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體檢時,22歲的吳小姐被查出患有甲狀腺結節,醫生建議她進行甲狀腺穿刺活檢,明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為此,吳小姐專門上網查閱了相關訊息,有人反對甲狀腺穿刺,因為結節是惡性的話,穿刺可能造成癌細胞轉移,也有人說穿刺是創傷性的,和做手術一樣有併發症……
到底做不做甲狀腺穿刺活檢?吳小姐很糾結。
昆明中研甲狀腺醫院告訴大家穿刺活檢是避免誤診誤治的法寶
通過觸摸甲狀腺或藉助超聲的引導,醫生用套有穿刺針的注射器或穿刺槍吸取甲狀腺病變部位的成分(包括甲狀腺組織本身或結節),再將這些成分送去醫院病理科室進行分析和評估,這就完成了一次甲狀腺穿刺活檢。為避免疼痛,穿刺前有的醫院還會為患者做局部麻醉。
穿刺活檢並不是什麼新型檢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外的醫生就開展這項技術了。隨著科學的發展,甲狀腺穿刺活檢的應用日趨廣泛,甚至在有些國家作為甲狀腺結節的常規檢查。
甲狀腺穿刺活檢的優點
甲狀腺疾病其實很複雜。比如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的病因有很多,包括Graves病、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產後甲狀腺炎等等,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的病因也不少,有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產後甲狀腺炎等等。病因不同,疾病的治療是不同的,醫生對疾病未來走向的判斷也不一樣。如果常規的甲狀腺功能、甲狀腺自身抗體、甲狀腺彩超甚至甲狀腺核素掃描都難以確定病因,此時就需要藉助甲狀腺穿刺活檢。
對於檢出率頗高的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穿刺活檢也是目前判斷其良惡性最好的方法之一。惡性結節需要手術治療,而許多良性結節完全不必手術,只需定期觀察。所以甲狀腺穿刺活檢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甲狀腺手術,而且有助及早發現甲狀腺的惡性腫瘤,成為避免誤診誤治的法寶。
哪些情況需甲狀腺穿刺活檢?
不是每個患者都需要進行甲狀腺穿刺活檢,它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包括:
病因不明的甲亢、甲減、甲狀腺炎;
甲狀腺結節直徑大於1 cm,且甲狀腺超聲表現為實性低回聲;
甲狀腺結節直徑雖小於1 cm,但甲狀腺超聲提示有惡性徵象,如低回聲、邊界不規則、微小鈣化、結節內有血流;
甲狀腺結節直徑大於0.5 cm,且伴有高風險臨床病史,比如頭頸部放射治療史、甲狀腺癌家族史、甲狀腺癌手術切除史等;
任何大小的甲狀腺結節,但超聲顯示頸部淋巴結有腫瘤轉移徵象,淋巴結腫大、正常形態消失、內部伴微小鈣化或液化等。
醫生會根據情況,採取觸診下穿刺或超聲引導下穿刺。後者穿刺定位更精確,安全性更高,也能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然而無論採取哪種方法,甲狀腺穿刺活檢都不是萬能的,它也會遇到「看不清」「看走眼」的情況,也就是即使穿刺活檢也還是無法確診,當然這種機率並不大。如果結節的性質無法確定或有疑問,需間隔至少3個月後再次穿刺,有條件的話,還可將活檢組織進行基因突變檢測幫助確診方法。
對於首次穿刺結果為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醫生會建議隨訪,如發現結節直徑增加超過20%或者超過2 mm,也需再次穿刺活檢。
穿刺引起癌細胞轉移?純屬多慮
穿刺活檢會引起組織細微的損傷,也可能會使穿刺針的針道中汙染少量癌細胞,癌細胞會不會沿著損傷創面或針道擴散轉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主要使用的是粗針穿刺,粗針穿刺引起的創傷性大,確有報導極少數病例因穿刺發生轉移;而八十年代後,改用細針穿刺,創傷性要小得多,暫未有報導因穿刺而發生癌細胞轉移的情況。
這可能與細針更細、甲狀腺癌本身惡性程度低有關。
因此,擔心穿刺活檢會導致腫瘤轉移是多慮了。
穿刺前後,你應該了解的那些事兒
穿刺前,需籤署知情同意書,檢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計數。如有出血傾向、難以控制的咳嗽及習慣性吞咽者,不適宜穿刺。正在使用阿司匹林、肝素、華法林等影響凝血功能藥物的患者,穿刺前需在醫生指導下暫時停藥。穿刺時,患者要放鬆心情,平穩呼吸,避免說話、咳嗽、吞咽,以免穿刺針造成組織損傷。
甲狀腺穿刺活檢的可能併發症及應對措施。
疼痛
少數患者穿刺後,在穿刺部位有輕度疼痛,部分還可能從穿刺部位一直疼到耳朵後,這種情況一般無需處理,兩三天可自愈。如疼痛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痛藥物。
出血或形成血腫
發生率低,多因穿刺後壓迫不及時或壓迫部位不準確引起。所以檢查結束後務必自行壓迫穿刺部位至少15分鐘,無不適再離開醫院。最好在檢查結束後1小時再進食,同時避免太燙的食物或水。
如離院後疼痛加劇、頸部腫脹和瘀斑、呼吸困難、發音困難、吞咽困難,則提示出血量多,請迅速就醫。
損傷甲狀腺鄰近器官
比較多見的是損傷喉返神經導致的單側暫時性聲帶麻痺,隨後出現聲音改變或聲音嘶啞,發生率較低,為暫時性的,半年內可自行恢復。
感染
極少見,穿刺後幾天內發生,多表現為高熱、寒戰,頸部疼痛腫脹,甚至吞咽困難,一般為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需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