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不因人廢言,更不可因言廢人

2021-02-19 職場史話

《資治通鑑》——不因人廢言,更不可因言廢人

文/羅日榮

原文:

漢王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酈生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王從之,乃復謀取敖倉。

——《資治通鑑卷10》

翻譯:

漢王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駐紮到鞏縣、洛陽,以抗拒楚軍的西進。酈食其說道:「我聽說『懂得民以食為天這一道理的人,帝王的事業可以成功』。治理天下的國君把百姓當作天,而百姓則把糧食當作天。敖倉,作為天下轉運糧食的集散地已經很久了,我獲悉那裡貯藏的糧食非常之多。現在楚軍攻下滎崐陽,竟然不堅守敖倉,而卻領兵東去,只派些因獲罪被罰充軍的士兵分守成皋,這真是上天對漢軍的幫助啊。目前楚軍容易攻取,漢軍反倒退卻,自己貽誤有利戰機,我私下裡認為這是個過錯!而且兩雄不可並立,楚、漢長久地相持不下,使得海內動蕩不定,農夫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織女離開織機不再紡紗織布,普天之下民心惶惶沒有歸屬。因此希望您趕快再度進兵,收復滎陽,佔有敖倉的糧食,扼守住成皋的險要,斷絕太行的通道,在蜚狐隘口設防抵抗,把守白馬津,向諸侯顯示漢軍已佔據有利地形能夠克敵制勝的態勢,這麼一來,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歸向了。」漢王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隨即重又去謀取敖倉。

 

 

酈食其在劉邦身邊並不是什麼大紅大紫的人,相比起蕭何、張良等人的受寵,酈食其差遠了,但酈食其在劉邦那裡從來就沒有失去信任,甚至酈食其給劉邦出的餿主意差點讓劉氏集團破產,劉邦依舊把酈食其作為自己身邊的近臣。酈食其給劉邦出了一個什麼餿主意差點讓劉氏集團破產呢?

話說,當時楚軍圍攻劉邦於滎陽,又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和救援的兵馬,楚軍屢次襲擊截奪漢軍運糧的通道,使漢軍中糧食短缺。劉邦因此與酈食其謀劃如何削弱項羽的實力。酈食其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將夏桀王的後裔封在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將商紂王的子孫封在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行、背棄道義,侵伐各諸侯國,滅掉各國後,使諸侯的後代生無立錐之地。陛下若真能重新扶立六國的後裔,當今六國的君臣、百姓都對陛下感恩戴德,無一不嚮往陛下的風範,仰慕陛下的仁義,都甘願做陛下的臣民。如此德義已經施行,陛下即可面向南居帝位稱霸天下,項羽也必定會整理衣冠,肅然起敬地前來朝拜了。」劉邦說:「好!趕快去刻制印璽,您就可帶上它們出使各國了。」

這時候張良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勸阻劉邦。張良也說了一大堆話,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意思,他說,大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國。但是這六國封起來後,能把兵聚起來對抗強大的項羽嗎?就算能夠對抗項羽,他們將來會聽你的嗎?不聽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場嗎?劉邦一聽,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璽。

如果換做其他領導,酈食其的前途也可能因為這個餿主意而到頭了,但劉邦罵歸罵,罵過之後該發工資的照常發工資,該發獎金的照常發獎金,酈食其提出的建議,也會認真去考慮。所以,當酈食其提出「收滎陽,據敖倉,塞成皋」的戰略主張時,劉邦採用了他的建議。

劉邦此舉可謂踐行了「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的領導藝術!相比起劉邦來,他的後代漢武帝劉徹就差多了。

匈奴屢屢進犯漢朝邊界,日漸強大的漢朝打算打破「和親」這種喪權辱國的局面,大將王恢提出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的方針,結果因為計劃不周,被匈奴單于識破,馬邑誘敵之戰失敗,三十萬精兵徒耗糧草輜重,還無功而返。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最後被迫自殺。

用人之道: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讀書一事,最難言明,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思考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兒,違反人性,所以讀書思考知易行難。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他經常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之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說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獨」的良知。《資治通鑑》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
  •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演講人:劉後濱 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教學一樓 演講時間:2019年3月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可替代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當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
  • 資治通鑑:比說漂亮話更高明的馬屁,機會難得,說對了平步青雲!
    《資治通鑑》第22卷 漢紀十四漢武帝 徵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此時漢武帝也頗知太子劉據是因被江充逼迫,惶恐不安,才起兵誅殺江充,並無他意,正好守衛漢高祖劉邦祭廟的郎官田千秋又上緊急奏章,為太子鳴冤說:「作兒子的擅自動用父親的軍隊,其罪應受鞭打。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司馬光像《資治通鑑》很早就得到當時人的關注,剛開始設書局修史的第二年,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並親自撰寫序言。士大夫們也紛紛捧場,但又不太讀得下去,司馬光私下吐槽:自從我寫《資治通鑑》,很多人求著看,但一篇沒看完就打哈欠了。( 自吾為《資治通鑑》,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在序文的最後,神宗提到書名的事:《詩》云:「商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鑑」,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
  •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按照我的看法,《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書籍。據幫助司馬光纂修《通鑑》的主要助手劉恕的兒子劉羲仲講,司馬光本人,嘗自言當時人對他這部書的態度:光修《通鑑》,唯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編,已欠伸思睡矣。揚子云云:「後世復有子云,《玄》(德勇案:應指揚雄著《太玄經》,司馬光很是推崇此書)必不廢矣。」方今《春秋》尚廢,況此書乎?聊用自娛餘生而已。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唯一列外就是宋朝大咖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鑑》。書中對唐朝詩人語焉不詳,縱觀全文近乎絕跡。是司馬光對唐朝不感冒,進而不寫嗎?按《資治通鑑》篇幅而論,作為最接近唐朝的宋朝,司馬光對唐朝可謂非常關照,全篇294卷,唐朝不到300年就佔了81卷,比前後漢合計400年的60卷還要多很多。
  • 讀《資治通鑑》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有什麼意義?
    我相信有人出於興趣去讀《刺客列傳》,但不搞學術的,有幾個肯反覆讀《吳太伯世家》呢?但是個人命運與個人奮鬥,很容易就看執了。紀傳體要交代前因後果,又不能掛涉太多,偶爾給你幾個「初,XXX」來交代其他事,已經算給面子了。《資治通鑑》的好處是,始終以大局著眼,所以你看得到同時代的一切。
  • 資治通鑑|後臺君答疑(二):讀《資治通鑑》的現實價值
    事實上,連後臺君自己都曾對此抱有十二萬分的懷疑。但驀然回首,發現已然完成了四十篇了,堅持了三個多月,也算超出預期了~鑑於上次跟大家推薦了中華書局出版的繁體豎版二十冊《資治通鑑》後,有小夥伴特別不買帳,認為那套書殘留了太多封建時代大地主、大貴族的氣息,一點也不與時俱進,和人民群眾有很大的差距。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清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曾說:(《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學者王鳴盛更讚嘆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鑑》一書,採用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尤其是對歷史的前因和後果記載得非常的明確。
  • 訪談︱姜鵬: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儘管後來有很多模仿、續寫的作品,在學術史上有意義,但它們不可能成為《資治通鑑》那樣的皇帝教科書。因為純粹地了解歷史和抱著政治實踐的目的去了解歷史,所需要的歷史事實是不一樣的,對作者和編者的要求也不同。
  • flag欲立先倒:2020年,積極廢人成為了多少人的代名詞
    徹底放縱的人很少,高度自律的人也不多,大多數人處於二者之間,經常在堅持與放棄之間糾結,在發奮與懈怠之間徘徊。是不是很形象積極廢人與廢人相比勝在積極,如何在「積極廢人」中劃掉「廢人」只留「積極」這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先生最後感嘆一句: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話誠不欺我。《資治通鑑》不僅是一本「帝王術」、「權謀術」,更是一本生活啟示錄。這本書對人的事業觀,婚姻觀,處世觀,一樣起到非常好的警示作用。01.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有人把《史記》和《資治通鑑》進行比較。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迄今無法取代的通史藍本。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所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選取20個故事,反映了家國興衰的諸多方面。
  • 300萬字《資治通鑑》濃縮的10句精華,值得一讀再讀
    《資治通鑑》共294卷,計300餘萬字,記載了上起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士宗顯德六年五代滅亡,前後長達1362年的歷史。選取的資料除了十七史外,還包括了200多種野史和文集。1、福至心靈,禍來神昧。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五代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 《資治通鑑》|注重積累,耐心蟄伏:「等待」是最有力的戰略行動
    《資治通鑑》之秦紀一(49)記載了李牧防守北部邊疆,駐紮在北部抗擊匈奴的故事。在剛開始抗擊匈奴的時候,李牧深知麾下兵力不足的問題,於是每天都會讓士兵練習武術與射箭,小心謹慎把守烽火臺,不定期派間諜去打探敵情,還給士兵準備了牛肉和好酒犒勞他們,但就是堅決不打仗。
  • 就沒見過這麼好入門的《資治通鑑》!
    在偽歷史劇的影響下,孩子們只記得被演繹美化或惡意醜化後的歷史人物形象,卻完全不了解那些人物在歷史上的真正形象。他們如果不了解真正的歷史,更不會辨證地看待歷史。在他們眼裡,歷史=古人談情說愛、爭權奪利。過於簡單、粗暴的歷史觀,正在對他們的認知、思維,不斷製造誤導。
  • 《資治通鑑》經典名句10則,句句耐人尋味,值得收藏
    《資治通鑑》司馬光用了19年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的編年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300多萬字,共294卷,主要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時周世宗顯德六年這期間16朝1362年的歷史。1.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出自《資治通鑑·宋紀》。
  • 世界僅存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殘稿在京展出
    可見,《資治通鑑》確實凝結了司馬光畢生的心血。資於治道,以鑑來者本次活動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遊彪,結合相關史料,對司馬光的一生進行了客觀評述,並著重就《資治通鑑》所記載的1362年間歷代盛衰得失的評價、「資於治道」的治國理政思想、《資治通鑑》在傳統文化方面以及史學研究方面的價值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