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案報導和回顧性分析來看,腎癌穿刺後針道種植轉移的風險似乎很低,於是近年來越來越高的呼聲提出應該增加腎腫瘤穿刺的比例。
歐美一些較為激進的泌尿外科中心甚至常規對腎腫瘤患者行穿刺活檢。
其好處是能在術前明確腎腫瘤的性質,根據病理結果決定後續的手術方案,缺點是該檢查增加患者的創傷,且有針道種植的風險。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真實世界中很可能存在針道種植轉移但是沒有被報導的情形。
因此,了解真實的種植風險尤其重要。
經皮腎腫瘤活檢為什麼在國外如此盛行?
多種因素促進了腎臟腫瘤活檢的使用。
1. 最常見的是提供了預處理腎臟腫塊的方法。
因為認識到活檢在診斷癌症與良性/惰性腫瘤方面具有較的高準確性和較低的併發症發生率。
活檢通過提供更多指導治療決策的信息實現了更好的知情同意。
例如,腎臟腫塊較小的老年患者在活檢時被診斷出患有嗜酸細胞腫瘤時常常會進行監測。
2. 使用熱消融作為腎臟腫塊治療。
一般建議在消融前進行活檢以確定病理診斷並允許討論所有治療方案。
3. 對於腎臟腫塊較小的患者,主動監測已被更廣泛地接受。
前期活檢可能會發現一些應該通過手術治療的高度惡性腫瘤。
相反,在治療之前對良性腫瘤進行活檢鑑定,可以避免過度手術。
指南推薦
AUA 指南推薦在進行活檢前要與患者討論活檢相關風險。
儘管活組織檢查相關併發症的總體發生率較低,但血腫、出血和血尿等出血併發症是活檢後最常見的不良事件。
鑑於泌尿外科病例中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日益普遍,有關出血風險的討論尤為重要。
除了併發症之外,AUA 還建議在活組織檢查前討論患者無法診斷的風險(即:非診斷性發現)。
據報導,該發生率為 10%~22%。
對於局部晚期腎腫塊,多針活檢技術可顯著降低無法診斷率,並未增加併發症。
然而,很少有研究表明多個活檢是否會影響較小腫瘤的併發症發生率。
此外,增加穿刺數量或個人經驗可能會影響併發症和非診斷率。
因此,在許多中心,腎臟腫塊活檢的使用增加。
AUA指南沒有明確提出腎臟腫瘤活檢的禁忌症,但是給出如下專家意見,對於實性腎腫瘤,下列兩種人群是不推薦行活檢的:
(1)年輕或體健的患者,不願意接受活檢相關的不確定性,包括非診斷性發現或假陰性結果;
(2)年老體弱無法耐受穿刺活檢,即使是惡性腫瘤也採取保守治療的患者。
腎臟腫塊活檢的適應症與患者單獨討論。
如果結果被認為可能影響共同的治療決策,則提供活組織檢查。
最新文獻解讀
威斯康星大學醫院的泌尿學家和放射學家回顧了核心針腎腫塊活檢資料。
使用 Clavien-Dindo 系統評估在 30 天內的併發症分級。
通過單因素和多變量分析,評估了經皮核心針腎活檢患者腫瘤與技術因素,穿刺併發症及非診斷性發現的關係。
該研究納入了 2000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在威斯康星大學醫院進行經皮核心針腎臟腫塊活檢患者的臨床和放射學數據。
965 例患者中,共進行了 1155 例腎組織活檢。
根據在手術後 6 個月內測量的實驗室值,如果患者不使用華法林,則機構允許 INR 為 2.0 或更低且血小板計數大於 25000 / ml 血液的患者進行活組織檢查。
在活組織檢查期間繼續阿司匹林治療。
腎臟腫塊活檢的適應症與患者單獨討論。
如果結果被認為可能影響共同的治療決策,則提供活組織檢查。
使用鎮靜和局部麻醉在超聲或 CT 透視下進行活組織檢查。
大多數活組織檢查使用 18 號核心活檢器械。
放射科醫師根據腫瘤直徑和非目標解剖結構的接近度確定核心活組織檢查長度 13~33 mm。
細針抽吸不是單獨進行或聯合進行的。
熱消融手術期間的活組織檢查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CT 對比度增強定義為大於 20 HU。
經皮腎腫瘤活檢常見相關併發症
965 例患者中有 24 例(2.2%)術後 30 天內發現併發症,6 例(0.5%)出現症狀性血腫,8 例出現肉眼血尿(0.7%),疼痛需要靜脈注射麻醉藥 4 例(0.3%),尿路感染 3 例(0.3%),低血壓、假性動脈瘤和尿瀦留各 1 例。
主要併發症需要進行二次手術(Clavien 3a 或更高)的 5 名患者(0.4%),11 名(1.0%)被送入醫院。
2 例患者接受選擇性腎動脈栓塞治療,1 例經皮下引流膿腫。
兩名患者因泌尿系感染有關的膿毒症入住重症監護病房。
在該研究中沒有與腎臟腫瘤活檢相關的死亡。
沒有發現活檢中腫瘤種植的病例。
這與共識意見一致,播種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併發症。
抗凝狀態也可以活檢嗎?
對 441 名患者(38.1%)進行未停阿司匹林的活檢,其中 176 名患者(15.2%)血小板 ≤ 160000/ml 血液(正常下限為 160000/ ml 血液)。
阿司匹林的使用與活檢後的併發症風險無關。
血小板計數為 160000 / ml 血液或更低也與併發症風險無關。
在 57 名患者中發現(4.9%)有輕度 INR 升高至 1.2 至 2.0,與併發症風險無關。
僅考慮血液,血尿或假性動脈瘤等出血相關併發症並未隨著輕度 INR 升高的或低血小板計數而升高。
術前血紅蛋白、肌酐和收縮壓與術後併發症無相關性。
其中 14 例(0.9%)有出血性疾病史,但無一例出現併發症。
在作者的機構中,如果不使用華法林,則在手術後 6 個月內測量的 INR 為 2.0 或更低的患者,或者口服華法林,血小板的當天血小板測量大於 25000/ ml 血液,手術後 6 個月的持續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允許進行實體器官的核心活檢。
輕度凝血功能障礙,即 INR 小於 2.0,不一定代表出血素質,不應成為活檢的禁忌症。
同樣,血小板計數高於 10000~20000 / ml 血液的患者自發性出血很少。
在該研究中,15% 的患者接受血小板計數低於 25,000 / ml 血液的活組織檢查而不增加不良事件。
此外,每日服用阿司匹林通常建議用於心血管疾病和結腸直腸癌的一級預防或降低冠狀動脈支架病例心肌梗死的風險。
在本系列中 38% 的患者在活組織檢查期間仍然服用阿司匹林而不增加併發症發生率。
放射科醫生經驗會影響腎臟活檢結果嗎?
在 2000 年-2006 年,2007 年~2010 年和 2011 年-2017 年,每年平均進行的活組織檢查數量從 5 個增加到 46 個,再到 134 個。
3 個時期的併發症發生率沒有差異。
共有 12 名放射科醫師在該研究中進行了至少 50 次腎臟腫塊活檢,併發症發生率為 0%~3.6%。
在放射科醫師的前 25 或 50 例患者中風險沒有增加。
受訓者的存在也沒有增加併發症發生率。
哪些因素可以預測非診斷性活檢?
非診斷性活組織檢查定義為包括進行腎臟腫塊活檢但未提供診斷信息用於指導治療。
當腎活檢無法從腎臟腫塊中取樣足夠的活組織時,就會發生非診斷性發現,還包括病理學家描述的組織評估不足,僅纖維化,僅壞死或腎實質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與良性薄壁組織和/或組織不足相比,最初的活檢結果可能是壞死和/或纖維化,隨後的癌症診斷並不多。
本研究共 145 例(14.6%)在活檢結果中無法診斷,個體放射科醫師的發生率為 10.3%~23.9%。
囊性的非診斷率高於實體瘤(40.8%:10.6%)。
三個時間段的活組織檢查的非診斷率相似。
對於小於 4 cm 的腎臟腫塊的初始活組織檢查,非診斷率為 17.0%。
包括 1 cm 或更小的腫瘤為 21.4%,1.1~2.0 cm 的 20.8%,2.1~3.9 cm 的 15.5%。
在初始未診斷活檢的患者中,重複活檢非診斷率為 19.2%。
非診斷性結果與前 25 或 50 例放射科醫師無關。
多變量分析顯示,當獲得更多的活檢針數或存在受訓者時,併發症沒有增加。
10% 的實體腫瘤和 40% 的囊性腫瘤均無法診斷。
腎臟腫塊活檢的既往經驗並未預測手術併發症或非診斷性發現的風險。
因此,腎腫塊穿刺活檢的總體和主要併發症發生率低。
在活檢時獲得更多的活檢針數,或當患者有低血小板計數,輕度升高的 INR 或繼續服用阿司匹林時,併發症發生率沒有增加。
非診斷性發現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不良的放射學增強,腫塊大小,囊性特徵的存在和皮膚到腫瘤的距離較長。
初次非診斷性嘗試後的重複活檢與最初的活檢有相似的非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