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是反映腎臟健康狀況的「金指標」,腎友們再熟悉不過了,但許多腎友對尿蛋白的認知只停留在表面,比如指標呈陰性就說明腎臟健康,有「+」號就表示腎臟受損等,也因此容易踏入一些認識誤區,不利於病情的穩定。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三類常見的尿蛋白誤區,「中招」的腎友可得記得趕緊糾正過來。
01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是一回事
非也,尿微量白蛋白是尿蛋白中的一種成分,佔尿蛋白的40%左右,根據腎友們不同的病情,需要做不同的尿液檢查。
針對處於腎病早期的腎友,其尿蛋白排洩量非常少,進行普通的尿常規檢查可能無法發現異常,所以需要通過查微量白蛋白來幫助診斷。通常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呈陰性,或定量小於0.3g,又懷疑存在早期輕微腎損害、特別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的腎友需要進行尿微量白蛋白檢查。
而對於已經存在明顯腎病症狀(如水腫、大量蛋白尿等)的腎友,則只需要檢查尿蛋白來了解腎功能受損的情況即可。
02尿蛋白降得越快越好
有腎友唯「降尿蛋白」是務,認為尿蛋白降得越快越好。尿蛋白降低確實是會減少腎小球損傷,減緩腎臟纖維化的進程,但如果只盯著尿蛋白這一個指標,忽視了整個腎臟的健康狀況,很可能是做「無用功」,反而還會耽誤整體病情的穩定。
比如對於繼發性腎病,如糖尿病腎病或者高血壓腎病的腎友,如果一味執著於應用激素降蛋白,忽視對血糖、血壓的控制,那腎臟還是會持續受損。降蛋白最重要的不是快,而是穩,穩了才會降低復發率,真正維持腎功能的穩定。
03尿蛋白重新出現「+」號,說明病情有波動
尿蛋白其實常常處於一個波動的狀態,連續兩次檢測的結果都有可能不一,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蛋白質不是24小時都在漏出,很可能截取到的某段尿液尿蛋白含量就偏低;另一方面,尿蛋白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感冒、喝水少、吃了過多高蛋白食物等都會引起尿蛋白增多。
因此,對於治療效果良好的腎友,尿蛋白在「陰性、弱陽性、1+」之間徘徊是很正常的,突然出現「+」號,也不一定就代表病情出現波動。想要了解病情狀況,還是得看更為準確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腎病的任何一項檢查指標,都不能孤立看待。
希望腎友們都能儘早走出腎病的認知誤區,向正確的認識靠攏,積極配合正確的治療,不給尿毒症「耀武揚威」的機會。
關注腎泰網,您身邊的腎臟健康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