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非常高,有的人說可以到達30%,甚至更高。甲狀腺結節的原因也非常複雜,與遺傳、環境、壓力、毒物、飲食等都有關係,與檢查手段的提高也有關。甲狀腺結節本身並不可怕,主要是明確結節的性質。有時後為明確診斷,醫生會說「做一個穿刺吧」,其實甲狀腺穿刺就是甲狀腺細針穿刺活檢,它是一個細胞學檢查,目前是明確甲狀腺的良惡性。
甲狀腺結節的細針穿刺活檢雖然是一個有創傷的檢查,但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操作也比較簡單,通常要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的,特別是對小的結節,以確保針頭放置在正確的位置。
穿刺過程中也要有些注意事項:首先要保持鎮定,要放鬆。你能感覺到超聲探頭和針頭產生了一定的頸部壓力,避免在活檢期間咳嗽,說話和吞咽。一般大多數的藥物是可以服用的,但是一些抗凝藥通常在術前要停用,以便減少出血的風險。操作過程中局部會使用麻醉劑,一般不感覺疼痛。
穿刺針也非常細,一般會在多個部分穿刺2至6次,以便獲得足夠的細胞。穿刺完後會壓迫止血,通常要持續30分鐘。甲狀腺活檢後,您可以做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手術後活檢部位會出現一些頸部不適,也可以冰敷,用於緩解不適感。
活檢以後通常會給予一個病理報告,通常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 良性
大概佔到70%,如果細胞結構完整,形態正常,給出良性的結果,通常指惡性腫瘤的風險低於3%。這些結節一般可以觀察,定期複查甲狀腺B超,一年一次就可以。
2) 惡性(癌症)
如果診斷惡性,還是很有意義。常見類型是甲狀腺乳頭狀癌,如果細胞學明確是癌,那基本就可以診斷,假陽性的情況比較少,可以考慮在外科就診,是否手術治療。
3) 可疑的惡性腫瘤
有些情況病理學家看到一些不好細胞學特徵,但是不是很明確,給出可疑惡性的診斷,一般來說有60-75%的機會患上癌症,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4) 非典型性或未定意義的濾泡性病變
有些細胞學標本具有一些不好的特徵,或者看起來更為良性的特徵,不明確,可能更傾向於良性,這種情況可能有5-15%的惡性腫瘤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重複活檢和/或基因檢測。
5) 濾泡性腫瘤或「可疑濾泡性腫瘤」
有些提示濾泡病變或濾泡腫瘤,由於濾泡病變良性和惡性很難區別,這也是一種不確定的情況,常常有15-30%的惡性風險,通常這種情況要明確診斷需要手術病理才能診斷。也可以考慮做基因診斷,或者直接手術切除做病理診斷。
6) 不能診斷
有些穿刺細胞數目不夠,沒法判斷。或者由於結節太小,可能沒有穿到,這都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如果必要只能進行第二次或多次穿刺再明確。
總之,穿刺細胞學檢查對於甲狀腺癌的診斷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局限,近幾年常常結合分子診斷,來提高診斷率。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取代多次穿刺,還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診斷方法,或多種方法相結合,提高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