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幾十年李白的詩,卻從不知道他經過了怎樣的一生?
只知道他是名傳千古的「詩仙」。
讀他的詩,由衷感嘆他的壯闊、浪漫,和在天地間縱橫捭闔的豪情機敏。在野史故事他既是仗劍天涯的劍客,也是大漠邊塞的遊歷者,還能在皇權貴胄的宮廷裡遊刃有餘,憑著絕世才情曾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連「賜金放還」也是如此灑脫不羈.
這些高光的片段,會讓人以為李白的一生過得多麼意氣風發、肆意瀟灑。
而這本書開篇的扉頁上,只印了這兩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長歌行》
《通天之路:李白傳》改變了我對「想像中」的李白的認識,也不由感到一種悲哀,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悲哀,李白只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是以英文寫成,後譯成中文,參考了大量國內外關於李白的生平資料,輔以同時期詩人的第三者描述,以他在不同時期留存的詩作為線索,記錄了李白的一生。從父母、兄弟、出生地,到最後在貧病交加中默默消逝。
「沒有像樣的墓地,公眾也沒有意識到一位偉大天才的消失。就像天空中的一顆星星一樣,他燃燒完畢,無聲無息地隕落了。」.作者這樣寫道。
李白一生都在為功名奔走掙扎,因他出生在商人家庭,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只能向各地官員投遞作品、策論,以「幹謁「的方式,希望得到官員的推薦。李白雖然詩文精彩,而他自由奔放、毫無拘束的個性,又被官場的禮教規矩所不容,在他幾十年不停的「幹謁」生涯中,幾乎沒有成功過。
李白未得到官場認可,僅僅是性格原因或被嫉賢妒能嗎?倒也不盡然,雖然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經世濟國、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再「功成身退」。但很顯然他不是實幹家,踏實務農或做地方小吏,這些需要實際操作的工作,對李白來說是無法忍受的。他的政治理念主要來源於書本,卻缺乏務實的耐心,張揚的個性接「天氣」不接「地氣」、喜歡自由和流浪式的旅行、有壯闊的思想和瑰麗的想像力.這些,並不符合封建官僚的選拔標準。
雖然,民間聲譽使李白走到了皇帝身旁,但性情正直坦率又不適應官場爾虞我詐的李白在官場並不順遂,也並沒有如之前以為的那樣,被唐玄宗委以重任,在長安短短兩年,李白不得不自請還鄉,落寞離京。
縱觀李白一生,作為詩人的李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仙,但「追求功名」的李白是慘敗者。但他始終抱有一個赤誠之心,希望為朝廷效力,這單純的想法導致他在「安史之亂」後期誤判形勢,加入了反叛肅宗的永王麾下,結果是入獄一年,最終被判流放夜郎。
都說這是李白一生中的汙點,我卻覺得,這隻說明了他是一個極於想給朝廷效力的單純的知識分子,哪有要「站隊正確」的政治覺悟呢?
這,也是歷代知識分子的悲哀,幾千年來,文人們寒窗苦讀,就為了「賣與帝王家」,似乎只有為朝廷效力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在這條狹窄的道路上,古往今來有多少讀書人,耗盡了畢生力氣,也一無所得,多少生命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蹉跎歲月,枉費韶華。
李白嚮往自由,但他又擺脫不了對功名的追求,他嚮往神仙般的無拘無束,又甘願為了政治理想而被官場羈絆,最終如他自己說「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儘管一生跌宕起伏、世事挫折,都沒能掩埋李白作為詩人的光彩奪目,
前期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中期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後期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三朝又三朝,不覺鬢成絲」.
李白一生留下了千餘篇詩歌,這些詩歌與他的一生相互映照。
讓我想到一部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為了說服同一家出版社的兩名女性,一名校對,一名記者,買房,房產銷售三軒家引用了同一個「螞蟻和蟋蟀」的故事。她把校對比做螞蟻,因為勤懇工作,努力儲蓄,所以當然值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而對那位收入高,但考慮工作不穩定而放棄購房的記者,形容她像蟋蟀一樣,在為每一個瞬間謳歌,也是一種人生,當然值得擁有自己的房子。
李白,就如故事裡的蟋蟀一樣,體驗人間冷暖,為各種人寫詩,為自己的命運寫詩,為理想寫詩,也為現實寫詩,不管是否有足夠的糧食、不管寒暖,他用盡一生的去體驗生命的過程,為自己、為那個時代、為那個時代的的民眾,引吭高歌。
最後一首《臨路歌》,李白寫到:
大鵬展翅兮,中天催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是一個疑問句。
書名是《通天之路:李白》,為什麼是「通天之路」呢?我想,作者認為,李白已經回歸天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