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新寫入《民法典》的「離婚冷靜期」引發網友熱議。
其實,早在七年前,編劇坂元裕二就在經典劇作《最完美的離婚》中為一對婚姻瀕臨破裂的夫婦設置了「冷靜期」,試圖探討圍城中人如何面對愛與生活的碰撞。而這部金句迭出的佳作,或許也能給關心「婚姻冷靜期」的你我一些啟發。
我們不一樣
——你們都為什麼事情吵架啊
——為一切事情吵
在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光生抓住了一切可以吐槽妻子結夏的機會。在他看來,兩年的婚姻生活根本沒有在他們之間培養出任何默契。
「我想喝紅酒的時候她開了瓶白葡萄酒;我白天吃了炸豬排,晚上想著只要不吃炸豬排什麼都行,結果她說想吃炸豬排了;約好去看電影結果她遲到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睡了兩次回籠覺!」
在結夏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並吃掉了光生剛買來還沒捨得吃的茨城特產之後,長久以來的忍耐終於崩塌,他提出了離婚。
這一切荒謬而可笑,像極了一個孩子賭氣後的鬧劇。
跟一般講述親密關係的劇集裡那些起承轉合的鋪墊不同,這部劇在一開場就向觀眾拋出了婚姻生活裡最關鍵的問題:兩個生性不同的人該如何一起抵擋歲月漫長。
著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愛情以異化為前提條件,同時也要克服異化。當看到一個生命綻放出我們從未見過的光彩時,吸引是強烈的。但神奇的是,一旦和那個截然不同的生命體建立了親密關係,人們往往下意識地開始改造。理由很簡單:我想把你納入我的生命,而排異,又是所有生命體的共性。
在編劇坂元裕二的筆下,光生和結夏,有著冰與火一樣無法融合的不同。
很多時候,光生像個孩子一樣幼稚、自我、極其敏感和挑剔。他對內心秩序的重視超過一切。所以當大大咧咧、丟三落四的結夏闖入他的生命時,原本有序的世界就被摧毀了。對他來說,有序的自我世界是不可割捨的。
結夏就不同,她會邀請一大幫朋友來家裡做客,渴望愛的人都能參與自己的生命,希望結婚之後生很多孩子,過著吵吵鬧鬧有煙火氣的日子。
所以在故事結尾的時候,即使光生意識到了他對結夏的愛而重新求婚,結夏也沒有在結婚申請書上簽字,而是小心翼翼地折起來,說「我就把這當成是你給我的情書啦。」這一幕,倒頗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你認為的幸福與我定義的不同。」這就是結夏的答案,經過了十多集漫長的「冷靜期」,他們還是終究沒有學會如何求同存異。
有生之年都無法治癒的頑疾
我們看過的很多家庭劇,都在夫妻關係之外尋求更複雜的羈絆,以期描繪出婚姻的複雜。於是一直以來在這類劇集中,充斥著關於親子關係、婆媳矛盾、第三者插足、職場困頓等令人頭暈眼花的情節設置。
而坂元裕二卻選擇刪繁就簡,自殺式地砍掉所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戲份,沒有狗血的橋段,沒有轟轟烈烈的撕扯,平靜地將兩個個體之間的矛盾娓娓道來。
「如果寫出更激烈的衝突,觀眾也許更容易理解,但我很欣慰,最終還是選擇了真實性。」
在《最完美的離婚》裡代替主要人物對白的,是食物,是手寫信,是旁人不經意的「金句」以及暗藏的呼應。
結夏想念光生的時候不說想念,而是感慨:「做了好吃的飯菜,一個人吃真浪費呀。」地震之後光生給獨自在家的結夏發簡訊,代替沒問出口的在意,打出的字是「盆栽還好嗎。」
光生抱怨結夏看電影遲到,而結夏卻在信中暗暗揭示了原因:「過馬路的時候看見你站在約好的地方,想著這個人正在等我呢,就覺得開心。你的身影可比電影好看多了。」
迷茫的光生向奶奶尋求幫助:「奶奶,說點讓我茅塞頓開的話吧。」奶奶的答案卻是:「奶奶活了80年,都沒有茅塞頓開過。」
類似「今晚的月亮真美」這樣的隱喻簡直貫穿了光生和結夏從相遇到分離的全程。他們並沒有教大家如何克服異化、消除遺憾,反而頻頻將笨拙展露無遺。甚至在結夏寫給光生的信中,她把愛與生活的碰撞形容成此生無法治癒的頑疾。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努力克服的,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在最後一集,光生也給結夏寫了一封信。在離開結夏之後,他有機會復盤很多細節,反而因此得到了成長。「戀愛總有一天會變成生活,而生活會變成喜悅。」隨著這封信的寄出,故事就結束了。
在別人結束的地方起跑,在別人起跑的時候戛然而止。坂元裕二完美地貼合了加繆那句話:「藝術有靦腆的本能,它就是沒有辦法直接把事情說出來。」
也許這正是編劇想要傳達的,婚姻和所謂的冷靜期並不能夠治癒愛與生活的頑疾,而如果分離可以,那又有哪裡不完美呢。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