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繩上的魂》導演張楊:信仰是宏大的母題,任何事,恐怕都不脫離信仰

2021-03-02 每日豆瓣

說到張楊導演,腦海裡就會浮現出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 低調的張楊導演這幾年鮮少露面,直到《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兩部作品的上映,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從《愛情麻辣燙》到《皮繩上的魂》,張楊導演這些年的作品風格迥異,是什麼讓他發生了改變?西藏對他又意味著什麼?

8月17日晚,張楊導演親臨豆瓣討論區,帶病堅持和豆友們展開交流和討論。

我們整理了豆友們的問題和導演的回答,一起來看看從都市的愛情故事到西藏的朝聖之路,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岡仁波齊》是劇情片,

不是紀錄電影,不是真實發生的」

劇情介紹: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紀實的拍攝手法會帶來接近真實的觀影體驗,電影裡的場景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針對這樣的拍攝手法,來看看導演怎麼說。

↓↓↓

童子:《岡仁波齊》去影院看了,特別喜歡他們上山坡時唱的那首歌謠,給人很多震撼。這個電影很紀實,我想知道,這群演員是真的從那裡出發前往岡仁波齊的嗎?一路上確實是這樣磕長頭過去的嗎?

張楊:首先這是一部電影,所以他們是作為演員參與到電影裡面來,這個電影總共拍了九個月,從芒康到拉薩,用了五個月的拍攝,我們儘量讓他們多磕頭,該路過的縣一個都沒有少,但不是每一段路都在磕。


童子:最後那位去世的老人,是電影需要而不是真實的吧? 

張楊:是的,《岡仁波齊》是劇情片,不是紀錄電影。爺爺的去世是電影的安排,不是真實發生的。楊陪爺爺很好,但我們一路上遇見了很多生死,這在朝聖路上很正常。

田材今:導演您好,我想問,《岡仁波齊》是偽紀錄,那您是如何與被拍攝者溝通讓其願意被拍攝?《皮繩上的魂》在內核精神上和《岡仁波齊》有何區別? 

張楊:「偽紀錄」片只是一種劇情片的創作類型,真假沒有定義,只要有選擇,都會有角度。

「《皮繩上的魂》是發生在三個時空的、

尋找真相的故事」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影片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復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將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如果說《岡仁波齊》是心靈朝聖,那麼《皮繩上的魂》則是降服心魔。根據兩篇小說改編的《皮繩上的魂》的看點在哪裡?來看看導演一句話的推薦。

↓↓↓

Sicilia:昨天去看了《皮繩上的魂》,有很多感悟也有很多不解。 所以關於瓊這個人物,您的設置初衷是什麼?希望她能夠對整個故事進程起到什麼作用呢? 除去作者這個陷入到自己故事中無法自拔的人物外,其它出現的人物都好像缺少周圍環境對人物的塑造,乍看好像覺得有點人物有點立不住的樣子,比如說瓊,突然出現在山上的放羊女,沒有任何前情的交代,塔貝出現在她身邊,她就果斷的要跟著塔貝走,雖說這全都是作者小說中的,但是還是會覺得有一點點突兀。 

張楊:每個人開始的時候可能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瓊,可能只是想離開,但最終是她牽引了這一切並最終走進來掌紋地,瓊並沒有答案,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生命的真相。


Sicilia:還有就是關於影片的剪輯以及節奏,剪輯安排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時空的錯亂感,追殺塔貝的兩個兄弟離家尋找塔貝,從年少到中年(最後提到其實中間經歷了十幾年),但是卻剪輯在了塔貝出發去掌紋地的100多天裡,這樣剪輯的目的是什麼呢?

張楊:就像我們看小說,有時候並不是按照順敘的概念在寫,可能第一段是關於108天在路上的故事,第二段你看到的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但它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前史,我們只是不需要把這個東西說得那麼清楚,觀眾其實都可以看出這種時空的變化,並不是在一個平行線上,它是三個時空的東西。


耿耿耿:如果要用一句話推薦給觀眾《皮繩上的魂》,您會說什麼? 

張楊:兩部電影,都在探討真相,探討信仰,探討我們各自的困惑和和解,我當然希望大家去看,但電影拍完了就屬於觀眾了。一句話,可能是關於尋找真相,但實話說沒有一部真正的作品是一句話能講清楚的。

▲ 《皮繩上的魂》工作照

「世界上任何的一種文化都是合理的,

都是值得尊重的」

通過導演的兩部新作,我們能夠感受到他跟西藏的深厚情感,但很多人對待藏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對這兩部關於西藏的電影也有一些爭議。面對「磕頭朝拜是愚昧體現」、「販賣民族風情」的言論,導演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

君臨城下:請問導演,岡仁波齊像苦行僧,今天這一部是否有著奧斯卡氣質。《荒野獵人》裡的反派敘述其父親饑寒交迫奄奄一息,發現一隻救命的小松鼠,開了一槍吃掉它,從此篤信上帝。很想知道導演對宗教的真實看法,它對您的創作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張楊:我對宗教有一種親近感,但只是學習,不管哪種宗教,都會有不同的時刻,讓人變得非常安靜,比如伊斯蘭教禮拜的時候,基督教懺悔的時候,包括佛教在打坐禪修的時候,都能讓人非常安靜。我覺得這種安靜,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這種安靜可以讓人自省很多東西,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需要這種安靜。


一然雜談:您好,請問您為什麼這段時間的作品都有相似的味道?是什麼觸發您要拍攝這樣的題材?您對於這部影片最滿意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

張楊:我現在出了一本新書,叫《通往岡仁波齊的路》,這本書裡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我和西藏的緣分,以及為什麼創作這樣的兩部電影,包括許多創作中的故事,因為關於創作理念和創作初衷的問題,要回答起來實在太長,希望大家可以從書裡找到答案。


爻姑娘:有人說這種磕頭朝拜的方式是一種愚昧的體現,您是怎麼看待的呢?對於藏文化,您覺得它是否具有普世價值呢? 

張楊: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都是從自我的文化系統出發,他們很少能做到對其他文化真正的深入和理解,也就缺少最起碼的尊重,因此他們才會認為這是一種愚昧。世界上任何的一種文化的都是合理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正直的好人:一個略狗仔的問題,有人批評您販賣宗教信仰,認為藏民的朝聖很愚蠢,不符合普世價值,不值得拍,您怎麼看。 

張楊:這兩部作品確實都是關於信仰的,但並不是關於任何具體的信仰。無論是《岡仁波齊》還是《皮繩上的魂》,其實都跟具體的民族和具體的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它也可以發生在北京的三環邊上,它探討的問題其實更當下。

▲ 《皮繩上的魂》工作照

「下一部電影,關於具體而微的事」

關乎精神與信仰,用修行的方式拍電影,張楊導演的創作之源是什麼?下一部電影是否還和宗教信仰有關?導演簡短而有力地回答了我們。

↓↓↓

苑苑⛄:請問張導~讓自己不斷創作的根本是什麼? 

張楊:表達的欲望吧。


子情:下一步,你的電影題材還會是和宗教信仰有關的嗎? 

張楊:信仰是宏大的母題,下一部關於具體而微的事,但不脫離信仰,任何事,恐怕都不脫離信仰。

▲ 《皮繩上的魂》工作照

在交流活動的最後,張楊導演表達了因為身體原因「沒能一一回復」豆友的遺憾,在此祝願導演早日康復!也希望導演在探討真相、探討信仰、探討我們各自的困惑和和解之後,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創作者認證」功能現階段會專門為已有正規紙書出版的創作者(作者/譯者/校注/繪者/攝影/編者)、及有影視條目的創作者(導演/編劇/主演)進行認證,之後將覆蓋更多領域的創作者。

目前豆瓣「創作者認證」自助申請平臺已經上線。如果你也是擁有正規紙書出版的創作者或發行過影視作品,可以在線上自助申請,和我們分享你的創作故事。

點擊【閱讀原文】可申請「創作者認證」

↓↓↓

相關焦點

  •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製《岡仁波齊》的成功
    張楊導演說:「扎西達娃老師當年寫小說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主題的事,就是突然對這個內容有了想法,馬上就動筆。電影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創作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自然生長出來。這是由兩個小說改編的,但和兩個小說都不一樣,產生了一些屬於電影的、有特殊意義的東西。」
  • 《皮繩上的魂》:宗教信仰上的類型片
    如果說《岡仁波齊》是導演張楊隨性而至的「偽紀錄片」,將朝聖隊伍裡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等人運用不加修飾的手法呈現,那《皮繩上的魂》則是一部精心打造,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藏刀油茶都設計過的「類型片」。它擁有鮮明的人物,幾經反轉的劇情,好看的戲劇衝突。懸疑、西部、復仇、魔幻、愛情,每一個元素都被細緻的表現。
  • 《皮繩上的魂》行走在刀鋒之上的魔幻故事
    《岡仁波齊》的拍攝過程,正是《皮繩上的魂》的創作過程《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兩部電影由同一個創作班底,歷經多年籌備,在藏地同時拍攝,導演張楊和攝影師郭達明坦言:這兩部作品無論從創作上還是製作上,都深刻地相互滲透和影響,在影像風格上,一個極其真實樸素,一個極其戲劇迷幻,相反的表象背後款曲相通:「朝聖」之後再「降魔」,實為一次完整的修行。
  • 《皮繩上的魂》:我哪裡不如《岡仁波齊》了?
    《皮繩上的魂》中的啞靈童再次、小說的時間線索單一,基本上是平鋪直敘的手法;而影片採用了三條時間線虛實交叉,顯示出導演張楊高超嫻熟的電影技巧。金巴《岡仁波齊》片長117分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戲份都在公路上。這也就限制了影片不可能脫離劇情和角色的視角,肆意加入瑰麗的自然景觀或富麗堂皇的場景;
  • 《皮繩上的魂》:走出這一步有多難
    正當所有人都在為《岡仁波齊》止步億元大關前僅僅不足50萬感到惋惜的時候,導演張楊的另一部電影《皮繩上的魂》又走到了上映關口前。
  • 盤點電影《皮繩上的魂》
    好的文學改編電影,一定有電影這種視聽藝術才能表現的質感,能夠將閱讀快感順利地轉化為觀影快感,從文學改編的意義上來說,《皮繩上的魂》堪稱典範。要深入了解《皮繩上的魂》,就需要對魔幻現實主義有一定了解。《皮繩上的魂》特別之處是,融合了多種類型片的典型元素,但又都不單單是其中一種,這種雜糅的形式感讓這部電影帶給觀眾多層次的感染力:比如最明顯的西部片色彩,開闊的荒漠背景,緊張的持刀對峙,那種靜默中的暴力、恐懼、殘忍似乎要衝破銀幕噴湧而出;還有公路片的元素——公路片本來就是張楊導演的心頭好,從《落葉歸根》到《飛越老人院》都含有標準的公路片模式,在《皮繩上的魂》中,公路片的樣貌與模式都改變了,作家格丹、獵人塔貝和女主角瓊以及小男孩普
  • 《皮繩上的魂》多種類型片的雜糅,難得一見的「藏族西部片」
    【《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以下簡稱《西藏》)與《去拉薩的路上》(以下簡稱《拉薩》)是兩部獨立的短篇小說,其故事線索都是獨立的。但由於將兩篇小說改編為一部電影,在敘事的各方面,便呈現了其獨特性。】《西藏》講述的是一男一女在逐漸現代化的西藏,因心中有不同的信仰,去尋找蓮花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 《岡仁波齊》火了, 姊妹篇《皮繩上的魂》來了
    ;nbsp&nbsp&nbsp上映一個多月的《岡仁波齊》累計票房已經接近1億元,張楊導演同期拍攝的姊妹篇電影《皮繩上的魂》也將於8月4日全國公映。影片日前在廣州點映,導演張楊、投資人路偉出席了映後交流活動。當被問及對《皮繩上的魂》票房有何期待時,路偉說:「走一步看一步,不急不緩。」&nbsp&nbsp&nbsp&nbsp《皮繩上的魂》改編自西藏著名作家扎西達娃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
  • 一部票房近億,一部300萬「五日遊」,《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
    在這紙文件中,華夏電影指出《皮繩上的魂》技術性調檔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影片導演張楊的另外一部影片《岡仁波齊》仍在上映當中,一些仍在進行的發行工作影響了公司發行團隊在《皮繩上的魂》中的工作執行效果;第二點是
  • 《皮繩上的魂》獲上海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由和力辰光、樂視影業、雲南尚立文化傳播出品、張楊導演的執導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力作《皮繩上的魂》榮獲最佳攝影獎。評委會的頒獎詞稱,郭達明在影片《皮繩上的魂》中,「用魔法般的影像記錄了西藏生活的日夜流轉,為我們呈現出了生命的真諦。」
  • 《岡仁波齊》刷爆朋友圈後,張揚新片《皮繩上的魂》會是另一匹票房...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中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導演張揚2014年一整年,導演張楊幾乎都待在西藏。他帶著150個人的團隊,先花了九個月拍攝了《岡仁波齊》,又接著用三個月拍攝了《皮繩上的魂》。
  • 《皮繩上的魂》:作家和導演的故事成功與否在於受眾的凝視
    《皮繩上的魂》:作家和導演的故事成功與否在於受眾的凝視1984年,扎西達娃創作了《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2014年,張楊與他聯合改編了這兩部小說。2017年《皮繩上的魂》公映,電影與原著都充滿了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澄淨優美的鏡頭和分層敘事的驚喜,有人提及萊昂內與《布達拉斯大飯店》等,其實從小說到電影都是在遊戲文本,敘事圈套和宗教蘊含都在明處,西藏生活的本質與玄冥之思,無法不聯想起阿來、馬原等其他的漢藏作家,西藏的自然風雲與藏人的內在心靈。第六代導演的姿態與先鋒作家的文學書寫的合力,就貢獻出悲欣交集的《皮繩上的魂》。
  • 奇愛說 | 張楊才是《皮繩上的魂》的最大主角
    按:昨天,張楊導演新作《皮繩上的魂》正式在全國上映了。而兩個月以前,《岡仁波齊》的「成功」讓所有人都非常驚訝,《皮繩上的魂》會表現如何,我們拭目以待。關於這兩部影片,因為它們所引爆的話題現象以及張楊導演在如今中國影壇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接連推了好幾篇深度文章:葛格親筆撰稿的:封聖還是成魔:他完成了前人罕見的壯舉,昨天的深度剖析:張楊能不能封神,就看這部作品了!,還有講述相似題材(嘿瑪嘿瑪)的:佛法照進電影,張楊做不到的還得靠仁波切。錯過的不妨花費幾分鐘戳開超連結讀一讀。
  • 《皮繩上的魂》:一部值得珍視的電影
    8月18日上映的張楊導演作品《皮繩上的魂》是今夏非常值得走進院線觀摩的一部影片——前提是觀眾有足夠耐性,能聽著藏語對白,坐足兩個小時——《岡仁波齊》的票房成功,證明以上顧慮,至少對相當部分的觀眾而言,已不構成欣賞障礙。《皮繩上的魂》對觀眾最大的挑戰是敘事節奏和敘事手法。
  • 《皮繩上的魂》:無人區、天珠、仇殺、救贖,一個只能發生在西藏的生命故事
    《皮繩上的魂》終極預告MV曝光,主題曲《阿吾》改編自「拉伊」情歌,由曾與竇唯、張楚、許巍、子曰、野孩子等合作的著名先鋒音樂人張薦製作完成,曾獲得金馬獎最佳作曲提名。為什麼導演張楊說「非西藏不能拍」?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蓮花生大師的掌紋地」又代表著什麼?你需要讀懂阿里,才能讀懂張楊這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只有阿里,才能提供這種「混淆時空」的可能2014年7月左右,張楊和他的劇組從芒康到拉薩,完成了接近一年《岡仁波齊》的拍攝後,緊接著抵達阿里,開始進行另一部電影《皮繩上的魂》的拍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皮繩上的魂》定檔8月4日
    本報海口7月22日訊 (記者衛小林)著名藝術電影導演張楊執導的《岡仁波齊》目前還在影院上映,由他執導的另一部藝術電影《皮繩上的魂
  • 《皮繩上的魂》一定不會賣座,不然中國觀眾都成精了
    一部是兩個月前上映並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岡仁波齊》,另一部是《皮繩上的魂》。《岡仁波齊》劇照看完《岡仁波齊》的觀眾有一個典型反應:這是不是紀錄片?看完《皮繩上的魂》,也許也會有人問,這是不是西部片? 很簡單,都不是。
  • 《皮繩上的魂》:若靈魂重新來過,你能超越自己的命運嗎?
    祭祀者走過來,告訴他「有什麼煩心事都說出來吧,說出來就乾淨了」。這也正是佛教中所說的懺悔,當我們敢於把自己的事情真實地說出來,不加掩飾,這樣真誠的心本身已經開始接納自我。不拍電影我還能幹點什麼?我要拍什麼樣的電影?怎麼拍電影?」此刻西藏電影開始回到自己的內心,似乎一切時機成熟了。《皮繩上的魂》、《岡仁波齊》開始拍攝,他想要去做一個導演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去考慮那些外在因素,只是單純地想做這麼一件事情,就如同一開始導《愛情麻辣燙》一樣。
  • 張揚新作《皮繩上的魂》票房撲街,卻比《岡仁波齊》更值得珍視
    今年6月,《岡仁波齊》票房與口碑齊飛,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而幾乎同期拍攝、公映的《皮繩上的魂》卻命運迥異:上映6天後,票房300多萬,僅是前者一天的票房。《岡仁波齊》講的是西藏東部的幾個村民,千裡迢迢徒步前往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影片極其平靜,敘述也很簡單,被張揚稱作「紀錄式的劇情片」。《皮繩上的魂》則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敘述方式複雜。
  • 張楊《皮繩上的魂》今日上映 真相海報解謎命運
    網易娛樂8月18日報導 《皮繩上的魂》全片跨越西藏境內8個不同地方,輾轉2000多公裡,其中90%取景自阿里無人區:森林、草原、沙漠、沼澤、皚皚白雪、鮮紅的丹霞地貌、一望無際的神山聖湖和傳說中「蓮花生大師」的掌紋地……作為上海電影節最佳攝影獎得主,普通觀眾首先會驚嘆於它的美,業內人士則會驚呼「這群人不要命了!」。