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公子有時刷綜藝片段,經常看到一些熟面孔,比如李誕。
連羅永浩都在節目中開玩笑說,他就算為了還6億債務上綜藝,上的都是「脫口秀大會」這樣非常有水準的節目,不像在座的幾位,什麼破節目都上。
李誕馬上嬉皮笑臉地站起來揮了揮手。
很多人對李誕的印象,是24K純佛系青年。
綜藝節目裡能坐著就不站、能躺著絕不坐,如假包換的「廢青」本青了,被譽為「懶人嘴欠顏值低」。
然而,真相併不是人們看到的那樣。
以前作為創作者,李誕不僅從不拖稿而且過稿率高。
現在做了老闆,他依然經常自己給節目寫段子,《吐槽大會》不少嘉賓的稿子就是他寫的。同時想方設法搭臺子、提攜新人,把蛋糕做大。
尤其是今年。
從疫情導致巡演全部取消,到公司藝人狀況頻出,如他那句出圈的自嘲:「顯然,我低估了2020,也低估了這家公司。」
「廢青」李誕開始看鄧小平、曾國藩以及高管CEO的自傳,寫了3萬字曾經最鄙視的員工手冊,拉投資、接代言、出新書、上綜藝。
看得人又愛又恨。
恨的是,他依然像極了學生時代那個說「哎呀我都沒複習啊」卻考了第一名的同學。
愛的是,人們發現他仿佛一隻鴨子——水面上緩緩而行,水面下拼命揮著腳蹼划水。
嘴上比誰都矯情,背地裡比誰都勤快。
嘖嘖,真是狡猾又現實。
一、「偽廢人」不可怕,「積極廢人」才可怕
如果說,表面懶散實則拼命的李誕是「偽廢人」,那麼現實中更多的,其實是相反的「積極廢人」。
愛給自己立flag,朋友圈每天形形色色的打卡,屯了一堆課程和書籍,然而拖延症深入骨髓,每天在「間歇性躊躇滿志」和「持續性混吃等死」兩者之間瘋狂搖擺。
我有位讀者,大概是2019年初加了我微信。
然後問如何發展副業,我說,副業建議從興趣或擅長點入手吧。
他:「哦,能掙錢就行」。
後來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信息問如何發展副業?寫作怎麼掙錢?文章要怎麼寫才有錢拿?還有什麼掙錢渠道嗎?微商帶貨靠譜嗎?短視頻能掙錢嗎?……
最近一次發來信息是上周。
他問:你有哪些掙錢渠道推薦嗎?
說白了近兩年過去,仍舊停在原地。
《自控力》書中有一個蠻有意思的詞,叫「虛假希望綜合症」:
指的是假裝很勤快但沒做出實質性努力,以此來降低焦慮+獲取滿足感的現象。
就像有些人買了全套運動裝備,三天兩頭地在朋友圈發健身照片,事實上擺拍了1個小時連跑步機都沒上。
就像有些人嘴上嚷著想掙錢,幻想只要意志力夠猛目標就能實現。像那個笑話說的,戒菸很簡單嘛,我僅上個月就戒了18次。
失望和沮喪是會累積的。
疊加到一定程度,你將逐漸產生「我幹啥都不行」的自我懷疑,陷入自責與恐慌中。
二、跳出「積極廢人」的怪圈,行動是關鍵
我曾經一任上司,有一次聊天時她說,最能拉開個體差距的地方集中在兩點:
一個是行動力,另一個是思考力。現實中,很多人在行動力上就倒下了,壓根不用比思考力。
這幾年我越來越覺得這話有道理。
正如羅振宇所說:「在應試教育中,思考力當然比行動力重要。但是在大多數實踐工作中,行動力卻比思考力重要。」
為啥?
思考力你有辦法「借」來。求人、僱人,都可以借用他人的思考。而行動力,只屬於你自己。
你不開始行動,你的世界就寸步不移。
我一個原先做集成維護的同事,27歲想轉行敲代碼,理由也簡單:希望收入更高些。
這個年齡學編程是沒太多優勢的,沒辦法,只能多投入了。
於是同事一邊白天上班,一邊晚上和周末上培訓機構,幾乎所有業餘時間全部用於看書和學習。
覺得自己實操得不夠,還以免費勞動力的方式到處找機會參與一些小項目。
就這麼與本職並行學了1年多,跳槽時拿到的已經是中級程式設計師的offer了。
細想起來,似乎並無特別之處。
無外乎老老實實上課,踏踏實實看書學習,幫別人免費寫代碼攢點兒經驗值,過程中邊想邊做,畢竟沒去做也不知道該思考什麼。
回頭看不少人。
第1天熱血澎湃,第3天心生動搖,第10天垂頭喪氣,到頭來只能是稀裡糊塗的失敗者。
還一心以為那些表面上輕鬆成功的人,真的背地裡什麼都不做、真的僅靠運氣就得償所願。
哎,真是太小看行動力的權重了。
別說出去競爭,要知道單單這一項,就足以讓一大票人把自個兒給篩選掉了。
三、兩招教你跳脫「立flag->打臉」死循環
知乎人有個熱門問題: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不少網友支招,比如說想到就去做啦,強迫自己立即行動,自律和堅持啦。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你認真想想:
真要能做到,那還算什麼拖延症嘛。
那麼,如何跳脫「立flag->打臉->再立flag->再打臉」的積極廢人陷阱?我掏心窩子地分享幾點乾貨。
1、降低啟動門檻。
熟悉我的小夥伴可能記得,我工作時有個習慣,叫「先做5分鐘」。
當我力不從心又不得不繼續時,就會哄自己說:「先做5分鐘看看,如果不行就休息」。
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5分鐘後,我已經逐漸進入狀態了。
實際上這5分鐘就是一個微小的啟動鍵。
美國習慣養成專家史蒂芬•蓋斯曾提出個概念,叫「微習慣」,意思是把目標儘量拆解小些,小到不可能失敗,你就成功過了。
嗯,愉悅地自己騙自己,直到養成習慣。
這方法挺妙的。
不信你試試,當你像他那樣把每天做100個伏地挺身的計劃減少為每天只做1個,把每天寫作3000字減少為每天寫100字,心理負擔一下子就減輕了。
啟動所需能量越小,你就越容易起步。
2、建立獎勵機制。
玩過遊戲的人恐怕都有個共同感受,就是遊戲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它能及時地讓我們的付出嘗到甜頭。
刷5個小時送個裝備、打到20級升級下技能、籤到30天再送個禮包……隨著獎勵越來越多,你不知不覺地興致高漲,欲罷不能。
其實,這在行動力上是個很好的思路。
有價值的事通常做起來都沒那麼舒服,那做了之後,我們就可以給自己些小獎勵。
就比如說我吧,雖然平時本職+副業連軸轉,但周末我通常會獎勵自己看一兩部電影,或隨心所欲做些無用的事,發發呆啊,看些雜書啊。
想把一件事堅持下去,靠的不是自我懲罰,而是降低它的痛苦程度,以及適當製造愉悅來提高甜度。
心理學中有一個「普雷馬克原理」:如果你做了一件不喜歡的事,接著做了一件你很喜歡的事,它就將衝淡你對前者的不喜歡。
都靠鞭子,太殘忍;
都靠本性,又太隨意。
寫到這裡突然感慨,害,我們真正鬥智鬥勇的對象,都是自己啊!
最後我想說,這世界上有兩種「自欺欺人」。
一種是每天給自己加油打勁、flag成噸立,事實上蹲在原地什麼事也沒幹,淪為積極廢人。
另一種看似廢材,嘴上罵罵咧咧,行動上卻沒有絲毫怠慢,一邊罵一邊爬再一邊騙自己繼續往前爬。
這個時代,好的技巧、好的方法未必是稀缺資源,而行動力,一定是稀缺資源。
它是驅動我們持續前行的寶貴燃料。
無論你現在處於哪個階段、處於何種狀態,我都希望你把行動放在第一位。
畢竟,只有先離開起點,才可能接近終點。
本文作者柯臨,Linkedin專欄作者,一枚喜歡理財、健身、不愛灌雞湯喜歡喝咖啡的網際網路產品汪。微信公眾號:臨公子的後花園(id: hi-lingongzi)。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影視截圖及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l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20 領英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