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給我打五斤高粱酒。」
「玉米酒在做特價嗎?上次喝起來口感很好,給我留10斤。」
…………
6月2日,記者在縣城鄉建委轉盤附近一門市看到,買酒、預訂酒的人絡繹不絕,老闆張群一邊忙著打酒,一邊給客人傳授鑑別純糧食酒和酒精酒的訣竅。
張群今年33歲,是石寶鎮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重慶電視臺《霧都夜話》欄目做編劇,但因為工作經常熬夜、拍戲強度過高,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她開始琢磨辭職回家休養。
2016年下半年,張群到武隆仙女山拍戲,發現電視臺很多欄目拍戲時都用徐家灣土酒,就買了幾瓶帶給親朋好友。一個月後,張群接到表弟打來的電話,說有開餐飲店的朋友想大批量買這個土酒。接下來的幾天,又有幾個朋友聯繫張群,表示想買這個酒。這讓張群看到了商機,於是下定決心辭職。
可是,張群的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同在電視臺工作的老公給予張群很大的支持。2017年2月,張群到徐家灣酒廠實地考察近半個月,參觀土酒的釀造過程,學習釀造工藝。她認為只有自己放心的產品,才有勇氣向別人推銷。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選址期間,張群費了點心:既要便於停車,又要客流量夠大。而且,開業初期門面也不宜過大,以免投入後效果不佳……最終,張群選定縣城鄉建委轉盤的位置,3月初開始正式營業。
「我一開始就做好了前半年一直虧損的準備,因為這幾個月都是淡季。」張群說,在電視臺工作時期積累了大量人脈,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達到2萬多元,5月份營業額激增到4萬元,不但沒有虧損,而且收入非常可觀。
「開始2個月店裡就我一個人,出去送酒的時候,就用手機看著店裡的監控錄像。」張群的家人都在重慶,餐飲店要酒的量很大,只能關掉門店出去送酒,有的顧客就以為沒有開店了,一連十多天客源都較少。剛開張的店,正是需要回頭客的時候,張群才想了利用監控的辦法。
3個月過去了,經朋友介紹,以及買家口口相傳,現在客流量越來越大。不僅銷售給本地市民,重慶的很多朋友也成了回頭客,忠縣的不少餐飲店也都有徐家灣土酒。
「我才剛剛起步,主要停留在銷售層面。」張群說,現在她沒事的時候也在學習釀酒技術,接下來還準備在忠縣多開幾家店鋪。待經營範圍擴大後,就在忠縣建立自己的酒廠,做到自產自銷,打造具有忠州特色的純釀糧食酒。
目前,張群正在抓緊考察我縣現有的種植大戶,希望能將他們種植的高粱等農作物批量賣到釀酒的廠家。接下來,她將發展農戶種植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然後將其收購用於釀酒,從而帶動農戶增收,同時也能為本地市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