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良」軍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2021-01-11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徐平

一提起「的確良」軍服,現今中年以上的人應該都很熟悉,那可是迄今為止我軍影響最大的軍服之一!可是,你知道它的真實名字嗎?為什麼又叫「的確良」軍服呢?

「三元」混紡布單衣的研製

20世紀70年代以前,受國家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約,我軍軍服面料一直以棉布為主,有平紋布、斜紋布、人字紋布等。雖然也有毛呢料軍服,但因為成本較高,只配發中高級軍官和兩團一隊及駐外武官。棉布軍服雖然成本低,但不耐磨,且臃腫、笨重。為了使軍服輕便、耐用、美觀,適應軍隊行軍作戰的要求,走化學合成纖維的道路成為發展方向。

60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已用合成纖維與棉花混紡織物製作軍服。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的一種,有滌綸、錦綸、腈綸、丙綸等。它是由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等作原料,經過提煉和化學合成過程而製成的,是棉、麻、絲、毛良好的代用品。當時我國國內也有生產並少量投放市場。針對我軍純棉軍服不耐穿和服用性能較差等情況,總後勤部從60年代末開始,著手組織有關單位,研究多種化纖與棉花混紡織物作為軍需裝備材料。當時叫「三綸」(滌綸、錦綸、晴綸)應用研究。

1969年到1970年,化工材料在軍需品的應用,已試用了單衣、罩衣、棉衣、大衣、棉被、雨衣、蚊帳、襪子等8個品種,分別在廣州、瀋陽、北京、南京、新疆、昆明、西藏等軍區十多個點進行試穿試用(單衣即夏服,罩衣為冬服)。其中,單衣混紡材料是研製的重點。先後研製出不同品種、不同規格、不同配比的混紡織物4批20多種,製作單衣3000多套。經擔任不同任務的部隊試穿驗證,採用滌綸50%、錦綸17%、棉花33%混紡42/2×21平紋布穿用效果最佳。1971年4月,滌錦綸三元混紡布單衣在北京、廣州、瀋陽、武漢、蘭州等軍區擴大試穿。總後勤部1971年6月4日批准定型和批量生產,定名為「71式軍服」。

為檢驗混紡單衣對戰時傷員及其治療過程有無負面影響,1972年總後勤部組織科研人員對混紡單衣和純棉單衣進行了耐燃燒、燒傷後癒合、防毒、防熱和防紅外等性能進行了對比試驗——

耐燃性能:三元混紡布的著火點(500℃以上)比棉布高100-180℃,溶點(200℃變硬)比棉布的焦化點(棉布沒有溶點)低80℃。另外還做了檢毒試驗,未發現三元混紡布對傷口有致毒作用。

抗紅外性能:用120瓦紅外線探測儀黑夜觀察,最先發現的是武器、帽徽、領章,其次是服裝。發現距離,三元混紡布為250米處,棉布為220米處,相差30米。

綜合看,三元混紡布沒有負面影響。而且,每年可節約棉花65000擔,符合我國石油化工發展方向。當時國家計委、燃化部、輕工部和商業部都積極支持部隊裝備混紡軍服。

為了解決化纖混紡軍服所需滌綸、錦綸等原料,改善部隊軍需裝備,1969年總後勤部擬在嶽陽建一所化工廠。同年8月27日,總後勤部上報軍委辦事組《關於建設合成纖維化工廠的請示報告》。該報告對於了解當時化纖軍需材料生產狀況非常重要,故摘錄如下:

為了加強軍需產品的堅牢度和減輕戰士的負荷量,主要的辦法是採用化工材料。煉油廢氣是化工材料的原料之一。石油部在湖南岳陽建了一所煉油廠,明年投產、年產250萬噸。我們擬在該廠附近建一所化工材料廠。

根據煉油廠可供原料,這所化工廠的生產規模擬作如下安排:

一、滌綸5千噸,可織「的確良」布5000萬米。按部隊現有人數,每人每年可作單衣二套。「的確良」的牢度比布強,一件可頂二、三件穿,並且也較輕。

二、錦綸(亦稱尼龍)5千噸,部隊的襪子可全部改為尼龍襪。所有蚊帳、雨衣等,全部改為尼龍的。這樣就不易壞,也大大減輕了重量。

三、晴綸1萬噸,可代替現用毛皮和絮棉。增加了保暖性減輕了重量。

……爭取1970年可部分投產。1971年可全部投產。

……

1969年9月,周恩來總理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興建嶽陽石油化工聯合企業。1970年5月正式開工,1971年底基本建成,為改進我軍軍需裝備提供了物質條件。

1973年全軍裝備71式軍服

總後勤部原計劃71式軍服於1972年裝備全軍,但時間過於倉促,從各方面考慮1972年換裝條件不成熟。一是當時全軍兵員多達600多萬,在1972年4月底以前,總後勤部所屬各被服廠只能生產新軍服需要量的55%,不能按單衣發放的制度規定於5月份全部發給個人;如到6月底全部生產出來,則要拖到7~8月份才能發完單衣。二是當時軍隊掌握的錦綸、滌綸生產能力有限,雖然國家計委批准進口3120噸錦綸、滌綸補助,也只能解決全軍每人一套單衣,而到1973年如化纖材料不足,混紡軍服生產計劃無法保證,可能還得回過頭來再發棉布單衣。三是考慮到當時庫存還有兩千萬套棉布單衣,為避免浪費,需發給部隊繼續使用。

鑑於以上情況,1972年2月4日總後勤部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全軍一九七二年單衣換發的報告》,決定1972年全軍仍發棉布單衣,中央警衛團和北京衛戍區部隊發三元混紡單衣,其他部隊推遲至1973年發放三元混紡單衣。 2月13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批准了此報告。1972年3月1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總後勤部《關於改進邊防部隊服裝的報告》,決定邊防檢查、會晤站和一線哨卡人員當年夏季發三元混紡單衣。

為了保證1973年全軍按時換裝,總後各被服廠全力生產組織新軍服生產。由於混紡材料與布料差別較大,從紡織、染整到縫紉,新軍服質量上出現一些新問題,突出的是:色布的色相不一,布面不光潔、缺乏挺括性;滌綸線花色多,伸長率大,縫用時易斷線;原工藝加工方法與新材料不相適應,縫成後,有的部位抽縮起皺等等。為此,總後勤部企業部於1972年5月專門召開三元混紡布服裝質量緊急會議,以儘快解決新材料軍服生產中的出現的質量問題,保證完成新軍服生產任務。

71陸軍戰士單衣

1973年春,全軍部隊開始發放新式軍服。

「三元」混紡單衣價格平均每套18元,為原斜紋布單衣價格(7元)的兩倍半,相當於一個普通幹部一個月的夥食費。由於當時軍隊員額多,全軍換一次裝就需要上億元。在國家經濟尚不富足的條件下,能拿出這麼多錢來改善軍容,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軍隊的關心。

「的確良」軍服

深受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喜愛

新式軍服面料的正式名稱為「三元混紡布單衣」,但人們習慣地稱之為「的確良」或「三合一」(不過很多人至今都沒搞明白是哪三合一)。

所謂「的確良」就是滌綸的俗稱,因其原料聚酯纖維,英文名叫DACRON,是由美國公司杜邦公司生產的,中文(譯音)名叫「大可綸」或「達克綸」,在香港和廣東話發音就成了「的確良」。

滌、錦、棉三元混紡布雖然也被稱為「的確良」,但它與市場上「的確良」有所不同,除紗支不一樣外,主要是增加了錦綸,提高了布的耐磨性。

71式軍服的裝備,是我軍軍服材料的一次重大突破。三元混紡布新式面料與棉布相比較,具備挺括、輕便、結實耐用、彈性好、不易變形、耐腐蝕、絕緣、易洗快幹、不縮水、顏色鮮豔、不易褪色等優點,深受廣大指戰員歡迎。這結實耐用和易洗快幹對於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經穿和節省時間;而挺括和顏色鮮豔就更讓官兵為之叫好。「的確良」軍服配上鮮紅的帽徽和領章,顯得格外精神。

一位叫張明的警察,發表過一篇文章《的確良軍裝》,為我們講述了當年他在部隊時穿「的確良」軍服的經歷:

「換發新軍裝了!」消息傳遍了整個軍營,戰士們日思夜想,早就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過去的舊式軍裝,從裡到外都是用純棉布製作的,雖然質地柔軟透氣性好,但外表卻不挺括,尤其是下水過後,特別容易起皺紋,不平整又缺乏彈性。新軍裝的面料是「的確良」,一種滌綸的紡織物,與棉混紡,特點是耐磨、不走樣,容易洗和幹得快。這「容易洗」和「幹得快」對一個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當然,對我們而言,新軍裝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挺括」、「平滑」和「光亮度高」。這一點,年輕的士兵最有體會,當我們身穿綠色的「的確良」軍裝,再佩戴上鮮紅色的帽徽領章時,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精神亢奮的狀態,心情也是晴朗的。「人配衣服馬配鞍」,簡直就是真理。不信你就看看文藝演出吧,無論舞臺表演的服裝多麼五彩繽紛,只要是身著軍裝的演員上臺時,那絕對是另一種風韻,無可比擬。

新軍裝的成本很高,部隊每兩年才發一套,而且是交舊領新遺失不補。一般服役期短的戰士,也就只有一套「的確良」軍服直到復員回家。我們報務員(收發軍用電報)服役期略長一些,也就是兩套。平時,我們是捨不得穿新軍裝的,要等到逢年過節或探親回家,才小心翼翼的從自己的行李包中取出來。

但是,新軍裝並不完全屬於你自己,部隊的一些重要活動也要求戰士們穿新軍服,要有一個整體的部隊風貌,軍人強調的就是集體和紀律,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這是我回到地方以後所感覺到的最大不同。

全團匯操,以連為單位。身穿新軍裝的戰士個個精神抖擻。

我們報務連出場了: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跑步走,正步走,立定,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動作齊刷刷的,我們男兵連隊列訓練那是全團一流的。

突然,有一個農村戰士摔倒了,很快又自己爬起來。他很慚愧,因為自己影響了全連的成績。好在連長並沒有責怪他。

下操後,那個摔倒的戰士走路一瘸一拐。我們都關心地問他,是不是皮膚磕破了?他回答,不但磕破了皮膚,還流了很多血,而且新軍服也磕破了。我們聽了都覺得可惜。他又說,他寧願磕破皮膚,也不願意把新軍服磕破,因為皮膚破了可以長好,新軍服破了卻再也沒有了。

儘管現在聽來這些話十分可笑,但那時卻是我們每一個戰士的心裡話……

另一篇署名王寶春的文章《的確良》,也生動地描述了穿「的確良」軍服的情景:

「的確良」不是「的確涼」,當然也就不是指天氣或溫度,而是一種化纖布料的名稱。

現在二、三十歲的人大多並不知道這樣一種布料了。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確良」卻是一種十分新潮高檔的布料,一般家庭穿不起,鄉村集市上也見不到。

在那化纖織物尚未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我能夠穿上「的確良」是沾了當兵的光。入伍第一年,就聽老兵說部隊要換新式夏裝。等到新式軍裝發下來,我從協理員那裡才知道那是「的確良」的,又叫「三合一」(究竟是哪三合一,直到復員我也沒弄清楚)。「的確良」軍裝發下來,我們穿起來挺精神,比起原來的布軍裝好看多了。

「的確良」軍裝顏色鮮豔,穿起來既涼快又挺妥,還不掉色,在當年滿街「北京藍」,上下青一色的歲月裡,橄欖綠的「的確良」軍裝就像一大鍋燉白菜裡的蔥花那樣稀罕,一時成了青年人的「搶手貨」。誰要有件「的確良」軍裝或軍帽,小夥子姑娘們羨慕的眼都直了。我從部隊復員後,幾件「的確良」軍裝都被親友要了去,成為他們感覺穿得出門的「靚衣衫」……

「的確良」軍裝的裝備,的的確確改善了我軍軍服外觀。穿著嶄新軍服的解放軍戰士走在大街上,公眾的「回頭率」明顯提高……

當然,不僅是部隊官兵,人民群眾對「的確良」軍服的喜愛更是到了狂熱程度。「的確良」軍服在那個時代成為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尊崇的服裝,以能擁有、穿著為時尚。那時候,「的確良」軍服是當作禮服穿的,絲毫不亞於當今的名牌西服。一身國防綠「的確良」軍服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甚至一頂「的確良」綠軍帽都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服飾……

「的確良」軍服也是我軍發放量最大的一款軍服。從1973年裝備到1985年被85式軍服取代,每年幾百萬套,十幾年就是幾千萬套,除了軍隊配發的正品,各種「山寨版」仿製品的就不更計其數了。「的確良」軍服早已超出了一般軍服的意義,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1978年,我軍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合纖材料的使用,將罩衣、大衣面料改為滌錦棉混紡卡其布,簡稱「滌卡」,屬於「的確良」的「增強版」。但一般所說的「的確良」軍服,主要指的是71式單衣。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軍服面料也大量使用毛紡織物、毛滌混紡、仿毛織物,「的確良」軍服逐步告別軍營。儘管在今天看來,「的確良」軍服還不夠美觀,式樣和服飾都過於簡單。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讓多少人魂牽夢繞的「三片紅」和「的確良」軍服,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作者系軍史專家)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在農村有種潮流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說起「的確良」三個字,年輕的朋友們也許有些陌生,但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確良服裝」確實曾是火熱的「流行時尚」。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家路遙那唏噓動人的農村愛情小說《人生》裡,「全村首富」家的女兒巧珍與心上人高加林約會時,就穿著一身「米黃的短袖上衣,深藍的的確良褲子」。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服裝風潮:時髦莫過「的確良」
    但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裡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1957年6月,為節約棉布支援工業生產,華北直屬工程公司工人們提出「一年不領工作服」,依靠縫補克服困難。
  • 七八十年代,流行一種穿不爛衣服叫「的確良」,為什麼現在不流行
    稍微年長一點的人,聽到「的確良「這個牌子,都會恍惚一下。在七八十年代,這種衣服非常火爆。佔據了當時衣服市場的半壁江山。今天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進的確良,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探索當時為什麼這個牌子這麼火爆?以及為什麼後來不流行了。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集體記憶,當時家家有,松江這裡有不少特別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集體記憶,當時家家有,松江這裡有不少特別款!與各類搪瓷製品同步展出的還有「一帶一路」中國搪瓷百米畫卷,百餘幅一米見方的搪瓷板上繪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歷史人文與現代風貌,該畫卷由滬上60位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歷時三個多月完成。
  • 七八十年代,有種穿不爛的衣服叫「的確良」,為何現在不流行了?
    「的確良」的「新潮澎湃」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日子普遍過得緊巴巴的,由於物資極度短缺,而人口又多,棉花種植供不應求,糧食用地被大面積侵佔,於是,計劃經濟上位,幾乎買什麼都得靠計劃,光有錢沒「票」那是買不來的,比如,買糧靠糧票,買布靠布票。
  • 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的確良」,幾乎人手一件,後來怎麼消失了?
    七八十年代,「真良」風靡一時,幾乎人手一件,到哪都能看見因真良做的衣服,真良其實是一種合成纖維的布料,用它做的衣服,耐磨,不走樣,易洗,易幹,為什麼後來不見了?那時,通常是到了新年,家裡會添新衣,而且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幾年,而且那時得買布要帶票,所以大家都覺得能印染成亮色鮮豔,結實耐用的布的確良極好。在80年代早期,作家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就曾描述過這樣一幕:劉巧珍穿著一件米黃色的短袖上衣,深藍的真絲褲子與高加林約會,劉巧珍一生的裝扮也確實讓高加林大吃一驚。
  • 我軍為何鍾愛「的確良」軍服?一穿就是30年,老兵:穿過都喜歡它
    對於軍裝,很多人都心馳神往,其實軍服上的每個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提起我軍軍服面料,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的確良,這軍服足足裝備了30多年,它究竟有什麼好處能讓我軍愛到這種程度?
  • 「的確良」是一種什麼樣的材料?一代人的時髦記憶!
    像這樣的穿著很多中老年人都很熟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有在衣服和褲子最容易磨損的肩膀,膝蓋,屁股上打補丁的生活記憶。上世紀50年代國際上開始流行一種新面料,那就是的確良,在六七十年代,的確良逐漸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由於的確良和傳統的棉布相比挺拔不皺,易洗易幹,質地堅挺,經久耐穿,而且色彩豔麗,不易褪色,因此穿著的確良的衣服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而如今已成為很多中老人難忘的記憶。
  • 在70年代,有種穿不爛的衣服叫「的確良」,如今為什麼沒流行了?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種面料非常的流行,非常的受到人們的追捧,這種面料就是「的確良」。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人都能夠非常輕易地說起「的確良」這種面料的優點,首先就是不會發生褶皺,第二是遇水不會縮水,第三則是不用熨燙也能夠自然平整。
  • 的確良和假領頭的記憶
  • 中國的這套軍服魅力到底有多大?竟讓40多國軍人都對它愛不釋手
    中國軍人穿著這套軍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戰場上中國軍人樸實卻又凸顯特色的身影給各國士兵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生產工藝改善65式軍服的特點是簡約大方,製作工藝非常簡便,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然而起初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在65式軍服最初生產的時候,紡織技術尚有欠缺。生產相應的布料存在著諸多困難的地方,例如65式軍服中包含的"國防綠"只能採用一種恩草綠的士林染料進行染制。
  • 中山裝、「的確良」……這是一代人的時髦記憶!
    營業員在櫃檯上攤開布匹,用尺子一量,剪一個小小的缺口,然後兩手一用力,一塊布就沿著缺口整整齊齊地撕了下來。當時,女性用的布花色稍多,有格子布、花布等,男性基本只有黑、白、藍、灰幾種單調的色彩。在衣服的用料選擇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棉布居多,農村用土布的也不少。樓耀福家裡兄弟姐妹多,家境並不富裕,一般只有過年時才會有新衣服穿。
  • 【聖佳四季】閃亮的日子——八十年代青春記憶
    《八十年代中學生》,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 2.《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學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11月。40×60 cm.——阿城 所有八十年代的人都背著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遺產,渾身上下都是官樣文化的遺傳基因.八十年代是暴病初愈,國家民族半醒過來,文化圈恢復一點點殘破走樣的記憶如此而已.但至少這代人擺脫了前幾代人的一個模式,就是集體思維。
  • 你好,這是我的八十年代!
    女主人公一個場景就換一套衣服,墨鏡、貝雷帽,高腰喇叭褲……放到今天看,依然很潮很時髦。這是謝晉導演傷痕電影三部曲之一,改編自古華的小說,講述了從1963年到1976年的那段歲月。當時一張電影票幾毛,卻取得了過億的票房。那股震撼,至今難忘。「烏雲遮天終又散,芙蓉花謝重又開。」因為經歷,因為了解,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我們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遺忘。
  • 20世紀60年代,「的確良」服裝在上世紀60年代流行
    純棉的衣服會很單一,款式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在追求美的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加上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一種新型的織物——滌綸出現在人們面前。需求旺盛,新引進上世紀代,全國棉花產量下降,原本就不足的面料市場更加稀缺,然而人們對布料的需求只增加了,對新布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 黃金歲月的集體記憶:再現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博物館藏和本地知識的數位化。它還設立了一個公共許可機制,以加速公眾的文化輸入和輸出。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 例如,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的臺灣,動物園是供人們休閒娛樂的一個重要場所,臺北動物園已經成為臺灣不同世代人們的集體記憶。通過這些老照片,參觀者可以了解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實。 例如,臺北動物園第一個動物明星其實並不是大象林旺,而是大象瑪小姐;獅子跳火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表演;臺北動物園原址位於圓山。
  • 動物權利起源於十八世紀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盛行起來
    動物權利早在十八九世紀就被提出,起源於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而盛行起來。但在當今社會的法律制度建立上,在現實生活的操作性上,動物權利論仍舊是一種對動物保護的理想模式,無法被社會所廣泛的接受。
  • 上世紀60年代,「的確良」服裝風靡中國,後來為何被時代拋棄?
    而且純棉製成的衣物形式會很單一,款式也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再加上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一種新的布料——的確良,就這樣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強烈的需求,新引進  60年代,國家棉花減產,原本就不充足的布料市場產品更加稀缺,而人們對布料的需求又只增不減,對新布料的需求日益強烈。
  • 40年來解放軍穿過哪些軍服,你知道嗎
    在上世紀70年代,國產71式軍服曾少量配發北京、廣州、武漢和瀋陽等幾個軍區的部隊試穿,其外形與堪稱那個年代最「時髦」服裝的65式軍服相比並無什麼變化,主要改進之處在於使用了「的確良」材料,具備不易縮水和褪色的優點。
  •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軍換發87式軍服,為何增加了領帶?
    我國的軍服發展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比如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的軍服,在那個年代裡面,條件比較簡陋,因此軍服也是以簡單實用為主,而且由於個別情況條件艱苦,因此軍服上大多都是補丁摞補丁,後來抗日戰爭時期,出於統一戰線的需要,我軍換了灰布軍裝,制式採用了和國民黨軍相似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