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和沐風
圖|電影《別讓我走》截圖
《別讓我走》是根據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莫失莫忘》改編的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複製人和器官捐贈的科幻電影,講述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發生在英格蘭鄉間的一所寄宿學校裡,三個學生的成長故事。
看懂這部影片,就能看懂「成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影片從一開始就進入一種讓人壓抑的悲涼氛圍中。
凱西隔著玻璃窗與手術室裡的戀人湯米相望,湯米躺在手術臺上,正準備做「捐獻」手術。
從他身上的疤痕看來,此前他已經做過幾次這樣的手術,而從他絕望與無奈的眼神看來,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你們懂,卻也不懂
鏡頭一下子拉回他們的童年時代。
在鄉村深處,一所名叫「黑爾舍姆」的寄宿學校,那裡有一群看似普通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接受特殊教育和對待,每天有標準的營養食物,每周有嚴格的身體檢查。
他們從小就被灌輸獨有的常識,被告知既定的命運軌跡。
善良的凱西與驕橫的露絲是形影不離的閨蜜,凱西又格外注意湯米這位常被欺負的男生,於是三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三人的感情走向其實很簡單,凱西與湯米情愫剛起,卻被露絲橫刀奪愛,軟弱的湯米又不懂拒絕,好在最後露絲在生命盡頭終於悔悟,把愛還給好友。
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並不在情感的糾葛上,而在於三人在成長曆程中不斷探索,漸漸發現校園藏著許多秘密,在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所經歷的美好回憶裡,原來處處都藏著駭人的「設計」。
在校園「黑爾舍姆」的童年時期,有一位導師叫露西小姐,她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心生憐憫,不忍心看這些孩子被蒙蔽在鼓裡。
終於有一天,她在課堂上把實情對孩子們說了出來,她說:
「問題在於,你們懂,卻也不懂。你們接受過教育,但卻沒有一個人真的明白。你們幻想過的每一種未來,你們之中都沒有人會有,除了按照預設好的方式活下去以外,你們別無選擇。你們會長大成人,但那過程很短暫,等到漸漸成熟,甚至步入中年之前,你們就會開始捐獻重要器官。這就是你們存在的價值,也許在第三次或是第四次捐獻的時候,你們短暫的生命就將終結。」
上完這堂課之後,露西小姐就因為「言論不當」而被學校開除了。
然而可悲的是,孩子們只是覺得氛圍有點沉重,而對於露西小姐所說的「事實」,他們卻並不以為意,因為那些他們都「早就已經學過了」。
學生們從小就被教育,他們是複製人,與外界的人不同,為了將來「捐獻」,他們要保持健康,遠離各種危害健康的飲食與習慣,以及避免生病等等。
這一切「事實」他們都「懂」,由於從小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因此都覺得這樣的命運對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值得說的。
然而他們又都「不懂」,不懂這些對一個生命來說意味著什麼,不懂這一切在他們的生命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意義。
他們知道一切,但又不知道一切。他們被告知了一切,但又被隱瞞了一切。
這不正是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共有的經歷嗎?
在生命的最初,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空間以外的那個大千世界的了解,都只是從一些隻言片語中獲取一點點信息而已。
然而,對於那些信息實際的意義,當時懵懂的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理解。
這就正如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學了古詩,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還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詩句背誦得朗朗上口。
每一個字都認識,閱讀理解也滿分,而我們卻幾乎沒有理解詩句中的真正含義,更不理解它們所表達的對於生活的真正意義。
網絡流行著的一句話跟這一點很契合:
「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
這個「懂得」就跟電影裡面那些克隆孩子們的「知道」一樣,都只是表面上看見了、懂得了和知道了而已
事實上那些道理作用在一個人身上所呈現的真正意義,我們其實是一無所知的。
對於那些道理,我們同樣是「都懂,又都不懂」,因此沒能過好這一生,也就太正常了。
終於懂了,卻發現跟當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影片的中段,孩子們從「黑爾舍姆」畢業,被安排到一個農莊生活,等待「捐獻」前的身體成熟。
在那裡,他們接觸到從其他學校來的前輩,也一點一滴地對真實的世界有所了解,有機會看到真正的人類是怎樣生活與工作的。
有一天,一對情侶從外頭回來,聲稱在外面看到露絲複製的「原型」。
這讓大家很興奮,決定去一探究竟,希望能從「原型」中窺見一絲未來生活的可能。
幾個年輕人去到鎮上,激動地隔著玻璃窗往一個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張望。他們看見那個婦女的身份,就跟露絲平時幻想的未來一模一樣。
那時露絲憤怒地說了一段特別讓人心疼的話,她說:
「我們都心知肚明,如果你想去找原型,就得去那些齷齪的地方找,你得去垃圾堆裡翻,去陰溝裡找,那才是我們這些人的出生之地。」
哪怕露絲平時再怎麼驕橫與不服輸,隨著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的認知升級,她也漸漸對自己的出身有了與從前不再一樣的解讀。
越長大,這個解讀只會越灰暗,其他夥伴也如此,而我們其實也一樣。
曾經,我們寫得最多的作文題目是:「你的理想是什麼?」
那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將來就真的能夠成為理想中的人,或者哪怕不是那樣的人,但只要是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就一定能夠成為。
然而,隨著成長認知的升級,我們的認知一步步接近現實,也一步步看清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漸漸地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最後不知道是對自己妥協還是對現實妥協。
反正我們妥協了,不再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也不再對「夢想」有所期盼,以至於很多人一談起夢想就會被批判「幼稚」。
當我們終於很不容易地對真實的世界有所了解的時候,卻發現它與自己當初所想的大相逕庭,甚至完全不一樣。
這是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一種「痛」。
再艱難,也要在夾縫中尋找夢想和希望
影片越接近尾聲,希望越大,幻想破滅所帶來的壓抑也越沉重。
有一個不成文的傳言,說只要真心相愛的情侶能夠拿出證據,就能申請延期「捐獻」,多過三年自由的日子。
僅僅是三年,他們也心滿意足了。
然而結局卻連那三年也不如他們所願。
那個傳言是假的,根本沒有什麼延期,他們既定的命運是怎樣的就得怎樣安排,誰也不能倖免。
最後就出現影片開頭的那一幕,湯米在最後一次「捐獻」中如期結束生命。
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後都問,為什麼他們不反抗或者逃跑?
其實不是她們不反抗,而是他們不知道要反抗。
她們從小就被這樣教育,被灌輸這樣的觀念,不管是善良的凱西,軟弱的湯米,還是不服輸的露絲,都從不質疑被剝奪的人生,從不反抗生來的宿命。
這種東方式的隱忍和「認命」,或許從原著作者石黑一雄所說的一段話中能夠得到一些理解,他說:
「我認為人們無論承受怎樣的痛苦,無論遭遇怎樣的悲慘經歷,無論如何不自由,都會在命運的夾縫中求生,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人們不懈奮鬥,努力在如此狹小的生存空間內尋找夢想和希望。這類人始終比那些破壞體制、實施叛亂的人更令我感興趣。」
長大成人後的我們,不正是如此既認命又不認輸地匍匐前行著的嗎?
哪怕生活際遇再不如意,承受的打擊再大,我們最後都不得不全盤接受,再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重新出發。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還說不上夢想和希望,但至少對生活的期盼還是斬不斷的,人們仍然渴望衝破困境,去找到一種美好安寧的生活。
結語
看完這部影片,不得不感慨,真實的社會比童年時想像的要殘酷很多,也令人無奈。
隨著我們的成長,世界的真相一點點在眼前展開,這個過程往往令人感到無奈和打擊。
然而再痛,我們還是要這樣長大。
只有真正成長過來,才有可能找到與真實世界共處的連結,也才能從中看到,殘酷的現實世界其實也不缺乏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生命中,仍然都有值得追求的夢想和希望。
這是成長在讓我們痛過之後,留給我們的一絲慰藉。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
本文由沐風少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