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繩上的魂》:宗教信仰上的類型片

2021-03-02 導演幫

如果說《岡仁波齊》是導演張楊隨性而至的「偽紀錄片」,將朝聖隊伍裡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等人運用不加修飾的手法呈現,那《皮繩上的魂》則是一部精心打造,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藏刀油茶都設計過的「類型片」。它擁有鮮明的人物,幾經反轉的劇情,好看的戲劇衝突。懸疑、西部、復仇、魔幻、愛情,每一個元素都被細緻的表現。

張楊和攝影師郭達明坦言:這兩部作品無論從創作上還是製作上,都深刻地相互滲透和影響,在影像風格上,一個極其真實樸素,一個極其戲劇迷幻,相反的表象背後款曲相通:「朝聖」之後再「降魔」,實為一次完整的修行。張楊也用了兩種不同的電影表達方式,為人們展現了他眼中的「信仰」。

從張楊從前其他作品看,絕對想不到他會拍攝《皮繩上的魂》這樣一部極具宗教色彩和異域風情的影片,《洗澡》、《飛越老人院》、《愛情麻辣燙》,他像是潛伏在胡同裡極具煙火氣的藝術家,但事實這部描寫「西藏」的影片,正表現出了他的另一面。

在上大學的時候,張楊便從青海、新疆一直進到西藏大概經歷過三個多月的旅行。那一次的西藏之旅給他帶來比較大的影響,他從西藏背了十幾本書回來,研究其中的宗教文化、民俗。

2001 年寫《昨天》的時候,張楊有過一個想法,就是讓賈宏聲和他父親倆人從北京一路去拉薩戒毒,同時在路上找一組朝聖者的隊伍,兩條線索同時往拉薩走,在路上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交集。那時候他就已經在琢磨類似朝聖的故事。

《皮繩上的魂》開始實施是在2006 年左右,張楊跟朋友說想拍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朋友便推薦他去看扎西達娃的小說《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

「小說中寫一個作家去尋找劇中人物的概念,按我的理解還是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我看完後,馬上感覺那個氣質特別對。」

在與扎西達娃在雲南見面後,張楊又覺得這個故事太文藝了,所以當時他對扎西達娃說,《去拉薩的路上》有個很強烈的復仇故事,能不能把兩個故事放在一部影片中?扎西達娃聽完後覺得挺有意思,就在這樣一個概念下開始寫劇本。

原著小說《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原本發生在80年代的西藏南部,老活佛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向一位小說家描述起自己見過的來自康巴地區的兩個年輕人,小說家驚訝地發現老活佛說的正是自己尚未完成的小說主人公。於是作者決定前往自己在小說中寫到的蓮花生掌紋地,去尋找塔貝和瓊。作者翻過喀隆雪山,最終在蓮花生的掌紋地遇見了他們。

在原本的小說上,張楊將《去拉薩的路上》中戲劇性很強的復仇故事加入其中,將宗教元素與戲劇情節融為一體,完全按照一個工業體系去拍攝,有嚴謹的拍攝計劃,化妝、服裝、道具、美術等部門,副導演、演員半年多就提前進入了西藏,讓這部電影更加「專業」。

世界上好的類型片導演都是極具個人特色的,時尚高雅、構思精巧、視覺華麗的希區柯克,對高新武器痴迷的麥可·貝,懸疑高手克里斯多福·諾蘭,兇殺記錄者科恩兄弟,他們都將一個類型的電影做到了極致,而且做出了個人特色。

而《皮繩上的魂》無疑是中國魔幻懸疑類電影中的佼佼者。

影片有三條敘事線,一是塔貝殺鹿得到天珠,將之送到掌紋地,這樣的劇情在公路片非常常見,主人公在路途中遇到某些人,一路獲得一路成長,最終在終點獲得新生。

第二條是倆兄弟復仇追殺塔貝,在電影開篇時,塔貝與扎西兒子的對決就充滿了西部片的味道,其中有一個從塔貝襠下拍坐在牆根的殺手,這是一個非常「西部片」的拍攝手法,也給整部影片增添了懸疑色彩。

第三條是小說家找小說中的塔貝。這不僅僅為《皮繩上的魂》增添了一份現世輪迴的宗教意味,也讓整個故事有了一個最大的反轉,在虛與實之間,故事具有了普世的意味。

這樣一部電影不像《岡仁波齊》那樣的「平淡」和「溫和」,它更像是一把插進血肉的藏刀,導演張楊曾經說過,「朝聖」之後再「降魔」,實為一次完整的修行。在凹凸不平的山脈,決裂血腥的廝殺,充滿糾葛的碰撞這種濃墨重彩的元素中,《皮繩上的魂》譜寫了一部酣暢淋漓的「降魔傳」。

 

不過《皮繩上的魂》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商業片,它介於商業與藝術之間,法國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開寅曾評價該片:「如果把它放在80 年代,我們很難判它是個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它在臨界狀態,其實這樣的電影很有意思。但是我們現在的時代對這樣的電影的寬容度已經幾乎降低為零了。影片要麼是奔著外國電影節去,要麼奔著市場來。把這個影片拿給任何一個稍微有經驗的製片人看,他們都會說,這影片好是好,但是我實在是不能放膽去投,因為它就待在中間狀態。」

從最近觀眾對於《岡仁波齊》、《二十二》等藝術影片的認同來看,電影市場如今也不是商業片獨有的天下,希望有更多這樣具有個人特色、拍攝製作精良的類型片進入市場,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看到更多元化的作品。

-END-

相關焦點

  • 《皮繩上的魂》導演張楊:信仰是宏大的母題,任何事,恐怕都不脫離信仰
    低調的張楊導演這幾年鮮少露面,直到《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兩部作品的上映,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從《愛情麻辣燙》到《皮繩上的魂》,張楊導演這些年的作品風格迥異,是什麼讓他發生了改變?西藏對他又意味著什麼?8月17日晚,張楊導演親臨豆瓣討論區,帶病堅持和豆友們展開交流和討論。
  • 盤點電影《皮繩上的魂》
    從這個角度說,塔貝和瓊正是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宗教信仰與世俗生活的糾纏。是誰的魂系在皮繩上呢?是瓊的,但瓊的靈魂卻真正得到了解脫。她成為了一個「新」的人,一個能夠活下去的人。那麼,塔貝真的死了嗎?過去的記憶,只有徹底放棄了嗎?不,」據經書記載,在香巴拉這個雪山環抱的國家,將發生一場戰爭。經歷數百年的惡戰後,妖魔被消滅,甘丹寺裡的宗喀巴墓自動打開,再次傳布釋迦的教義,將進行一千年」。
  • 《皮繩上的魂》獲上海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由和力辰光、樂視影業、雲南尚立文化傳播出品、張楊導演的執導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力作《皮繩上的魂》榮獲最佳攝影獎。評委會的頒獎詞稱,郭達明在影片《皮繩上的魂》中,「用魔法般的影像記錄了西藏生活的日夜流轉,為我們呈現出了生命的真諦。」
  • 《皮繩上的魂》:我哪裡不如《岡仁波齊》了?
    而《皮繩上的魂》則是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皮繩上的魂》劇照可以說,電影《皮繩上的魂》在原著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豐富,那麼話題繞回到開始:跟《岡仁波齊》相比,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皮繩上的魂》票房慘敗呢?
  •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製《岡仁波齊》的成功
    《岡仁波齊》的票房甚至超越了之前因為方勵驚天一跪造就了社交網絡上超高討論熱度的《百鳥朝鳳》。《皮繩上的魂》劇照。影片原定8月4日公映,現在調至8月18日。得益於《岡仁波齊》的成功,張楊導演另一部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拍攝完成的《皮繩上的魂》將於8月4日全國點映,8月18日正式上映。
  • 《皮繩上的魂》一定不會賣座,不然中國觀眾都成精了
    一部是兩個月前上映並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岡仁波齊》,另一部是《皮繩上的魂》。《岡仁波齊》劇照看完《岡仁波齊》的觀眾有一個典型反應:這是不是紀錄片?看完《皮繩上的魂》,也許也會有人問,這是不是西部片? 很簡單,都不是。
  • 《皮繩上的魂》:一部值得珍視的電影
    8月18日上映的張楊導演作品《皮繩上的魂》是今夏非常值得走進院線觀摩的一部影片——前提是觀眾有足夠耐性,能聽著藏語對白,坐足兩個小時——《岡仁波齊》的票房成功,證明以上顧慮,至少對相當部分的觀眾而言,已不構成欣賞障礙。《皮繩上的魂》對觀眾最大的挑戰是敘事節奏和敘事手法。
  • 《皮繩上的魂》行走在刀鋒之上的魔幻故事
    《岡仁波齊》的拍攝過程,正是《皮繩上的魂》的創作過程《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兩部電影由同一個創作班底,歷經多年籌備,在藏地同時拍攝,導演張楊和攝影師郭達明坦言:這兩部作品無論從創作上還是製作上,都深刻地相互滲透和影響,在影像風格上,一個極其真實樸素,一個極其戲劇迷幻,相反的表象背後款曲相通:「朝聖」之後再「降魔」,實為一次完整的修行。
  • 《皮繩上的魂》:走出這一步有多難
    於是,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在西藏、乃至全國各地找了一批演員(或者說不是演員,他們大部分從來沒有涉足過演戲),與這些人同吃同住,紮根、生長在這條朝聖路上,於是,《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應運而生。 和《岡仁波齊》一樣,《皮繩上的魂》講述的同樣是「在路上」的故事。但《皮繩上的魂》顯得更加虛無縹緲,影片改編自藏族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扎西達娃的作品,即《西藏,系在皮繩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
  • 《皮繩上的魂》多種類型片的雜糅,難得一見的「藏族西部片」
    放下屠刀與冤冤相報何時了,借一個藏地傳說完成救贖的故事《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原著小說寫於1984年,很短,講的是一個作家和筆下主人公交互生長的故事。實驗性的文本敘述嘗試大於故事本身,有鮮明的80年代質感,大概十多分鐘就能看完。
  • 《皮繩上的魂》| 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零五期《皮繩上的魂》《皮繩上的魂》得分 6.3分1. 胤祥:8分電影學者。從去年上影節看完就開始吹,吹到今年終於上映了。寫過跟導演的對談,寫過長文,也沒有什麼別的想說了。攝影好不用我再誇,結構漂亮,值得好好珍惜。
  • 《皮繩上的魂》:「藏地朝聖者」張揚的大膽之作
    當張揚的《岡仁波齊》幸運地成為今年內地院線裡的現象級文藝片,並收穫近億票房時,我們很難想到他的另一部影片《皮繩上的魂》也能快速登陸院線
  • 《皮繩上的魂》:作家和導演的故事成功與否在於受眾的凝視
    《皮繩上的魂》:作家和導演的故事成功與否在於受眾的凝視1984年,扎西達娃創作了《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2014年,張楊與他聯合改編了這兩部小說。2017年《皮繩上的魂》公映,電影與原著都充滿了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澄淨優美的鏡頭和分層敘事的驚喜,有人提及萊昂內與《布達拉斯大飯店》等,其實從小說到電影都是在遊戲文本,敘事圈套和宗教蘊含都在明處,西藏生活的本質與玄冥之思,無法不聯想起阿來、馬原等其他的漢藏作家,西藏的自然風雲與藏人的內在心靈。第六代導演的姿態與先鋒作家的文學書寫的合力,就貢獻出悲欣交集的《皮繩上的魂》。
  • 電影《皮繩上的魂》確定為第十屆FIRST影展開幕影片
    信息 電影《皮繩上的魂》確定為第十屆FIRST影展開幕影片 2016-07-08 17:20: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 張揚新作《皮繩上的魂》票房撲街,卻比《岡仁波齊》更值得珍視
    今年6月,《岡仁波齊》票房與口碑齊飛,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而幾乎同期拍攝、公映的《皮繩上的魂》卻命運迥異:上映6天後,票房300多萬,僅是前者一天的票房。《岡仁波齊》講的是西藏東部的幾個村民,千裡迢迢徒步前往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影片極其平靜,敘述也很簡單,被張揚稱作「紀錄式的劇情片」。《皮繩上的魂》則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敘述方式複雜。
  •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兩部短篇小說 皮繩上的魂內容介紹
    皮繩上的魂《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影片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復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導演: 張揚編劇: 張揚 / 扎西達娃主演演員: 金巴電影類型: 劇情國家: 中國大陸語言類型: 漢語普通話 / 藏語上映年代: 2017-08-04(中國大陸) / 2016-06-15(上海電影節)片長: 144分鐘 / 129分鐘(公映版)又名別名: 系在皮繩扣上的魂
  • 《皮繩上的魂》裡的魔幻現實
    評分8分東莞時間網訊 《皮繩上的魂》三百多萬的票房只有《岡仁波齊》的零頭,出自同一導演之手,同為一年內拍完的西藏題材姊妹篇,前者情節更複雜,後者故事很單純其實,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非魔幻,而是現實。「魔幻」為手法,表現「現實」才叫目的。《皮繩上的魂》通過負罪的迷失者塔貝、糾結的復仇者郭日兄弟、純真的追隨者瓊、道路的指引者小啞巴、命運的啟示者活佛、真相的追尋者格丹共同演繹著虛實相生,復仇與救贖的故事,傳遞著現實世界人類的困境與掙扎。現代文明拯救了我們的生活,卻無法拯救我們的靈魂。
  • 《岡仁波齊》火了, 姊妹篇《皮繩上的魂》來了
    當被問及對《皮繩上的魂》票房有何期待時,路偉說:「走一步看一步,不急不緩。」&nbsp&nbsp&nbsp&nbsp《皮繩上的魂》改編自西藏著名作家扎西達娃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
  • 《皮繩上的魂》:還在路上
    在《岡仁波齊》的觀後感(我不太想用 影評 那個詞,那個詞太專業了,我還不夠)裡,我說導演是個懂得藝術上取捨的人,看過《皮繩上的魂》之後,我更堅定了這個觀點。懂得藝術上的取捨,選擇,用什麼樣的方法拍什麼樣的類型。
  • 《皮繩上的魂》:解開張揚的西藏繩結
    六月份上映的《岡仁波齊》票房幾乎破億,這對於一部「朝聖」題材的類紀錄片已是上佳成績,更何況200%的投資回報率,讓他同時套拍的另一部西藏題材劇情片《皮繩上的魂》,票房壓力頓減。《皮繩上的魂》海報說起來張揚和西藏的情緣已經延續了二十多年,從當年還是中文系的慘綠少年開始,他就是第一批進藏的背包客。2012年,在《飛越老人院》遭遇票房滑鐵盧之後,張揚隱匿了頗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