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暨南大學博士學位的方帽,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青年會會長林璟均2006年取得博士學位,次年就在廣州創辦「臺北天母甜甜圈」,目前在廣州、佛山、溫州擁有10家直營店,同時開始拓展加盟。有法律博士頭銜的他,立志要做中國最好吃的甜甜圈。
從「學在廣州」到「創業在廣州」
曾經在臺灣擔任民意代表辦公室主任一職13年的林璟均,因「學在廣州」,所以對廣州這個既古老又新穎的城市有深厚情感。畢業後,經過八個月的市場調研,針對北京路、上下九、天河三個集中商圈做出研判,最後在體育西路天河城後面,開設第一家店。
林璟均說,當時是大陸第一家甜甜圈店,生意很好,口味很快被市場接受,尤其受年輕人喜愛;直到2009年,美國和日本廠家甜甜圈進入廣州,獨佔才被打破。他採取穩步經營策略,三年後開第二家店,慢慢拓展廣州、佛山和外地市場,仍以珠三角為重心。
為了使產品保持最好質量,臺北甜甜圈使用進口日清麵粉,林璟均說,消費者都是聰明的,只有拿出最好的東西,做出口碑、保持質量,才有回頭客。
林璟均表示,吃在廣州,廣州著有令其驕傲的餐飲文化,中國八大菜系中的粵菜,今潮汕和順德等頂尖菜品;表面看來廣州的包容性很強,實際上餐飲競爭非常殘酷。像甜甜圈這種新產品至少要在市場撐過一年,消費者才會認可它的存在,同時需要不斷修正,以符合廣東人的味蕾。再者,甜甜圈屬於甜品,是快速消費的行業,年輕化、多樣化和不斷有新口味出現,抓住消費者嘗鮮的心理,在視覺和味覺上作文章,是佔領市場的不二秘訣。
臺商做餐飲須整合資源
創業八年,臺北天母甜甜圈總經理林璟均認為,臺商在廣州做餐飲有優勢,包括對市場有較先進的思維和創新的做法,而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與本地商界資源結合,讓整體臺商的力量獲得更大發揮。
林璟均表示,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現在講究資源整合。不僅只是臺商之間要資源整合,更多的是要臺商和本地商人的資源整合。他說,第一代臺商大多從事製造業,接單做外銷,和本地商人及社團接觸不多;二代臺商發現外銷不好做了,轉做內需,卻發現資源不夠,缺乏和本地商界的合作。
林璟均表示,臺商要做大連鎖服務業,要先「把餅做大,心要更寬」。目前最大難題的就是在商場裡找鋪位,可以學習韓國人的做法。例如,韓國人在遠景路一帶,把整條街店鋪租下來,成為韓國城,彼此產品上也稍作區隔,甚至做二房東。
臺灣美食很多,在廣州要做臺灣美食城,也可以集氣,把優點做出來,這就需要與本地商界資源更多的結合。
林璟均表示,亞運後,廣州地鐵建設一日千裡,形成許多新商場,而商場裡的鋪位爭奪大過臨街鋪位。鋪位大多掌握在商場業主或地產開發商手裡,臺商沒有資源,往往拿不到好鋪位;人潮多的商場大多把鋪位保留給關係戶,臺商即使把冷僻鋪位炒熱,租期一到,開發商就要趕人。
再者,新進入餐飲界的臺商資金要充沛。林璟均表示,過去臺商帶著一、兩百萬新臺幣就到廣州開店,現在不行了,商場裡開一個十幾平米的茶飲小鋪位,就可能耗去100多萬。若不在新商場,還有可觀的頂讓費,且租金愈低頂讓費愈高,這些都不是在臺灣會想像到的成本。
對後來者的建議
對於想進入珠三角創業者的建議,林璟均表示,首先要有創業家的特質,創業過程孤獨艱辛,必須埋頭苦幹;產品必須有未來性,不做可快速被取代的產品;商品要有個人特質,要懂得包裝、講故事,自己能為產品代言,這點是臺灣人較擅長;要有強大的使命感,預先規畫版圖,才能支撐由小變大的過程;最後要堅持,同時具有承認失敗的心胸,遇到風險能堅持初衷,且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做出變通和反應。
在臺北華納威秀也開店的林璟均表示,創業至今,累積不少經驗可和臺灣朋友分享。廣州開店的經驗和臺灣很不一樣,臺北需要較大坪數的門面,前店後廠,現場做出最新鮮熱騰騰的甜甜圈;廣州則需要較好的三角窗鋪位,不僅要人流夠,也要提袋率高。他說,那種表面人潮洶湧,但客人只是經過的鋪位不要碰。
說到在廣州紮根,林璟均表示,他的策略是「佔領廣州,放眼全大陸」,廣州法治環境很好,臺商創業或在商場內開店,完全按法定規則走,不用擔心一些中小城市存在的「潛規則」或隱性成本,這樣的大環境,在亞運會後已完全確立。
林璟鈞認為,他對自己有強大的使命感,要做中國最好吃的甜甜圈,未來要把產品送到所有一、二線城市。目前正埋頭鑽研「網際網路+」,如何透過網絡下訂和物流結合,把產品快速送達各城市消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