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修剪指甲的時間加起來少說也有幾百小時,當然也有人從不剪指甲,世界上指甲最長的是個印度人,據他記憶,自己有近70年沒有修剪過指甲,當金氏世界紀錄對其指甲長度進行測量時,他的指甲達到了驚人的9米,換算一下也就是每年生長13釐米,這位印度人的指甲生長速度確實異於常人。正常情況下,人類指甲月平均生長3.5毫米,也就是年平均生長4.2釐米,而且指甲的生長伴隨人一生,從我們還是個胎兒時就開始了。
胎兒長到5個月左右,當手腳發育完成後,手腳的指尖就會長出堅硬的保護殼,到他們出生,小小的保護層基本上已經長成了完整的指甲。如果把時間線從一個人擴展到到整個人類演化上,那指甲的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5800萬年到5500萬年前。
在脊椎動物從水上陸地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輔助運動並有效地捕食出現了爪,大約到了3億年前,爬行動物除了身體上覆蓋的角質鱗片外,爪子也成了標配,並在鳥類和哺乳類身上得以保留,後者的爪又演變為有蹄類的蹄子以及靈長類的指甲。如今,包括人類在內的560多種靈長類動物中,只有極少數的幾種猴類還保留著一些爪子的痕跡,其餘的猿、猴都有指甲。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指甲理解為一個不斷更新的細胞,它的構成與頭髮一樣,都是角蛋白。在指甲的角質層後,有與血管相連的甲根,能夠為指甲提供營養促進其生長。
指甲不斷生長就是細胞不斷地進行著更新和生產,新形成的細胞持續向前推進,與之相比較老的那些細胞會變得又平又硬,成為堅硬的指甲蓋。指甲的新老更迭和循環再生,為脆弱的指尖提供了保護,即便指甲破損,只要不傷及甲根,它都能夠通過自我修復完成更新,而不必像牙齒那樣,一旦損壞只能藉助外力進行更換,無法提供持久且可靠的保護。從這個角度講,指甲不斷地生長看似是種消耗,其實是種對人類有利且有效的演化結果。
每個指甲雖然只有1平方釐米左右,但就是這樣的小組織卻大有裨益。對於靈長類動物來說,指甲的出現讓樹棲生活變得更加方便自如。首先,攀爬最重要的是能夠緊緊抓握樹幹,從而不讓自己掉落,因此靈長類的手指往往比其他動物更寬,以便通過對手指、腳趾施加壓力,增大與樹木的接觸面積與摩擦力,使得自己抓握的更加牢固。
第二,指甲讓靈長類攀爬得更加出色,因為當它們緊握樹木時,較為堅硬的指甲會讓手指和腳趾上的肉墊遭到擠壓,加大四肢與樹木的接觸面積,在攀爬中更省力,無論是覓食還是躲避防禦都更有優勢,生存能力也得到了增強。第三,指尖以及指紋上,都有許多敏感的觸覺神經,它們是靈長類動物異於其他的動物的優勢所在,這些觸覺神經幫助靈長類動物感知周圍的世界,指甲為指尖上的神經提供了保護,避免感知功能受到損害。
當人類祖先從靈長類大家庭中分離出來走上獨自演化的道路時,曾經為了適應樹棲所演化出的指甲再次發揮作用,一方面較強的覓食能力可以保障生存,另一方面在新的環境中,感知能力會發揮極大作用,從而逐漸具備將石塊、樹枝等物質變為工具,並有了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處理、操作、利用的可能,也將雙手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因此,雖然指甲,尤其是藏汙納垢的長指甲,如今在大多數文化中都成了危險、邪惡以及恐怖的象徵,但轉念想想,作為伴隨你我終生的身體組織,還曾經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起到過關鍵作用,那種對指甲的恐懼感可能會消弭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