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使臣來朝賀,大明竟然怠慢,胡惟庸這下子活到頭了

2020-12-20 騰訊網

明朝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在劉伯溫,呂昶以及宋濂等人的努力下,明朝國力逐漸上升,身為宰相的李善長卻不務正業,搞階級鬥爭,但到最後都沒有鬥個所以然來,後來怕事情敗露,只好向朱元璋請辭歸養故裡。

1、高居相位,小國朝賀

在李善長走後,胡惟庸則身居宰相職位,雖然李善長是胡惟庸的恩師,但胡惟庸自己對大明的功勞還是有的,也不在李善長之下,所以也深得朱元璋的賞識,但是胡惟庸在掌握宰相職權後,卻也步入了自己恩師的後塵,而這一搞就把自己的美好生涯毀了,還被朱元璋誅滅九族。

朱元璋去黃山避暑後歸朝,回來的第一件事就聽說劉伯溫慘死,朱元璋含淚命令二虎的錦衣衛開始搜集大臣們的有關犯罪的證據,沒有過多久,朱元璋就掌握了包括胡惟庸,藍玉等人在內的所有罪證,而朱元璋只是缺少一個機會去向胡惟庸挑明,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竟然會因為一個小國使臣的朝賀而被點爆。

第二天的早朝時,朱元璋提及了此事,而負責接待外國來賀的明朝禮部,卻說自己已經上報中書省了,卻一直沒有得到回覆,所以也就沒有處理好使臣的問題,而身為中書省宰相的胡惟庸則認為,這完全就是禮部失職,就算是禮部沒有得到中書省的批覆,也不應該那樣怠慢使臣。

2、欲蓋彌彰,實屬找死

看著胡惟庸和禮部官員之間的爭吵,朱元璋立即叫停了,然後對這兩位大臣說,不管是誰錯,都有失大明的國格,而你們身為朝廷的重臣,竟然還在這裡相互抵賴,這成何體統,隨即命令手下,將這兩位官員押進大牢,這也是朱元璋開始除害的開始。

在胡惟庸被抓進大牢之後,在退朝的路上,大臣們紛紛在議論胡惟庸被抓的事情,這時候的宋濂卻認為這是相權和皇權之間的鬥爭,可是宋濂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身邊站著的,都是錦衣衛成員,很快大臣們議論的事情就被二虎知曉,而二虎就通報了朱元璋。

朱元璋知曉後,氣也不打一處來,對宋濂的言論感到很憤慨,不僅覺得是在胡鬧,也是在否定自己鋤奸的功勞,直接罵宋濂是混帳。

也就是在哪一個晚上,二虎還據實報告了有關一些大臣聽說胡惟庸被抓緊大牢時候的情況,很多人大臣們都驚慌失措,感覺失去了自己的靠山,在聽到胡惟庸自己被抓後,各自也都慌了神,而這些大臣們越慌的,越受到朱元璋的重視,也被認為問題最大的人,所以早就被錦衣衛登名造冊,以備後查。同時也就是在這一天胡惟庸被抓的晚上,胡惟庸的義子塗節當晚就去揭發胡惟庸,彈劾自己的義父,這也是第一個大臣站出來,揭發胡惟庸的大臣。

3、狗咬狗精彩戲碼,胡相成癢死第一人

當然這個塗節在胡惟庸沒有被抓之前,還是拿胡惟庸當做神仙供著,而胡惟庸被抓之後,知道朱元璋開始嚴查,為了自保,同時也是害怕,所以才站出來舉報胡惟庸的種種罪行,還聲稱自己是被胡惟庸所迫害,這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胡惟庸被抓,雖然有些人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而整日失眠,但是也有一些大臣還是十分開心的,因為他們再也不需要看胡惟庸的臉色行事,自己上奏章也不需要在經過胡惟庸之手了,所以他們還是很高興的。第二日,早朝被朱元璋取消了,但實際是朱元璋擺了一個局,讓塗節和胡惟庸兩人之間相互指責。

剛開始,胡惟庸被從牢房裡帶到朱元璋的面前,此時的胡惟庸也看到了自己的義子塗節,一下子感覺事情不妙,但是朱元璋故作鎮定,對胡惟庸說就是聊聊天喝喝茶,放開地聊不需要緊張,好好和自己的義子聊聊,沒有想到的是,在廳的兩旁則跪著滿朝的文武大臣。

就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塗節把胡惟庸所做的惡行全部召出來,兩人立即在朝堂之上大吵起來,胡惟庸罵塗節是一隻瘋狗,不是人。而塗節則回擊胡惟庸是一個欺君篡權的,欲行大逆不道之事的奸臣,還自稱是五百年來第一名相,而胡惟庸則說,五百年來第一名相的稱號則是塗節當時為了獻媚自己所說。

看著這兩人在朱元璋的面前相互辱罵,朱元璋也感覺很滑稽可笑。於是朱元璋對他們說,你們之間的爭吵比吃肉夾饃還舒服了,於是就叫二虎把朝堂兩旁的布簾打開,胡惟庸和塗節一下子睜大了眼睛,看著這麼多的文武大臣跪在那裡聽父子倆之間相互指責罪名,胡惟庸立即知道了,自己沒有活路了。

最後,朱元璋說到,一個姓胡,一個姓塗,這兩個人加在一起就是糊塗,這還是人嘛?就像狗一樣在一起互相咬啊!朱元璋直接問胡惟庸,根據律法,應該治自己什麼罪啊?胡惟庸則說,做皇上的還需要依律行事嘛?想讓臣怎麼死就怎麼死。

朱元璋回復到,聽了你這句話,感覺自己心裡特別舒坦。接著說到,你胡惟庸不是怕痒痒死嘛?於是就命令人,把胡惟庸綁在樹上,讓螞蟻等昆蟲逐漸侵蝕胡惟庸的屍體,直至死去留下一堆白骨。

總結:

胡惟庸的一生充滿很多傳奇色彩,對於朱元璋來說也是有功勞的,起初劉伯溫對胡惟庸的看法也是挺好,明局勢知曉勢利,但是後來隨著階級鬥爭的深入,兩人之間卻反目成為敵人,最後到了不是自己活就是自己被殺的局地。但是在歷史上,留存位於現如今的南京市明城牆,則是胡惟庸一手監造的,他也開創了在城牆石頭上刻名字的先例。

同時,在朱元璋前期和陳友諒決一雌雄的時候,朱元璋戰船偏少,需要很多戰船,這樣的任務就交給了胡惟庸的頭上,胡惟庸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朱元璋解決了燃眉之急,從這裡還是可以看出胡惟庸有本事的,只不過自己最後被權利的欲望所迷惑,產生了對抗皇權的幻想,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以卵擊石。

因為在元廷和陳友諒時代,都沒有把朱元璋打到,同時在劉伯溫和自己恩師李善長在的時候,也不敢這樣胡作非為,何況自己還沒有他們的本事大,這無疑是在給自己找絕路。

相關焦點

  • 大明疑案之「胡惟庸謀反案」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胡惟庸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中書省宰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元末濠州定遠人,跟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是是同鄉,並在他的推薦下,得以進入朱元璋的幕府。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正式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從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這類小官做起,由於精明能幹、善於迎合他人,僅用12年時間便晉升為西吳的太常卿。
  • 明清大案(下)——胡惟庸案始末
    胡惟庸本人擅權罔上,劉伯溫病重,朱元璋派他帶去醫生看望,走後劉伯溫中毒而死;後又遣林賢到日本招納倭寇意圖謀反;其子馳馬於市,墜馬而死,胡惟庸殺死輓車夫,朱元璋讓其賠命;阻止佔城使者來朝,被問罪;塗節上奏稱胡惟庸謀逆造反。
  • —— 胡惟庸案的真相
    公元 1377 年,胡惟庸升任中書左丞相。從1373 年到 1380 年這八年時間裡,大明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最大的官員就是這個胡惟庸了。據說他一貫瞞上欺下、作威作福、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簡直是壞事做盡,然而奇怪的是,向來精明的朱元璋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他胡作非為而絲毫不加管束。胡惟庸倒臺的苗頭出現在 1379 年,當年發生了兩件事使朱元璋開始疏遠胡惟庸。
  • 都說胡惟庸冤,來看胡惟庸這些行為,換您是朱元璋,您該怎麼做?
    胡惟庸是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早年曾在元朝政府做過小官,於龍鳳元年(1355年)到和州投奔朱元璋,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注意,胡惟庸的籍貫——濠州定遠(今屬安徽),朱元璋打天下時賴以依靠的淮西勳貴集團的首腦人物李善長,也是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胡惟庸本人是很有才幹的,這一點,不用懷疑。
  • 胡惟庸謀反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所以這次官復原職,他就只想明哲保身,不想惹是生非,竟然每天都泡在酒裡。胡惟庸再飛揚跋扈,他也不聞不問,自顧自地夜夜笙歌。沒想到,這就惹出事來了。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監察部門向皇帝舉報: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聞訊大為震怒,同時也暗自慶幸總算沒有喪失警惕。
  • 中國最後一個宰相的滅亡之路——胡惟庸案始末
    兩人不僅是同鄉,李善長的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這樣一來,又是同鄉,又是親戚,關係更是近了不少。洪武六年,也就是1373年,李善長舉薦他為右丞相。這個職位,相當於大明帝國的三把手。胡惟庸終於等來了自己想要的機會,他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勤勉工作,埋頭苦幹,讓此時已經當了皇帝的朱元璋看到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 胡惟庸案真相:「反臣」抑或「棋子」,千餘年帝相糾葛的結束
    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是明代初葉的一件大事。洪武十三年,新年剛過,大明王朝一片喜慶祥和,丞相胡惟庸主動遞牌子請求覲見皇帝朱元璋。見到朱元璋,胡惟庸便說:陛下聖明,四海昇平,天降祥瑞。於是,胡惟庸邀請朱元璋前往觀賞祥瑞,朱元璋欣然應允。第二天,朱元璋在一片簇擁之下準備起駕去胡惟庸家,突然,旁邊躥出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緊緊拉住皇帝馬車的韁繩,緊張地說不出話來。錦衣衛立刻將雲奇拿下,拖到一邊一頓亂棍。
  • 開國功臣之子被撞身亡,父為子報仇怒殺車夫,皇帝卻要他償命
    在被朱元璋誅殺的功臣中,較為有名的當屬胡惟庸了,然而功臣與罪臣僅在一念之間,胡惟庸恃權而傲,有了異心,再加上一件突發事件的推動,最終走上了謀反的道路。胡惟庸早年跟隨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稱帝後,胡惟庸一步一步獲得朱元璋的寵信,最後任職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然而大權在握的胡惟庸,開始變得專權起來,不僅扣留對自己不利的奏章,還收受賄賂,一人壟斷了朝政。
  •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成為中書省丞相,在焦慮慌亂中走入末路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和州當總兵官時,胡惟庸前來投奔,被封為元帥府奏差,不久成為宣使。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攻佔寧國後,胡惟庸被封為寧國主簿,後來升為寧國知縣,正七品。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胡惟庸調任吉安通判,正六品。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胡惟庸被擢升為湖廣僉事,正五品。
  •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那麼朱元璋是一開始就知道胡惟庸胡作非為,故意放任不管,還是後來因為胡惟庸胡作非為,才對他下殺手的呢?一、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的確有點過分。胡惟庸是跟著李善長混的,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也是朱元璋身邊的蕭何,功勞位居第一。跟著李善長混飯吃,自然能吃香的喝辣的。
  •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和詭異的雲奇告變始末
    無從考證的雲奇告變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說家裡舊宅井中湧出了醴泉,並稱這是大明祥瑞,邀朱元璋前去觀賞,朱元璋欣然答應。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馬車前,緊拉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
  •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啥沒算出自己是被胡惟庸和朱元璋陷害而死?
    劉伯溫在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過程中,獻了奇策,出了奇計,立下了巨大功勞。1357年46歲的劉伯溫,已經在元朝做了24年的小地方官。此時,農民大起義成了燎原之勢,朱元璋自感知識淺薄,羽毛不豐,雖有兵權,卻少謀士,便號召天下人才,請劉伯溫去輔佐。朱元璋真心誠意地聘用劉伯溫,大小事情都恭敬地向他請教,使劉伯溫十分感激。劉伯溫為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在平江(蘇州)打敗了張士誠過程中,多次立功。
  •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說絕不跪皇帝,進了紫禁城,心甘情願屈膝跪下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來華,在他看來,覲見皇帝時三跪九叩是對他們的侮辱,所以臨行前發誓在中國不會行跪拜禮儀。但進了紫禁城之後,他還是沒有逃脫跪拜的命運,而且是心甘情願屈膝。這位外國使臣踏入紫禁城,當巍峨雄偉的太和殿出現在他眼前時,他被深深震撼,不由自跪地,虔誠敬拜,他說:「我這一跪,跪的不是中國的帝王,而是中國偉大的建築!」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對外國人的震撼之深。這個外國使臣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中國人是怎麼只用幾十根柱子就能撐起太和殿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由此可見,李善長的地位之高,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儘管胡惟庸由於謀反一案已經被處死十年之久,但這股風聲並沒有過去。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由於犯了罪要被發配邊疆,李善長為其求情,朱元璋大怒,《明史》記載「帝怒按斌」,也就是將其關押起來。
  • 明朝第一冤案,朱元璋為何將宰相胡惟庸誅九族
    朱元璋行獵圖雲奇告變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
  • 康熙皇帝究竟是不近女色,還是道貌岸然,來看看外國使臣怎麼說
    康熙帝斷然拒絕,怒斥道:「這是給朕用美人計啊!這貨特麼把朕當成什麼人啦?」於是秘密派人調查,嚴懲身邊接受性賄賂的官員,同時削奪了噶禮的官職。後世史學家常常引用這段記錄,標榜康熙帝是個不近女色、不好女色的皇帝。事實果真如此嗎?
  • 胡惟庸被殺到底冤不冤
    我們先一起來分析胡惟庸被殺的原因,主要是二點: 1.胡惟庸權力欲膨脹元末時胡惟庸在和州投奔了起兵的朱元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少戰功。朱元璋稱帝後。胡惟庸就擔任了參知政事。洪武六年,李善長就推薦胡惟庸做了丞相,由於胡惟庸很有才能,也很上進,因此朱元璋很相信他。
  • 還是看看外國使臣怎麼說的吧
    但是,這個故事給筆者的深刻印象卻是專制制度下,一國之君的形貌在畫師的筆下可能會揚長避短似的誇張和走樣,也就是所謂的失真。因為喜歡康熙皇帝,筆者除了對他智除權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禦沙俄的豐功偉績讚嘆不已外,對這位大名鼎鼎的帝王的形貌也忍不住要探究一番。
  • 朝鮮國王交代給使臣的一項什麼任務,朝鮮王朝對戰況的關注
    領議政許積認為吳三桂叛清是「擁立崇禎之子,再造大明」的義舉,知事劉赫然更言「吳三桂舉事,名正言順」,在義理上應予以支持。江華儒士「無論門第高下,皆稱義旗,以其中表表有聲明者定為領將」,顯然,朝鮮人對三藩之亂有著不同於中國人的認識。待吳三桂病死,三藩之亂平定之後,朝鮮人仍然對這一戰爭持肯定態度。《同文匯考》載:「前聞吳王仗義起兵,不幸未捷先死,寧不痛傷,願聞其興亡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