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雞毛、丟棄嬰、剛生產完就為生活疲於奔命......
2018年坎城電影節,哈薩克斯坦女演員薩梅爾·葉斯利亞莫娃憑藉[小傢伙]一舉拿下了一座坎城「影后」。即使是再挑剔的人,也不能不為她的表演折服。
而這位「影后」在新片[偷馬賊:時間之路]中,甘願為別人作配。
[偷馬賊:時間之路]是一部很奇妙的氣質混合的電影。
「影后」甘作綠葉,日本影星森山未來(代表作[桃花期]、[怒])搭配哈薩克斯坦小演員Madi Minaidarov主演,由哈薩克斯坦和日本合作拍攝。又在2019年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被選作了開幕電影。
這部電影,是今年上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的其中一部。目前已在上影節官方指定電視新媒體合作夥伴、線上展映平臺百視通線上展映專區上線。
除了標題長了點,[偷馬賊:時間之路]代表了一個簡單的故事。
關於父與子,關於草原上的群馬和見證了死亡的貓咪,關於哈薩克斯坦農村大草原上平凡的日常與將至的死亡。
哈薩克斯坦,古稱金帳汗國,中國最低調的鄰邦之一。對於更多人來說,它是一位戴著神秘面紗的隱士。其實,天山山脈在那裡延伸、伊犁河水從那裡流過。
而電影中的奧爾扎斯一家人就居住在天山山腳下。
夏日的牧草地,馬群嘶鳴,天空開闊,潦草狹小的草原木屋裡,在河流中賣弄風姿的城市女郎入了12歲少年奧爾扎斯的夢。
而醒來之後,家裡有兩個年幼的妹妹等待照顧,日常要陪母親去菜地做工摘西紅柿,父親拒絕了男孩一起前往農貿市場的提議,和幾個工友一起前去市場賣馬了。
一個雷聲轟鳴的傍晚,一切都改變了。警察到來,宣告了久久未歸的父親遭遇了意外。因為陷入一個盜馬賊集團的陷阱,父親被槍殺了。
電影前半段,是一個男孩的「失去」。意外降臨的災難中,唯一的倖存者是父親懷中的那隻貓咪,成為留給男孩的唯一禮物。
電影後半段,是一個男孩的「所得」。這個家最彷徨無助的時候,一個神秘的仿若來自異域的男子出現在他們身邊。
日本男星森山未來在一部哈薩克斯坦主色調的電影中,毫無違和感地演繹了一個沉默而神秘的哈國牧馬人。
他失蹤八年,曾是母親的舊情人,消失時了無痕跡,現身時突兀卻恰到好處。在他的幫助下,這個家很快開始了出售老房子並在草原遷徙的歷程。
在突厥-回鶻語中,「哈薩克」的意思是:獨立自主的,心靈自由的。這個詞也暗示了歐亞遊牧民族的獨特文化。
[偷馬賊:時間之路]雖然是一部日哈合拍電影,但很奇妙的並沒有去故意作文化融合或碰撞的橋段與主題。
電影的很多美學雖是日式的,但就像森山未來扮演一個哈薩克男人。電影中的「外來者」顯然以更神秘而自然的方式融入了哈國遊牧文化之中。
外來的男人在草原上教男孩騎馬,在簡陋的木板上交流拙劣但誠摯的繪畫,在貓咪之外,男孩又收到了精緻的手工木馬作為禮物。
這個外來男人才是男孩生父的身份在電影中段就被揭示,雖然略顯drama,但電影中兩段父與子關係的寓言,讓電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品質。
電影後半段還意外加入了西部片元素。在草原遷徙中,活著的「父親」遇上了殺死「父親」的盜馬賊團夥,展開了一場馬背上的追逐和槍枝決鬥。
但即使如此,本片的表達也是完全東方式的。另一個「父親」是否在決鬥中死去?男孩的偷窺是真實還是幻夢?電影中有很多曖昧的橋段,包括結局,都充滿了一種東方式的神秘主義。
本片故事雖然略顯單薄,但攝影和音樂彌補了部分觀感。
本片由柏林銀熊獎得主Aziz Zhambakiev([和諧課程])負責掌鏡,完美地體現了寬屏美學。
遼闊優美的草原與奔騰的馬匹、低矮冰冷而塵土飛揚的紅色丘陵、陡峭的白色山脈、只有一棵大樹拔根生長的荒野,冷峻而大氣的攝影展現了一種獨特的中亞景觀與美學。
再配以Akmaral Zykaeva的極簡主義音樂,[偷馬賊:時間之路]把「小」故事講出了一種史詩感。
而這部哈薩克斯坦風格的「小故事,大史詩」,已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指定電視新媒體合作夥伴、線上展映平臺百視通線上展映專區上線。為國內的觀眾展現獨特的遊牧文化與民族風情。
除了極具哈薩克風情的[偷馬賊:時間之路],百視通線上展映專區還有其他優秀作品可供選擇觀看。宅在家,就能觀覽世界各地的特色風光。
比如來自匈牙利的紀錄和名人傳記片[身臨原野]。記錄了一個傳奇匈牙利名人在非洲的一段狩獵歲月。
齊格蒙德·塞切尼,他既是匈牙利貴族和著名作家,也是一個傳奇獵手。當年,為了填補本國丟失的博物館藏品,塞切尼和他的妻子代表匈牙利政府前往非洲肯亞狩獵遠徵。
非洲,有著多達130個物種奔跑而自由生活的神奇大陸。穿越吉力馬札羅山,跨越非洲草原的壯闊景觀,我們跟隨塞切尼一起,為這片土地流淚震撼。從一個驕傲的獵人,轉變成為非洲動物的堅定保護者。
來自斯洛維尼亞的[慄樹林故事]。在阿爾卑斯山脈腳下的邊境,時間來到「二戰」時期,年邁的木匠和村莊裡最後一位賣慄人在這片慄樹林相遇了。
這片茂盛寬廣的慄樹林,很神奇正好坐落在義大利和當時南斯拉夫的邊界上,它自然分割了西歐和東歐。
一邊是來自樹林這邊年邁老去而孤苦的木匠,一邊是來自樹林那邊的賣慄人。兩個失落的靈魂在慄樹下偶然相遇,他們帶著前世的舊日情懷,互相幫助治癒今生的傷口,而傷口仍將繼續疼痛下去。
前世今生、幻夢般的情節與記憶,流動的思緒和妄想,全片通過35mm膠片拍攝,用油畫一般的攝影來展現了一場美妙的超現實慄樹林幻夢。
還有集紀錄片、喜劇、實驗戲劇與神話幻想於一體的混合電影[如何變成鳥]。
人類對飛行的幻想從古延續至今,早在古希臘時代,阿里斯託芬就寫出了喜劇《鳥》。兩名男子離開出生地,他們來到了鳥之林,遇見了一個變成了鳥的男人。
從《鳥》中獲得靈感,[如何變成鳥]成為一部極具實驗性和形式感的「人類變鳥」大全。
我們跟隨鏡頭來到城市中尋找「鳥兒」,來到森林中呼喚「鳥兒」,來到劇院變成「鳥兒」。人們可愛、幽默,用語言和動作、用眼睛和心靈,講述著每個人渴望飛行的真誠願望。
最後一部推薦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影片[扎娜]。
它講述了在巴爾幹半島一座平靜的村莊裡,一個無法受孕的家庭的故事。媳婦盧米因為無法如願懷孕,被焦急的婆婆帶到各處治療、求助,甚至請來了村莊裡著名的「驅魔人」,想要通過法術相助懷孕。
在這個充滿了魔幻現實色彩的女性題材故事裡,最終直指的是戰爭帶給人的創傷。
巴爾幹半島的鄉間景色和田園生活,難得為這個故事添加了幾抹亮色。身為女性的苦難和綠草藍天的鄉間生活,相互交織,中和了幾分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