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錫雕傳承人鄭天泗、莊亞新夫婦。
臺海網11月27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同安區共有12個項目入選,祥平街道轄區的錫雕、薄餅製作技藝、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數量在同安區各鎮(街)中排名第一。
今年6月以來,省文化和旅遊廳對全省579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開展檢查和調整工作。根據檢查情況,共有349家保護單位工作開展紮實有效、保護計劃實施較好、保護資金使用規範、傳承成效明顯並得到傳承人群認可,檢查合格給予保留;227家保護單位涉及政策調整、變更、更名等情況進行調整;3家保護單位被取消資格並重新認定保護單位。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祥平街道歷來重視文化強街,持續扶持、推動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不斷湧現,包括此次入選省級非遺的這三個項目。其中錫雕(同安錫雕)項目的保護單位為同安區新賜錫雕工作室,薄餅製作技藝(廈門同安)項目的保護單位為同安區薄餅嫂美食園,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項目的保護單位為同安區鳳崗老年人協會。
同安區文化館表示,此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布,盤點了同安區非遺文化的家底,名單的公布,也督促保護單位提高履責意識,做好保護工作,接受社會監督。
【項目介紹】
錫雕 《人民日報》刊文點讚
上個月,《人民日報》要聞版刊文介紹同安祥平街道錫雕傳承人鄭天泗、莊亞新,肯定夫婦倆在汲取傳統錫雕樸素、實用的製作工藝基礎上,將工藝美術融入錫雕製作中,讓錫雕重現活力。
■薄餅嫂
薄餅 遊子們的家鄉記憶
舌尖上的廈門,有一種味道不能忘卻,那就是薄餅。祥平街道吳招治的薄餅製作技藝,2017年5月就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也成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幾十年來,「薄餅嫂」匠心傳承同安味道,給海內外遊子留下了家鄉記憶,這種味道提醒著他們不忘來處。
大籠甜粿 消失60年的民俗重現
在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裡,正月初九蒸做大籠甜粿敬天公的習俗及其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其始於清朝早期,一直延續到1951年,因歷史原因,該民俗在崗頭消失。在街道的重視下,2011年農曆正月初九,一度消失了60年的歷史民俗重現。此後每年的正月初九,大籠甜粿都會如期登場,兩柱大籠甜粿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
(文/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 蔡力 趙菁菁 圖/何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