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睫毛都數得清清楚楚」《比利 ·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後,這些描述不斷讓我想起《美麗新世界》裡的體感電影——
未來的銀幕上,
主角負責在地毯上全程打滾兒,
讓你的皮膚感受上等波絲羊毛地毯的每一根纖維。
▼
《 美 麗 新 世 界 》
對 於 藝 術 來 說 ,
高 科 技 技 術 有 沒 有 必 要 ?
實話說,在聽到 「120 幀 / 4K/3D」 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牴觸的。
雖然我不是很反技術的人,但對於電影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在技術上苦苦掙扎前進,實在感覺有些與電影藝術的初衷背道而馳,甚至前幾天深夜還跟學編導的朋友討論起關於電影還需不需要技術革新的問題。
那麼,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
恐怕真的是有必要的,
或者保守地說這是一條可以繼續走下去的路。
世 界 電 影 3D 技 術 之 路
3D電影全稱Three Dimension,意在長度和寬度外,再增加一種深度。它並不是新奇的發明,早在1922年就有先驅者為它鋪路了。
世界首部3D故事片《愛情的力量》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磯大使飯店公映,它採用了紅綠立體電影模式,遺憾的是當時上座率不佳。
製作人在向院線經理推銷該片未果後,
影片漸漸被人淡忘。
現在,該膠片已經遺失。
▼
《愛情的力量》劇照
早期的3D電影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從藝術角度來看,
3D的優勢對於已經習慣了平面2D的觀眾來說,
是將舞臺劇與電影合二為一。
從商業角度來看,
是利用光學錯覺的電影魔術來嚇唬觀眾。
威廉姆·弗萊斯·格林
時代造就了3D幾乎成為當時電影熱賣的護身符。迪士尼、福克斯等大公司也先後加入了這股潮流,迪士尼還把3D技術帶進了迪士尼樂園。從1952年到1955年,各電影公司先後有50多部3D影片發行,題材多局限在能體現3D衝擊效果的恐怖、驚悚、科幻類影片,內容乏善可陳。
50年代的一些3D大路貨
更關鍵的是技術因素,從題材的選擇、拍攝、剪輯、洗印到發行放映的熒幕、放映機,3D電影需要特殊的技術要求,否則難以保證品質。即使影片品質較好,在當時的條件下,3D眼鏡是被動的,觀眾觀看電影時,仍常常產生眼睛疲勞甚至頭昏腦脹的感覺。
後來到了二十世紀,福斯發布了一款配備西尼瑪斯科普式(CinemaScope)寬銀幕立體鏡頭的雙機攝影機。
由電影《九月風暴》
率先使用了這臺攝影機拍攝
▼
這一時期的3D電影取決於觀眾的口味,大多數3D電影開始開發「性」這一類型,包括《亞當和六個裸體女神》和當時還是新人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服務生和交際花》,看起來1962年真是色情電影業的好年景。
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業正隨著世界格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湧現了柏克萊和1964年自由言論運動,還有文化起義,即沿著垮掉一代文學、搖滾樂、禪、迷幻物品以追求個人感性解放的嬉皮,到六十年代末皆被歸入反叛文化之中。
美國的電影業在也受到了巨大影響,此時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遠去,人們對大片不再熱衷,獨立電影開始受到追捧。
3D電影也是如此
B級科幻片《怪體》仍然沿襲
50年代3D電影的特點
▼
70年代的3D幾乎被一窩蜂的情色、色情包圍了。因為這個噱頭,製作成本10萬美元,這部電影卻收回2700萬美元的票房收益。
最初放映時被列為X級電影,
大部分人還是奔著新技術下螢屏上的
「裸露」鏡頭而來的。
▼
空中小姐
The Stewardesses
(1969年7月公映)
搖尾巴
Swingtail
(1969年12月公映)
在那個時代
舊片重映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文森特·普萊斯主演的50年代
經典3D電影在這一年重映
▼
恐怖蠟像館
House of Wax (1953)
(1971年10月重映)
《恐怖蠟像館》
進入70年代,3D產量隨之提升,不過3D並不賺錢。
整個70年代的3D
要麼是軟色情的成人電影,
要麼是B級恐怖片。
▼
狂喜的秘密
Secrets of Ecstasy
(1971年11月公映)
科學怪人之血腥恐怖
La marca del Hombre Lobo (1968)
(1972年1月上映3D版)
臥室製造
The Chamber-Mades
(1972年3月公映)
怪體
The Bubble (1966)
(1972年10月重映)
監獄女孩
Prison Girls
(1973年1月公映)
這部電影擁有70年代
軟色情片的典型元素,
它的出名主要原因是它被宣傳為
「第一部3D成人電影」
我,怪獸
I, Monster
(1970年拍攝,1973年4月公映)
這部影片很有意思,
它利用的是「普爾弗裡希效應」,
來提供一種特殊的3D體驗
普爾弗裡希效應
▼
在這裡科普一下:1922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普爾弗裡希通過在濾光片中觀察搖動的小球得出了普爾弗裡效應理論。他通過濾鏡觀察左右擺動的小球,發現小球不止左右擺動,還能自由前後運動。
普爾弗裡效應說明人眼在暗光、暗鏡頭的作用下看到的物體影像會比通常情況下延長,這時候,暗光和暗鏡頭的攝影器材就相當於一個濾鏡,人們通過他們拍出來的影像會讓觀眾產生錯覺。
比如說,布拉德·皮特明明剛剛微笑完了,嘴角已經垂下,大家左眼看到的圖像是垂下,但是右眼看到的仍然是上揚的嘴角。當然這個延時只有幾毫秒,但是這樣足以製造出3D的效果。
皮特測試圖
普爾弗裡希效應測試圖
在《我,怪獸》這部電影中,觀眾佩戴的3D眼鏡的右鏡片要比左鏡片暗許多。
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視覺系統在處理暗刺激的時候會比處理亮刺激多花一點時間。所以暗的那隻眼睛看到的物體會比亮的那隻慢一拍,屬於一種視覺上的錯覺。
這種3D在電影拍攝上需要一些聰明的攝影技巧和編排,保持前景向右移動、背景向左移動,才能使這種3D體驗成為可能。
《我,怪獸》
下面再整理幾部
70年代比較有名氣的3D電影
▼
行屍走肉
Flesh for Frankenstein
(1974年5月公映)
影片的票房海報
血肉秀
The Flesh and Blood Show
(1974年8月公映)
片中的2D部分
▼
片中的3D部分
▼
黑色洛麗塔
Black Lolita
(1974年12月公映)
宇宙訪客
It Came From Outer Space
(1953)
夜貓女
Wildcat Women
(1975年10月公映)
女星
The Starlets
(1976年11月)
驚恐3D
FUNK IN 3-D
(1976年11月)
國會山女郎
The Capitol Hill Girls
(1977年6月公映)
重型設備
Heavy Equipment
(1977年7月)
當然還有由羅維導演,成龍主演的3D武俠片,也是香港的首部3D電影。影片為了營造立體感,強調了一些視覺表現,如掌法、刀劍、石塊和蛇飛出銀幕等。
飛渡捲雲山
(1978)
回溯對真實藝術的追求,《攝影影像的本體論》裡曾提出照相和電影的斷裂:從古埃及以來人類就一直有一種木乃伊 「情結」:試圖使欲保存之物不腐敗和損耗從而 「與時間抗衡」。攝影給時間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自身的腐朽。
電影保留的則是一段活生生的的時光,但我們知道每一次新技術形成,都要使舊的技術夭折。比如無聲電影剛剛進入巔峰,就被有聲電影取代。電影技術的更迭像一盤圍棋,往裡添加一項規則,全盤皆變。
如今,電影最終保留的是影院這個空間,而 120 幀技術使影院的存在面臨挑戰。這就是數碼轉型帶來的最嚴峻的衝擊,它把我們拉回愛迪生公司和盧米埃爾之爭:
你是一個人帶著萬花筒觀看鎳幣電影,
還是和一群人一起走進電影院?
人類進入了一個創造神話的時代,從簡單的2D到3D,再到VR,裸眼技術,各類新技術、新技術群紛紛亮相,究竟誰最具"顛覆性",並能成為變革浪潮的下一個引領者?顛覆性技術的背後有沒有哪些因素或驅動力?它們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
▲
這是引進3D裸眼技術的舞臺劇《三體》
製作團隊在前兩天剛剛發布的一款最新預告。
2017年11月3日 長 沙
2017月12月1日 廣 州
2017年12月8日 深 圳
餘光投影展的大量使用
將成功再現「整片星空為你閃爍」的恢弘視野
其次,霧幕投影與船型轉置的結合
又使切割「審判日號」帶來的撕裂感淋漓盡致地展現
Mapping技術與臺上金字塔型裝置的結合
讓三體遊戲與紅岸基地能夠迅速切換
就如同電影中用到的「蒙太奇拼接」一般
三個大型氦氣球包裹著的無人機
更是實現了三日連珠
三體飛星等一系列驚豔的視覺效果
無 論 你 看 過 還 是 沒 有 看 過 三 體 ,
都 值 得 一 睹 為 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