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不因人廢言,更不可因言廢人
文/羅日榮
原文:
漢王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酈生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王從之,乃復謀取敖倉。
——《資治通鑑卷10》
翻譯:
漢王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駐紮到鞏縣、洛陽,以抗拒楚軍的西進。酈食其說道:「我聽說『懂得民以食為天這一道理的人,帝王的事業可以成功』。治理天下的國君把百姓當作天,而百姓則把糧食當作天。敖倉,作為天下轉運糧食的集散地已經很久了,我獲悉那裡貯藏的糧食非常之多。現在楚軍攻下滎崐陽,竟然不堅守敖倉,而卻領兵東去,只派些因獲罪被罰充軍的士兵分守成皋,這真是上天對漢軍的幫助啊。目前楚軍容易攻取,漢軍反倒退卻,自己貽誤有利戰機,我私下裡認為這是個過錯!而且兩雄不可並立,楚、漢長久地相持不下,使得海內動蕩不定,農夫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織女離開織機不再紡紗織布,普天之下民心惶惶沒有歸屬。因此希望您趕快再度進兵,收復滎陽,佔有敖倉的糧食,扼守住成皋的險要,斷絕太行的通道,在蜚狐隘口設防抵抗,把守白馬津,向諸侯顯示漢軍已佔據有利地形能夠克敵制勝的態勢,這麼一來,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歸向了。」漢王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隨即重又去謀取敖倉。
酈食其在劉邦身邊並不是什麼大紅大紫的人,相比起蕭何、張良等人的受寵,酈食其差遠了,但酈食其在劉邦那裡從來就沒有失去信任,甚至酈食其給劉邦出的餿主意差點讓劉氏集團破產,劉邦依舊把酈食其作為自己身邊的近臣。酈食其給劉邦出了一個什麼餿主意差點讓劉氏集團破產呢?
話說,當時楚軍圍攻劉邦於滎陽,又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和救援的兵馬,楚軍屢次襲擊截奪漢軍運糧的通道,使漢軍中糧食短缺。劉邦因此與酈食其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實力。酈食其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將夏桀王的後裔封在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將商紂王的子孫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行、背棄道義,侵伐各諸侯國,滅掉各國後,使諸侯的後代生無立錐之地。陛下若真能重新扶立六國的後裔,當今六國的君臣、百姓都對陛下感恩戴德,無一不嚮往陛下的風範,仰慕陛下的仁義,都甘願做陛下的臣民。如此德義已經施行,陛下即可面向南居帝位稱霸天下,項羽也必定會整理衣冠,肅然起敬地前來朝拜了。」劉邦說:「好!趕快去刻制印璽,您就可帶上它們出使各國了。」
這時候張良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勸阻劉邦。張良也說了一大堆話,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意思,他說,大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國。但是這六國封起來後,能把兵聚起來對抗強大的項羽嗎?就算能夠對抗項羽,他們將來會聽你的嗎?不聽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場嗎?劉邦一聽,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璽。
如果換做其他領導,酈食其的前途也可能因為這個餿主意而到頭了,但劉邦罵歸罵,罵過之後該發工資的照常發工資,該發獎金的照常發獎金,酈食其提出的建議,也會認真去考慮。所以,當酈食其提出「收滎陽,據敖倉,塞成皋」的戰略主張時,劉邦採用了他的建議。
劉邦此舉可謂踐行了「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的領導藝術!相比起劉邦來,他的後代漢武帝劉徹就差多了。
匈奴屢屢進犯漢朝邊界,日漸強大的漢朝打算打破「和親」這種喪權辱國的局面,大將王恢提出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的方針,結果因為計劃不周,被匈奴單于識破,馬邑誘敵之戰失敗,三十萬精兵徒耗糧草輜重,還無功而返。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最後被迫自殺。
用人之道: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