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貴為宰相,為啥有這么女裡女氣的頭銜?

2020-12-22 正史漫談

在《神探狄仁傑》中,對於狄國老的頭銜,也許不少朋友會感到好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啥看起來這么女裡女氣的?

這是個很具有時代特徵的官職,實際上就是宰相。之所以看起來這么娘,那是因為被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給改的。在其他時期,這個頭銜其實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我們先弄清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來源。

唐朝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即我們耳熟能詳的三省六部制,這個體系源自隋文帝楊堅時期。

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後,在崔仲方的建議下,第一時間改革官制:

廢除了北周六官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恢復漢、魏時期的舊制,設置「三師、三公、五省」。

之所以說漢、魏舊制,是因為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臺;為了分散尚書省權力而誕生的中書省、門下省,則形成於三國時期。

隋朝的「三師、三公、五省」中,前兩者只是榮譽虛銜,五省才是核心。而在中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這五省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

尚書省是中央最高權力機構,最高長官是尚書令,等級為正二品,麾下統領六尚書,即我們所熟知的「六部」的主管官員: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對於尚書令的地位,史書中形容是「總領百官,儀刑端揆」。李淵在位時,李世民曾擔任這一職務,但隨著李世民稱帝後,這個職位就一直空置了。

武德中,太宗為之,自是闕而不置

尚書省還設有左右僕射各一名,級別為從二品。起初是作為尚書令的副手,而當尚書令一職閒置後,僕射實際上就擔任了最高長官。楊堅時期,長期擔任倆僕射之職的,是當時最傑出的兩位政治家:高熲、楊素。

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是兩名中書令,等級為正三品。中書令的任務相當的威風:「掌軍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佐天子而執大政也」。即天子的輔政官。

門下省的長官,則是侍中二名。「侍中之職......所謂佐天子而統大政者也」。

在左右僕射之外,「隋文帝廢三公府僚,令中書令與侍中知政事,遂為宰相之職」,也就是說,自隋朝開始,三省的長官其實都是宰相,即所謂的群相制。

唐代史料中也稱,凡是軍國大事,侍中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坐而論之,舉而行之」,也就是說,一起給皇帝做參謀、一同討論、達成一致後施行。

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強化皇權,避免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權臣一手遮天、從而篡權奪位的局面(比如當初楊堅本人)。此外,還能集思廣益、緩解「偏聽則暗」的情況。

隋唐一體,李淵、李世民時期,以尚書省左右僕射各一人及侍中、中書令各二人,為知政事官。

當然了,皇帝才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誰當宰相,還是他說了算。李世民時期,經常給予其他官員參與朝政大事的殊榮。

但這種大事不能師出無名,總得給個頭銜。當時正處於摸索時期,名頭非常繁雜,有「與宰相參議朝政」,或者「平章國計」、「專典機密」,還有「參議政事」。

公元643年,李世民特批,讓擔任太子詹事的李世勣參與商議軍國大事(特詔同知政事),並且給了個很特殊的頭銜:「同中書門下三品」。自此以後,尚書省的僕射也自帶這一名號,而其他除中書令、侍中之外,而又有幸參與軍國大事的官員,都配以這個有點拗口的頭銜。顧名思義,他們雖不是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但跟他們享有同等權利、待遇。

說白了,三省最高長官的權力再一次被稀釋了,不得不佩服漢語言的靈活、古代帝王的套路......

而到了公元682年,唐高宗下詔讓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秘書員外少監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擔任「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誕生了一個最長的宰相頭銜。

第二年,李治又任命黃門侍郎劉齊賢知政事,也許是為了念起來省事,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之後,所有的宰相,必定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號,這是身份的象徵,也是權勢的標誌。更誇張的是,即使你貴為尚書省的僕射,但如果沒有這個頭銜,不好意思,你只是個管理尚書省的官員而已,但並不是宰相。

公元683年底,李治駕崩,唐中宗李顯即位;但他的位子還沒捂熱,就被老媽武則天趕下了臺,從此,武后實際上掌控了大唐的權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像這種有謀朝篡位心思的,為了跟前朝劃清界限,上臺後一般都喜歡大肆修改地名、官名,比如當初的王莽。此時的武則天雖然還沒改國號為「周」,但已經默默開始了布局。

公元684年9月,武則天點燃了她的第一把火:

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左、右僕射為左、右相;

門下省為鸞臺,中書省為鳳閣......其他的亂七八糟的在此不囉嗦。

因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大唐的宰相們,從此有了個這麼個女裡女氣的頭銜,但倒很符合當時的實際。

不過,具體叫啥不重要,有權才最關鍵,所以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狄仁傑牛皮哄哄地亮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名號後,其他人幾乎立馬會顯示出肅然起敬、戰戰兢兢的神情。權力,確實是個好東西。

參考資料:《隋書》、《舊唐書》

相關焦點

  • 狄仁傑所任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到底是多大官,為何刺史都懼怕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則天時期將中書省、門下省改為鳳閣鸞臺。所以也就有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官職。下面我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刺史分別敘述,便於大家知曉其官位大小。一、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隋及唐初,以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隋為內史令)、侍中(隋為納言)並為宰相,惟尚書令以秩高罕除,遂以尚書省的副長官左右僕射為宰相之任。而中書、門下兩省的副長官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及其他官員參議國政為宰相會議成員者,須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
  • 狄仁傑的官職是什麼?幫你解惑
    狄仁傑曾經出任過的官職並非是自始至終只有一個,而是隨著時間還有機遇多有變換。這些年影視劇的影響下,主要塑造了狄仁傑作為「神探」的形象,而歷史上的狄仁傑則被「分割」成了兩半,唐高宗時他是辦事認真的能臣,武則天時是中樞決策的宰相。
  • 歷史上,狄仁傑乃一代名相,為何只是一個三品官兒?
    歷史上的狄仁傑確實最高只做到三品官兒。當初狄仁傑以科舉踏入仕途,最初只是一個從七品下的汴州判佐。其後做過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等職務。一直勤勤懇懇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後做到了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加授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時狄仁傑才做到了三品的職位。
  • 一代名相狄仁傑,雄韜偉略,可為何他至死也只是個三品官職?
    隨著《狄仁傑》系列劇作的不斷熱播,狄仁傑成為了現代人們家喻戶曉的一位古代宰相。 他和元芳,曾泰等人組成的「大周破案小分隊」可謂是無往不利 ,無論是多麼曲折離奇,匪夷所思的懸案,只有我們的「狄大人」出馬,那麼破案便是指日可待。
  • 原陽名人譜之丞相篇——唾面自乾,宰相肚裡能撐船
    裡面有一個經典片段,方世玉他爹噴了雷老虎一臉水,雷老虎笑著說:「我們雷家就是以德服人,你繼續噴,噴到你服為止!」後來才知道雷老虎還是有文化的,他應該知道唾面自乾這個成語。關於這個成語也是有典故的。692年(長壽元年),婁師德被召回朝中,擔任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又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694年(延載元年),武則天對婁師德道:「軍隊在邊疆,必須開墾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勞而畏難。」便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後來,婁師德又改封秋官尚書、原武縣男。
  • 神探狄仁傑:同為大將軍正三品官,李元芳卻只能給狄仁傑當保鏢?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系列承載著我們不少90後珍貴的回憶,在劇中有人喜歡武功高強、天下無敵的「掛靈」李元芳。有人喜歡心思縝密、老謀神算的「胖靈」狄仁傑。同時也有人喜歡溜須拍馬、平步青雲的「舔靈」曾大人。但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李元芳的。看完這部劇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同為正三品的李元芳為什麼只能是個保鏢呢?
  • 狄仁傑的宰相之路,靠的並不是科考優異,而是靠自帶的宰相屬性
    狄仁傑不同於以往的任何封建官吏,他的時代正是女皇武則天統治下的新時代。狄仁傑當上宰相這是必然的,憑藉狄仁傑對武則天的支持、自己的為官之道以及武則天的任人唯賢,狄仁傑在當時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完全合理。介紹狄仁傑的宰相成長史,不能再局限於他在判案中的實力,要把眼光放大,全面的挖掘狄仁傑自帶的宰相屬性。本篇文章將圍繞狄仁傑步入官場到當上宰相這一時間線索展開討論。科考失利,科員出身,仕途惘然狄仁傑對於考試並不是怎麼敏感,家族背景並不優秀的狄仁傑想要步入仕途,必須參加科舉考試。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比如說關於"宰相"——這個中國古代官職中影響力最大的官,在每個朝代就都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就拿唐朝而言,可以稱之為宰相的官職竟多達20餘種,如尚書令、、僕射、參知政事、同掌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等。並且,唐朝宰相的數量之多也是中國曆朝當中罕見的。這就讓人不禁思索,為什麼那些唐朝的皇帝喜歡給宰相安排這麼多不同的官職呢?"
  • 為什麼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原來典故出自這裡
    」這句俗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肚量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婁師德被授夏官(即兵部)侍郎,署理尚書事務;長壽二年,進同鳳閣鸞臺(即中書、門下省)平章事。武則天又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境,必須屯田,請愛卿不辭辛勞,再任檢校使。」遂於延載元年(公元964年),任命婁師德為河源(今青海西寧)等諸軍及河州(今甘肅臨夏)等諸州檢校營田大使。不久,又召回京,任秋官(即刑部)尚書,授原武縣男爵。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
  • 神探狄仁傑中,李元芳也是大將軍,為何只能給狄仁傑當保鏢?
    我們先看《神探狄仁傑》中李元芳的官職:甘南道遊擊將軍(正七品上)、使團護衛隊隊長、狄仁傑衛隊長、檢校鷹揚衛中郎將(正五品上)、千牛衛中郎將(正四品上)、檢校千牛衛大將軍(正三品上)、蔥山道行軍副大總管。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崗位被形容成"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實並非一個官名,可能這一點有許多人有誤解,宰相在古代,通俗來說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詞出自《韓非子·顯學》,"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為相禮之人,有輔佐的意思。
  • 狄仁傑的最高官職, 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說出來很難信
    狄仁傑不僅是會斷案、謀政事的文官,還是個驍勇善戰的武將,政治方面,他整肅綱紀,勸諫皇帝,舉薦人才,延續了唐朝的社稷,堪稱股肱之臣。狄仁傑,字懷英,并州人氏。他幼年登第,擔負過非常多官職,在各地當過法曹、刺史、司馬等職務,非常終做到了武周的宰相。年輕時的狄仁傑就很有才華。參加了科考之後,就被舉薦並出任汴州判佐。所謂的「判佐」就是判官的副手,屬於從七品的官職。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 品讀 山西斷案名臣狄仁傑
    狄仁傑出生於太原以明經進入仕途,之後歷任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一直到武周的宰相也就是鸞臺侍郎、同平章事。說狄仁傑就不得不說狄仁傑的判案如神,在影視劇中狄仁傑的斷案能力可以說是神呼奇神。
  • 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下場如何?
    雖然狄仁傑忠於李唐,但他畢竟是治國大匠、才幹優異,所以武則天沒有計較他的忠唐之心,依舊看重於他,並在天授二年(691年)將他由洛州司馬這個故意打壓貶謫的位置提升為地官(戶部)侍郎,代理行尚書事,之後又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周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中書省」掌機要,負責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發布,門下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審查,及籤署章奏,有封駁(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權,這麼完全中央實權最高單位,一把手才是正三品,可見含金量之高啊。唐代宗大曆年間,這兩個一把手才被升為二品官,但是也意味著他倆沒啥實權了。權力就轉移到了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等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