠長的。更何況在此期間,一把手左丞相的職位一直空缺,胡惟庸可以說是獨掌相權。


因此,朱元璋在這時配齊班子,就意味深長。


似乎可以肯定,皇帝對胡惟庸的工作基本滿意,否則他就不會將李善長退休以後空缺了六年多的職位給他。但與此同時,朱元璋恐怕也開始疑神疑鬼,否則他就不會把汪廣洋調回來做二把手。在他看來,汪廣洋既然是被胡惟庸排擠出京的,那就肯定會牽制胡惟庸,至少也能充當耳目。


汪廣洋卻讓朱元璋大失所望。


其實想想也知道,汪廣洋原本不是好鬥分子,在中書省的政治鬥爭中又總是失敗者。所以這次官復原職,他就只想明哲保身,不想惹是生非,竟然每天都泡在酒裡。胡惟庸再飛揚跋扈,他也不聞不問,自顧自地夜夜笙歌。


沒想到,這就惹出事來了。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監察部門向皇帝舉報: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聞訊大為震怒,同時也暗自慶幸總算沒有喪失警惕。事實上,權力欲和控制欲都極強的皇帝早就發現,六年半以來,胡惟庸越來越野心膨脹,自己則越來越大權旁落。官員的升遷,案件的處理,胡惟庸都不經請示就擅自做主,甚至對皇帝封鎖消息,以至於那些趨炎附勢之徒雲集於他的旗下,胡惟庸的相府竟門庭若市。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皇帝約談汪廣洋。在他看來,這位同在中書省又飽受欺負和擠對的右丞相,多少總能夠提供一些胡惟庸貪贓枉法濫用職權的材料。如能坐實謀殺案,就更好。


沒想到,汪廣洋竟是一問三不知。


朱元璋勃然大怒。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養條狗也不至於如此不中用,這可真是看走了眼。不過朱元璋是一貫正確也永遠正確的,因此用人不當的責任,就必須由汪廣洋自己來負,誰讓他將皇帝陛下的如意算盤毀於一旦呢!


盛怒之下,朱元璋以朋比為奸欺君罔上的罪名,將汪廣洋貶到了地老天荒的海南。事後,皇帝越想越氣,又派出專使十萬火急地追趕那犯官,追到哪裡就在哪裡賜死。


結果,汪廣洋死在了路上。

胡惟庸也很快大禍臨頭。汪廣洋上個月被殺,下個月就輪到他,罪名卻不是謀反。據考證,當時朱元璋發表的各種言論,都只說胡惟庸不守人臣之分,擅權結黨。當然,按照皇權政治的邏輯,這已經足夠讓他粉身碎骨。


謀殺劉伯溫的事,同樣隻字未提。


李善長則安然無恙。據說,面對群情激憤的臣下,朱元璋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朕剛剛起兵,李善長就投奔到朕的門下,聲稱蒼生終於能夠重見天日。那時,朕才只有二十七歲,善長卻四十一了。追究他的責任,於心不忍啊!


這話半真半假,值得琢磨。


實際上,朱元璋並沒說李善長無罪,只說不忍。這固然可以理解為袒護,同樣可以理解為擱置。畢竟,李善長確實曾經是朱元璋的親密戰友。此刻舊話重提,不能說一點真情實意都沒有。何況,朱元璋曾經以鐵券與李善長約定,只要不是謀反便可免於死罪,本人兩次,兒子一次。現在他僅僅對胡惟庸擅權結黨負連帶責任,當然罪不至死。


但,如果謀反呢?


那就另當別論。


不幸的是,胡惟庸的案子不斷發酵,並且終於正式升級為謀反案。隨著知情人的不斷檢舉揭發和出庭作證,胡惟庸的陰謀詭計逐漸浮出水面,而且堪稱喪心病狂。


按照朱元璋欽定的結論,胡惟庸發動政變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日。這天他向皇帝報告,自家井裡湧出了酒一般甜美的甘泉。朱元璋欣然前往觀看,走出西華門時卻被名叫雲奇的宦官死死攔住。這個宦官情緒激動,氣急敗壞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如此衝撞聖駕,當然只能招來痛打。然而雲奇快被打死時,右手仍然指著胡府。朱元璋恍然大悟,急忙登上城樓,立即發現那宅中刀槍林立,埋伏了重兵。


於是,皇帝馬上命令御林軍將一夥反賊拿下。


這可真是天方夜譚。照這個說法,胡惟庸謀反豈非皇帝親自發現而且人贓俱獲的?既然如此,他在洪武十三年正月處理此案時,為什麼隻字不提「謀反」二字?


何況謀反必有同謀,行刺皇帝更非同小可。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將胡惟庸下獄嚴加審問,反倒匆匆忙忙在當天就把他殺了?天底下有這樣殺人滅口的嗎?


所以,故事都是後來編的。


李善長的案子也一樣。按照供詞,為兩個「反賊」牽線搭橋的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後來胡惟庸也親自出面與之密談。開出的條件,則是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西王,但都被李善長拒絕。最後,李善長耐不住他們的糾纏,才嘆了口氣說:我老了。我死以後,悉聽尊便。


這段供詞諸書記載不一,也漏洞百出。其實李善長只要安分守己不惹是非,死後封王根本沒有問題,他要胡惟庸那張空頭支票幹什麼?但這已經足夠朱元璋治罪了。於是皇帝降下聖旨:李善長開國元勳,皇親國戚,居然對胡惟庸謀反之事知情不報,狐疑觀望,暗懷二心,實屬大逆不道!


給出的處分是:賜死。


李善長只好自縊,時間是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乙卯。


此案同樣可疑。據正史記載,早在洪武十八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殺五年後,李善長被殺五年前,就有人舉報李存義父子是胡惟庸黨羽。如果胡惟庸謀反是實,照理說就該順藤摸瓜嚴加追查。然而朱元璋的處分,卻只是將李存義打發到崇明島居住,絲毫沒有把事情弄大的跡象。


如此這般的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朱元璋心知肚明,其實胡惟庸並未謀反,李善長更是毫無關係。但是按照皇權政治的邏輯,李善長應該上表感謝皇恩浩蕩。畢竟,朱元璋硬要借題發揮大肆株連,也不是不可以,更沒人攔得住。


李善長卻一句服軟謝恩的話都不肯說。


朱元璋很不滿意。


胡惟庸案也仍在發酵。洪武十九年和二十一年,胡惟庸裡通外國,勾結日本人和蒙古人謀反的證人和證據,被找到或者說製造出來了。而且,那個據說是蒙古間諜的傢伙被捕後還被李善長隱匿,洪武二十三年才重新捉拿歸案。


這時,再遲鈍的人也該知道,法網正在張開。


李善長卻感覺良好毫無警覺。為了擴建住宅,他竟然向信國公湯和要了三百名士兵來打工。這當然是他對以權謀私習以為常,此刻卻未免有頂風作案之嫌。碰巧湯和又是個膽小怕事的,於是一面照辦,一面密報朱元璋。結果,李善長的謀反嫌疑又加重了:退休的宰相,要兵幹什麼呢?


如此不知檢點,落入陷阱就不足為奇。


然而這也反過來證明,李善長絕非胡惟庸同謀,對胡案更是問心無愧。如果有,從洪武十八年起,他就該夾起尾巴做人。同樣,朱元璋殺李善長也絕非因為雞毛蒜皮,而是有著更為長遠的打算和極其深刻的原因。


那麼,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改制,集權。

相關焦點

  • 大明疑案之「胡惟庸謀反案」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胡惟庸很晚才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似乎也沒有立下過多耀眼的功績,而他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當上百官之首,則是因為朱元璋認為他資歷淺、容易掌控,把胡惟庸放到宰相的位子上,多少可以讓自己放心一點。 胡惟庸拜相之初,朱元璋對他很是寵幸,除了軍國大事外,其他政務均交由他全權處理。而胡惟庸感激於朱元璋對自己的器重,也是自覺的勤奮進取,由此深得後者歡心。
  • 胡惟庸案是明朝第一大案 胡惟庸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為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而後,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為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李佑不僅是胡惟庸的至親,還曾經夥同胡惟庸謀逆。胡惟庸雖已被誅,李存義也必須連坐。這可是禍從天降,李家揣揣不安。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為了進一步認識胡惟庸案,筆者在《明史》中尋找線索,因為這是一條比野史收集材料更為可靠的路子。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胡適曾經提倡的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了更全面、真實地接觸歷史真相,筆者也本著這一原則嘗試解讀胡惟庸案。 不同的丞相,同樣的結局 胡惟庸是明朝的丞相,這一點毋庸置疑。
  • 胡惟庸被殺到底冤不冤
    提到胡惟庸人們就會想起明初四大疑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有很多人認為胡惟庸案是一件冤案,是朱元璋為了廢丞相,加強皇權的一種做法。那麼朱元璋應不應該殺胡惟庸?胡惟庸是否真的想謀反?我們先一起來分析胡惟庸被殺的原因,主要是二點: 1.胡惟庸權力欲膨脹元末時胡惟庸在和州投奔了起兵的朱元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少戰功。朱元璋稱帝後。胡惟庸就擔任了參知政事。洪武六年,李善長就推薦胡惟庸做了丞相,由於胡惟庸很有才能,也很上進,因此朱元璋很相信他。
  • —— 胡惟庸案的真相
    公元 1377 年,胡惟庸升任中書左丞相。從1373 年到 1380 年這八年時間裡,大明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最大的官員就是這個胡惟庸了。據說他一貫瞞上欺下、作威作福、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簡直是壞事做盡,然而奇怪的是,向來精明的朱元璋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他胡作非為而絲毫不加管束。胡惟庸倒臺的苗頭出現在 1379 年,當年發生了兩件事使朱元璋開始疏遠胡惟庸。
  • 明朝第一冤案,朱元璋為何將宰相胡惟庸誅九族
    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裡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雲奇身為內使,居西華門,離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為何不先期告發,一定要事迫眉睫時,才攔駕告發?況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牆也不可能看到刀槍林立。謀反這麼大的案件,胡惟庸當天下獄,當天就被處死,處置得如此匆忙,實在蹊蹺。
  • 胡惟庸案真相:「反臣」抑或「棋子」,千餘年帝相糾葛的結束
    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是明代初葉的一件大事。洪武十三年,新年剛過,大明王朝一片喜慶祥和,丞相胡惟庸主動遞牌子請求覲見皇帝朱元璋。見到朱元璋,胡惟庸便說:陛下聖明,四海昇平,天降祥瑞。所謂吏才,就是讀書未必多,但辦事卻很精幹,也沒有什麼儒家教化的束縛。這樣的人,用起來得心應手,事情交辦下去,往往完成得又快又好,胡惟庸就屬於吏才,且一直謹慎克己,所以幹到了丞相。可惜,人到達一定地位後是會變的,後來的胡惟庸囂張跋扈,驕傲自大,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甚至毒死了開國大功臣劉基。
  • 歷史回眸‖641年前的今天,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中書省與丞相制
    而三法司的最終形成正與發生在明代洪武朝的一樁謀反案相關。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380年2月17日),朱元璋借「胡惟庸謀反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將中書省和丞相的權力分屬給六部,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相權、君權合一,加強了中央集權。胡惟庸被殺,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殺得一點兒也不冤枉。此人既非功臣,而且謀反有據。
  • 都說胡惟庸冤,來看胡惟庸這些行為,換您是朱元璋,您該怎麼做?
    「胡惟庸黨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前後株連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被殺的三萬人中,肯定含有被冤殺的。畢竟,對統治者來說,在對待謀反大案上,大多會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濫殺思想。但是,案中首要人物胡惟庸到底冤不冤呢?我們可以通過史實來作出判斷。
  • 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前後殺了三萬多人,那麼胡惟庸究竟冤不冤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胡惟庸謀反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對功臣們極度不相信,從而開啟了殘殺模式。(胡惟庸)那麼,朱元璋殺胡惟庸,究竟過不過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殺,冤不冤枉呢?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來,緣於一起「雲奇事件」。當時胡惟庸告訴朱元璋,他家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讓朱元璋去看。
  • 淮南王劉安謀反,一場胎死腹中的謀反案
    淮南王謀反一案是武帝朝最大的謀反案。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小兒子劉長之子,漢武帝的叔父,劉安除了文學才能傑出,他還是豆腐的發明者,他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公元前124年的一天,淮南王劉安身邊的侍從雷被千裡迢迢跑到京城告淮南王劉安的御狀,劉安得知後開始為謀反做準備。
  •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和詭異的雲奇告變始末
    護衛立即將其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覺得事有蹊蹺,就登上了西華門的城牆,結果發現胡惟庸老宅裡被手執武器的士兵包圍著,埋伏起來的士兵裡三層外三層,要不是站在高處,根本發現不了!朱元璋果斷返回皇宮,立馬下令逮捕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將其處死。
  • 明清大案(下)——胡惟庸案始末
    明朝擔任過宰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王廣洋、胡惟庸、徐達。其中前三人在胡惟庸案中被殺,徐達也間接被賜死。而胡惟庸案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胡惟庸本人擅權罔上,劉伯溫病重,朱元璋派他帶去醫生看望,走後劉伯溫中毒而死;後又遣林賢到日本招納倭寇意圖謀反;其子馳馬於市,墜馬而死,胡惟庸殺死輓車夫,朱元璋讓其賠命;阻止佔城使者來朝,被問罪;塗節上奏稱胡惟庸謀逆造反。
  • 中國最後一個宰相的滅亡之路——胡惟庸案始末
    朱元璋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同甘共苦有你陪,榮華富貴沒你份」。在這群聲勢浩大的政治清洗運動中,胡惟庸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之所以要單拿出胡惟庸來說,是因為當時的胡惟庸擔任的官職是左丞相。左丞相是什麼職務?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在集市上酒駕加超速,出了車禍,甩出車外,直接摔死了。胡惟庸痛失愛子,大怒。把趕車的人抓住處死。本來這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因為胡惟庸任職丞相,就經常代替皇帝處理各種刑事案件,而且經常先斬後奏,私自處死犯人,替皇帝做決定。所以殺掉一個車夫實在不算什麼大事。
  •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始末
    朱元璋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在這一年誅殺了宰相胡惟庸,並牽連誅殺了許多功臣名將。此大案的背景是這樣的:洪武六年,胡惟庸由李善長推薦擔任右丞相,在洪武十年又升任左丞相。胡惟庸在7年丞相任期內,權力欲極速膨脹,排除異己:在劉伯溫病重時派人向其送藥,劉伯溫服用後很快去世。獨斷專行:許多重大事件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做決定。尤其是佔城國使團向明朝進貢隱匿不報的事情招致了朱元璋的憤恨。
  • 外國使臣來朝賀,大明竟然怠慢,胡惟庸這下子活到頭了
    同時也就是在這一天胡惟庸被抓的晚上,胡惟庸的義子塗節當晚就去揭發胡惟庸,彈劾自己的義父,這也是第一個大臣站出來,揭發胡惟庸的大臣。 3、狗咬狗精彩戲碼,胡相成癢死第一人 當然這個塗節在胡惟庸沒有被抓之前,還是拿胡惟庸當做神仙供著,而胡惟庸被抓之後,知道朱元璋開始嚴查,為了自保,同時也是害怕,所以才站出來舉報胡惟庸的種種罪行,還聲稱自己是被胡惟庸所迫害,這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胡惟庸這麼一搞,這朝中的大小事務,可就他一個人說了算了。而且誰都不敢說他的壞話,因為所有奏章都是他先看。因此大量朝臣開始倒向胡惟庸這一邊,跟著胡惟庸有肉吃,他們爭相給胡惟庸送這送那,這期間胡惟庸所撈的錢財數不勝數。
  •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成為中書省丞相,在焦慮慌亂中走入末路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和州當總兵官時,胡惟庸前來投奔,被封為元帥府奏差,不久成為宣使。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攻佔寧國後,胡惟庸被封為寧國主簿,後來升為寧國知縣,正七品。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胡惟庸調任吉安通判,正六品。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胡惟庸被擢升為湖廣僉事,正五品。
  •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啥沒算出自己是被胡惟庸和朱元璋陷害而死?
    左丞相李善長病重期間,朱元璋挑選了胡惟庸等三人來做李的接班人,請劉伯溫回朝裡發表看法。劉伯溫這個耿直的書呆子,居然直抒己見,可是他的真話卻得罪了大奸臣胡惟庸。胡惟庸當了右丞相後,開始實施報復行動。他借浙江談洋海盜造反的事,向朱元璋誣告劉伯溫,使得一貫多疑的朱元璋大怒,劉伯溫被捉拿進京問罪。可是,劉伯溫進京後就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