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綜藝越來越吸睛
武亦姝在2月7日晚最後一期《中國詩詞大會》上奪得冠軍
近日,《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繼承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甚至成為「最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近年來,藉助詩詞、成語、寫作、書信等文化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精髓的綜藝節目可謂不少,也都引起大眾一定的關注度,收視率也不俗。可見綜藝節目不一定非得要明星大牌、誇張搞笑或者引進模式,規規矩矩地從厚重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照樣可以吸睛,成為爆款。
詩歌煥發魅力 完勝「腦殘」電視劇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共10期,春節期間每天一期,2月7日播放最後一期,才女選手武亦姝奪得冠軍。該節目本是人文類節目,也被稱為「文化類綜藝」,與《歌手》《王牌對王牌》等明星娛樂綜藝節目刷爆社交圈相比,它在央視各頻道播出顯得更加「高大上」,由於在新春綜藝節目中話題性和關注度極高,也成為年輕人關注的對象。
本季節目延續了「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宗旨,採用第一季百人團對戰的賽制,同時又增加了「飛花令」升級必答題,成為節目的最大亮點。節目中,無論是詩詞音韻、畫面解讀,還是學者的創作背景解說以及典故引用等都非常專業。當然,該節目最重要的還是其搭載著傳統文化的基因,通過熟悉的詩詞激發了觀眾的文化情懷,面對熟悉的詩詞很多人也躍躍欲試,牢牢吸引了觀眾。
除了其文化內涵,該節目的話題性還集中在選手、嘉賓和主持人的魅力上,比如才女選手武亦姝和陳更、嘉賓酈波、主持人董卿等。在「飛花令」主題詞「月」的比拼中,當「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首《詩經·七月》中的詩句從上海16歲高一女生武亦姝的口中一出,可謂吸睛無數。
看過該節目的不少觀眾表示,「驚嘆連連,難得有一個全家人都很有參與感的節目,從老人到孩子,痴迷者眾多,可見歷史文化之厚重」。也有觀眾感嘆:「這個節目千萬別停,真的比腦殘電視劇好看多了,拯救了中老年觀眾。」「就喜歡這種不吵不鬧正能量滿滿的節目。」
演員讀信飆臺詞 觀眾終於洗洗眼
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第一季春節前就已經口碑滿滿,成為文藝青年的最愛。該節目能在一眾引進綜藝和明星大咖綜藝中獨闢蹊徑火起來,著實令人吃驚。不過,看過了節目也能明白它為何成為一股清流。該節目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節目講解嘉賓從一位文化人物不為人知的故事談起,邀請張國立、何冰、歸亞蕾、蔣勤勤、王耀慶、張涵予等演員上臺,通過他們的嗓音、情感甚至表演來詮釋文化名人的書信內容。觀眾在感受文化大家的文字之美和情感之切的同時,還能欣賞和品評演員們的臺詞和表演功底,尤其是多位演員同臺讀信時,還能看他們互飆臺詞,很過癮。
該節目好看之處在於信件的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多期節目之後,傅雷、曾國藩、蕭紅、徐志摩、張愛玲、王小波、尼採、陸小曼、曹禺、黃永玉、蔡琴等文化名人的信件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一檔「有質感」能「錘擊內心」的節目,「展現了不一樣的綜藝節目」。總的來說,節目靠的是文化內涵和有料的內容來吸引人,演員的演繹也很走心,不靠「流量咖」和話題炒作,贏得了文藝青年的關注。
不沉悶不掉書袋 才能與觀眾有共鳴
其實,這幾年包括《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站到底》《咱們穿越吧》《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文學英雄》等文化綜藝節目持續不斷創新,給觀眾送上了別樣的綜藝節目。
而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成為熱議對象,前者源於重量級嘉賓的獨特亮相,讓文化變得有趣味;後者則源於競技元素和嘉賓的吸引力,讓文化不再沉悶,不再因高高在上而失去參與性。不過最終它們能火,還是因為找到了與觀眾的情感共鳴,有內容,有內涵,綜藝效果不會太差。
如何做好「文化」與「娛樂」的平衡,也是該類節目的關鍵。《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曾表示,為了強化該類節目的娛樂性設計,釋放主持人活躍現場的能力,鼓勵選手與主持人互動,也調動嘉賓狀態,後期更是強調保留了現場真實的快樂和趣味性,把內在的文化擔當轉化為更輕鬆的外在形式,讓大家在快樂中獲取營養。
(責編:鄒菁、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