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繩上的魂》多種類型片的雜糅,難得一見的「藏族西部片」

2021-01-10 蝦娛蟹訊

放下屠刀與冤冤相報何時了,借一個藏地傳說完成救贖的故事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原著小說寫於1984年,很短,講的是一個作家和筆下主人公交互生長的故事。實驗性的文本敘述嘗試大於故事本身,有鮮明的80年代質感,大概十多分鐘就能看完。

而電影做了很多調整,增加了人物,添加了劇情,對故事的編制也更加複雜,模糊了時代特徵,只對虛實交叉,本我、自我、超我的切換依然像小說一樣自由。

魔幻、西部、燒腦懸疑大雜燴脫胎於小說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塔貝在上半輩子造了太多殺孽,在獵殺一隻小鹿後得到聖石,隨後被雷劈死,扎陀活佛將塔貝的亡靈召回,並指點他帶著聖石前往蓮花大師的掌紋地,以贖清自己的罪孽,歷經了很多磨難,塔貝終於將聖石送往掌紋地。

《皮繩上的魂》將鏡頭聚焦在西藏特有的地貌上,其中活佛閉關處、盤陀路、掌紋之地、灌木林、沙漠戈壁、湖邊、甸草沼澤等這些自然場景都是表現魔幻現實題材極佳的場域。感覺藏地救贖之路拍出了武俠片和西部片的感覺。

這也得力於小說原著,電影是由兩部小說改編而成,而這兩部小說本身就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以下簡稱《西藏》)與《去拉薩的路上》(以下簡稱《拉薩》)是兩部獨立的短篇小說,其故事線索都是獨立的。但由於將兩篇小說改編為一部電影,在敘事的各方面,便呈現了其獨特性。】

《西藏》講述的是一男一女在逐漸現代化的西藏,因心中有不同的信仰,去尋找蓮花大師掌紋地的故事。在小說中,敘述者是「我」,我是一位作者,也是帕布乃岡山區的訪問者,在山區我遇見了扎妥寺的桑傑達普活佛,在臨死前,活佛為「我」講述了兩位年輕人前往香巴拉的故事。

而「我」正是這個故事的創造者,最妙的是「創作者」走進了自己的「故事」。

《拉薩》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其復仇的原因的敘事者,在這裡就變成了主人公甲嘎次仁和佔堆,隨著復仇過程漸漸展開,小說還原了這個因果故事。

再看小說與電影的聯繫:

《西藏》中的主要人物有兩個:「我」筆下的尋找蓮花大師掌紋地的塔貝和跟隨塔貝的瓊。

在小說中,主要故事是圍繞這兩個人展開的,而另外兩個人物活佛和「我」;則是另一個敘事文本中故事的起始,一個故事創造者。

《拉薩》的人物有四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夥子甲嘎次仁;其同行女伴桑;「沉默的啞巴男孩」普;以及「為父復仇」的男子佔堆。

電影中的三條線分別是:

塔貝、瓊、普——帶著聖石前往蓮花大師掌紋地佔堆(科迪)、郭日(佔堆弟弟)——尋找塔貝復仇葛丹(作者/我)——跟隨塔貝路線尋找塔貝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導演一直在尋找關於這兩部小說之間的共同點,後來他們覺得《皮繩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人物都在行走,一個女孩找不到方向,一個人被很多種元素追殺。

我到底是誰?我來自何處?又終歸何方?這是自我尋找最根本的命題。

《皮繩上的魂》這部電影對於尋找與救贖的主題,表達的更為透徹,作者「我」一直在尋找小說中的人物塔貝(尋找自己),兄弟倆追殺塔貝的蹤跡想要復仇,而塔貝護送天珠,是想為自己犯下的殺戮贖罪,尋找蓮花之地是為了給自己啟示。

其實答案已經出現,活佛、啞巴男孩、作家的狗、被殺的鹿都是指引者。

在電影最後,哥哥追尋塔貝蹤跡,在十幾年的追殺之後,他已經放下了仇恨。他囑託瓊,如果自己明日決鬥死了,不能把仇人的名字告訴孩子。哥哥和塔貝已經深知這樣冤冤相報,仇恨和殺戮一定會繼續下去,最終傷害的還是他們自己。

決鬥中,塔貝已經制服弟弟,用刀對著郭日時說:「從此以後它不再殺人,我們父親的血債已償,我們扯平了。」生死關頭,塔貝選擇放下屠刀,說明他已經想明白了,但郭日卻背後偷襲,殺死了塔貝……

最後哥哥背著郭日回家,但郭日知道自己犯了罪,大仇雖報,但自己已經不可能回去了。

報仇是他的宿命,死亡也終將是他的歸宿。

於是,弟弟自絕於哥哥脊背之上。

藏區千百年來基於宗教信仰而信奉的「輪迴」時間觀念與藏人在亙古不變的地貌環境中所習以為常的空間感知滲透在影片《皮繩上的魂》的每一幀畫面中……

張楊的尋找之路

《皮繩上的魂》和《岡仁波齊》都是導演張楊的作品,先後在6-8月份上映,其中《岡仁波齊》成為話題性電影,票房過億,而《皮繩上的魂》並沒有多少人熟知,這兩部作品都是在西藏拍攝,有趣的是,兩部作品是以分組的方式,先後拍攝(2013年11月-2014年11月)。

在同年誕生了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導演張楊到底是何方神聖?

導演張楊在1997年推出首部作品《愛情麻辣燙》,以結婚串聯其關於愛主題下的五個小故事,之後《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等作品,都表現出張楊對公路電影的熱愛。《岡仁波齊》是以紀錄的方式,即興創作的無劇本作品,以11人的朝聖隊伍為開端,以一路上的經歷為過程,最終到達岡仁波齊山下,這是典型的線性敘事結構。

如果說張楊拍攝《岡仁波齊》是他拍攝風格中最簡單的,那麼《皮繩上的魂》就是最複雜的。

電影以三條敘事線組合而成:第一條是塔貝送天珠;第二條是兄弟倆追殺塔貝;第三條是作家尋找小說中的塔貝。

三個敘事線,四個交錯的時空,敘事和視聽有意模糊空間的界限,打亂時空。

看過一個電影評價說:「《皮繩上的魂》是很稀缺的藝術品,無論對於張楊導演過往的作品,還是國產電影譜系都很稀缺,它已經不滿足於表現物理時空,而探討時態交錯中的時空變化,並且處理得相當魔幻、很迷人,是一部過去現在未來完成進行時的電影。」

被貼上第六代標籤的張楊,雖被奉為第六代中的全才,也同樣被詬病沒有像賈樟柯或是其他導演那樣有著自己鮮明風格和烙印的東西。在西藏的一年中,張楊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竭盡全力的挑戰自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和道路。

《皮繩上的魂》這部電影唯一讓人不舒服的就是殘殺動物的鏡頭,現如今很多電影中都不再將真實的動物當做拍攝道具,而是運用特效或是特效化妝技術等,這部尋找解脫修行的片子,殺戮事件更應杜絕……通常的技術手段(麻醉、特效化妝、電腦特效)完全可以不讓此類悲劇發生。

好萊塢有專門監管拍攝中動物權益的組織和法律;中國尚無,更應自覺。

結語

21世紀,中國電影市場不斷被關注,被熱議,也以一派繁榮的姿態見證著一部部佳片,作為一位外來者,張楊導演對質樸的藏民生活和神秘的藏傳佛教始終保持著真誠但有距離的觀察和獨立的個人思考。也讓內地觀眾見識到了絕美的藏地風貌,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對電影表現形式和內容的探索,對藏地文化的觀察與思考都值得肯定。

有時候看影評可能沒有那麼震撼,還是要看原片才行。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盤點電影《皮繩上的魂》
    好的文學改編電影,一定有電影這種視聽藝術才能表現的質感,能夠將閱讀快感順利地轉化為觀影快感,從文學改編的意義上來說,《皮繩上的魂》堪稱典範。要深入了解《皮繩上的魂》,就需要對魔幻現實主義有一定了解。《皮繩上的魂》特別之處是,融合了多種類型片的典型元素,但又都不單單是其中一種,這種雜糅的形式感讓這部電影帶給觀眾多層次的感染力:比如最明顯的西部片色彩,開闊的荒漠背景,緊張的持刀對峙,那種靜默中的暴力、恐懼、殘忍似乎要衝破銀幕噴湧而出;還有公路片的元素——公路片本來就是張楊導演的心頭好,從《落葉歸根》到《飛越老人院》都含有標準的公路片模式,在《皮繩上的魂》中,公路片的樣貌與模式都改變了,作家格丹、獵人塔貝和女主角瓊以及小男孩普
  • 《皮繩上的魂》:走出這一步有多難
    和《岡仁波齊》一樣,《皮繩上的魂》講述的同樣是「在路上」的故事。但《皮繩上的魂》顯得更加虛無縹緲,影片改編自藏族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扎西達娃的作品,即《西藏,系在皮繩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扎西達娃的作品亦是如此,藏族文化、宗教文化天生俱來的神秘感給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肥沃的土壤,張楊將其具象化,影像化,《皮繩上的魂》走出了中國藝術電影,很少有人敢走出的第一步。
  • 《岡仁波齊》火了, 姊妹篇《皮繩上的魂》來了
    當被問及對《皮繩上的魂》票房有何期待時,路偉說:「走一步看一步,不急不緩。」&nbsp&nbsp&nbsp&nbsp《皮繩上的魂》改編自西藏著名作家扎西達娃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
  • 《皮繩上的魂》:一部值得珍視的電影
    以這一視角觀之,《皮繩上的魂》不僅不同於《岡仁波齊》,也迥異於2016年上映的《塔洛》,在氣質上和在敘事野心上,反而更接近於2016年上映的一部華語電影《長江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皮繩上的魂》中的藏地山巒,也正如《長江圖》中的滾滾江水,不僅是故事的發生場景,更起到了承載和凸顯人物情性與精魂的作用。
  • 《皮繩上的魂》| 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零五期《皮繩上的魂》《皮繩上的魂》得分 6.3分1. 胤祥:8分電影學者。從去年上影節看完就開始吹,吹到今年終於上映了。寫過跟導演的對談,寫過長文,也沒有什麼別的想說了。攝影好不用我再誇,結構漂亮,值得好好珍惜。
  • 《皮繩上的魂》:「藏地朝聖者」張揚的大膽之作
    而這一次,導演為我們奉獻了關於影像的另一種純粹:它不同於前者的冷峻白描,不同於前者在表現信仰時的質樸與「乾淨」,在《皮繩上的魂》裡,張揚調用大量的類型元素,它們彼此疊加與穿插,造就了影片獨特的風格和個人標籤。 簡單來說,《皮繩上的魂》是一部能讓大多數人高潮的藝術片。
  • 《皮繩上的魂》:宗教信仰上的類型片
    如果說《岡仁波齊》是導演張楊隨性而至的「偽紀錄片」,將朝聖隊伍裡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等人運用不加修飾的手法呈現,那《皮繩上的魂》則是一部精心打造,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藏刀油茶都設計過的「類型片」。它擁有鮮明的人物,幾經反轉的劇情,好看的戲劇衝突。懸疑、西部、復仇、魔幻、愛情,每一個元素都被細緻的表現。
  • 《皮繩上的魂》行走在刀鋒之上的魔幻故事
    行走在刀鋒之上的魔幻故事《皮繩上的魂》是個東方魔幻現實主義故事。它將凡人的痛苦、宿命、輪迴及愛、使命與救贖層層嵌套,實時拷問著觀眾的智力和內心,逼你不斷接近和面對,直至共同揭開一個包含愛與救贖、犧牲與原諒、責任與使命的故事,降服自己的「心魔」,在影像風格上,《皮繩上的魂》打破的魔幻題材的慣有的虛無窠臼,反而呈現出西部公路片的真實冷硬,敘事宏大,人物命運跌宕,延多時空同步行走,充滿粗糲的力量。
  • 一部票房近億,一部300萬「五日遊」,《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
    《皮繩上的魂》部分電影拷貝中位於片尾的音樂文件丟失,基於以上兩點,出於對電影作品的尊重,終止電影的本輪放映。在經歷了2016年上海電影節首映、2017年改檔、正式上映之後,《皮繩上的魂》的此次院線公映以短暫的五天結束了,北京天空影業董事長、《皮繩上的魂》投資人陸偉表示:「這算是一個為期五天的試映吧,找個合適的檔期再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皮繩上的魂》定檔8月4日
    本報海口7月22日訊 (記者衛小林)著名藝術電影導演張楊執導的《岡仁波齊》目前還在影院上映,由他執導的另一部藝術電影《皮繩上的魂
  •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製《岡仁波齊》的成功
    《岡仁波齊》的票房甚至超越了之前因為方勵驚天一跪造就了社交網絡上超高討論熱度的《百鳥朝鳳》。《皮繩上的魂》劇照。影片原定8月4日公映,現在調至8月18日。得益於《岡仁波齊》的成功,張楊導演另一部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拍攝完成的《皮繩上的魂》將於8月4日全國點映,8月18日正式上映。
  • 《皮繩上的魂》一定不會賣座,不然中國觀眾都成精了
    一部是兩個月前上映並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岡仁波齊》,另一部是《皮繩上的魂》。《岡仁波齊》劇照看完《岡仁波齊》的觀眾有一個典型反應:這是不是紀錄片?看完《皮繩上的魂》,也許也會有人問,這是不是西部片? 很簡單,都不是。
  • 《皮繩上的魂》:它才該得到《岡仁波齊》所獲的一切讚譽! | 節目
    《皮繩上的魂》平均分:6.8分音頻後期製作:Siyuan/波米;編輯排版:波米;-第31分鐘:主播們首先提到《皮繩上的魂:交換意見,三位主播討論《皮繩上的魂》的影片問題(涉及劇透):1、嘉賓「段煉」覺得本片在對小說的呈現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2、嘉賓「雷普利」認為本片的問題在於大部分人物缺乏行為動機;很多細節也未能交代清楚;部分段落還有「秀文化符號」的嫌疑;3、波米認為本片問題在於對「西部片」概念的錯誤利用;
  • 《皮繩上的魂》他在鹿的身體裡發現了天珠
    張揚的《皮繩上的魂》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我跟百老匯電影中心的楊洋姐說,我們真的可以搞一個當代西藏題材的專題展了。在今天的藝術片創作方向,兩個少數民族地域的片子,最受青睞。攝影機的前後,是有權力關係的。
  • 《皮繩上的魂》裡的魔幻現實
    評分8分東莞時間網訊 《皮繩上的魂》三百多萬的票房只有《岡仁波齊》的零頭,出自同一導演之手,同為一年內拍完的西藏題材姊妹篇,前者情節更複雜,後者故事很單純其實,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非魔幻,而是現實。「魔幻」為手法,表現「現實」才叫目的。《皮繩上的魂》通過負罪的迷失者塔貝、糾結的復仇者郭日兄弟、純真的追隨者瓊、道路的指引者小啞巴、命運的啟示者活佛、真相的追尋者格丹共同演繹著虛實相生,復仇與救贖的故事,傳遞著現實世界人類的困境與掙扎。現代文明拯救了我們的生活,卻無法拯救我們的靈魂。
  • 《皮繩上的魂》曝人物版預告 張楊藏地啟示錄
    今日,張楊導演新作《皮繩上的魂》發布了人物版預告片。《皮繩上的魂》是導演張楊在西藏拍攝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影片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復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將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 頭條丨2015美國新西部片回潮 類型雜糅主題反思血腥升級
    2015年湧現了《八惡人》《還魂者》《戰斧骨》等一批新西部片,它們對傳統的類型元素或解構或升級或混搭或流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   西部片是美國獨具特色的一種電影類型,曾在上世紀30-60年代輝煌一時,大部分西部片的經典之作都誕生於這一時期。在此之後,西部片在好萊塢日漸式微,雖然算不上主流,但隔一段時間又會回潮。
  • 《皮繩上的魂》:我哪裡不如《岡仁波齊》了?
    張楊近照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影片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都是由張楊自編自導( 《皮繩上的魂》編劇除了張楊,還有原小說作者扎西達娃),都是在藏地取景,主演均為藏族演員,題材都是藏族故事,甚至兩部影片是套拍而成,上映時間均為暑期檔
  • 《皮繩上的魂》獲上海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由和力辰光、樂視影業、雲南尚立文化傳播出品、張楊導演的執導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力作《皮繩上的魂》榮獲最佳攝影獎。評委會的頒獎詞稱,郭達明在影片《皮繩上的魂》中,「用魔法般的影像記錄了西藏生活的日夜流轉,為我們呈現出了生命的真諦。」
  • 奇愛說 | 張楊才是《皮繩上的魂》的最大主角
    按:昨天,張楊導演新作《皮繩上的魂》正式在全國上映了。而兩個月以前,《岡仁波齊》的「成功」讓所有人都非常驚訝,《皮繩上的魂》會表現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前幾天的《皮繩上的魂》點映,我們可愛的葛格和帥氣的張楊導演在映後進行了對談,一同出席的還有資深媒體人李多鈺老師。乾貨滿滿,為你奉上。(整理:張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